良醫

【愛要性福系列377】 人不在情感還在人在情感不明顯 模糊性哀傷 無名之痛

筆錄:梁盈秀

(吉隆坡訊)無名之痛,用以理解親密關系中的模糊性的哀傷,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模糊性哀傷,對於親密關系的影響?通常當人們談到哀傷時,很自然將哀傷與死亡連接在一起。

Advertisement

分為實體或心理缺席

正因如此,許多不是由死亡而引發的哀傷情緒,往往會被忽視、漠視,甚至被侵蝕。尤其是哀傷的情緒在情侶關系中得不到認可時,其傷害是很深遠的,就好像一個無法止血的傷口。

因此,心理輔導博士張玉金期望與讀者們,可以一起來學習認識什麼是模糊性哀傷,尤其是這樣的哀傷是非直接與死亡相關的哀傷。

“Pauline Boss教授在1973年提出了

ADVERTISEMENT

‘模糊性失去’ (Ambiguous Loss)這個詞。

其實可以分為2種,實體的缺席及心理的缺席。

她在描述那些沒有‘明確結束’的失去中,

舉例‘身體消失,心理層面存在’,

像是親人失蹤、在天災中消失、在戰爭中身亡、失聯消失的飛機;

另一種型態是‘身體存在,心理層面消失’,

例如親人有失智症、或是患有嚴重心理疾病和成癮問題

讓你覺得他在、也不在。”

“實體的缺席,包含了人不在身邊,但情感的聯系仍然存在,例如一些下落不明的離開、失蹤、逃難、移民、或者甚至離婚的情況;而心理的缺席,指的是人在身邊,但其情感是不明顯的,例如外遇、工作忙碌、患上心理病、中風、癡呆症等等。”

她說,或許,我們經歷的失去,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多。

但要如何辨識普通的哀傷和模糊性的哀傷呢?普通哀傷不同的地方,是在當心愛的人的存在,無論是實體還是心理上,他的情況是模糊的,而且也無法劃上句號或者告一段落。

她說,通常模糊性哀傷是由外在的因素而引發,而非是個人的軟弱、或者是個人的缺陷,而且它也不是一種病。

嚴重者失去功能失調

“簡單來說,經歷模糊性哀傷的人,他對心愛的人的存在或不存在,是感到模糊的,這種狀態會形成情緒的干擾,甚至嚴重的話,也會讓一個人失去功能失調。”

談過了什麼是模糊性的哀傷,張玉金以患上精神疾病的配偶做為例子。

“首先要先注明一下,以下的這段分享,並不是真實的故事,而是引用虛構的故事,希望可以把模糊性的哀傷解釋得更清楚。”

這段故事是這樣的:陳先生時常會覺得沮喪、焦慮,他也很難集中精神,他不知道可以跟誰談他內心的苦悶,尤其是他的配偶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後,好像變了另外一個人。

他的太太常常懷疑別人在她的背後議論他,也常常懷疑陳先生在外面搞女人。這些反應和舉動,讓陳先生覺得很無奈,因為他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而且陳先生也嘗試了很多的方法,但還是徒勞無功。他不知道這樣的痛苦,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告一個段落?而他也在想,他們的關系算是夫妻嗎?也不清楚他們的婚姻狀態是什麼?

從以上的幾個指標來看,陳先生的情況可以說是模糊性的哀傷,因為他的哀傷幾乎是沒有限期的,雖然太太有在他的身邊,但在情感方面,太太是缺席的,所以陳先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他也不確定該如何形容他們的婚姻狀況,因為這段關係,讓他覺得很困擾、很困惑和充滿問號?

需深入評估辨識哀傷

陳先生的例子,是以一個很簡單的方式讓大家明白,什麼是模糊性的哀傷。一般而言,通常我們要去做很多的評估、還有探討,才能確認說陳先生可能處在一個模糊性,還是覆雜性的哀傷,甚至是普通的哀傷。

她說,當我們要辨識哀傷時,還是需要一些比較深入的評估,才能斷定他是怎樣的哀傷。

酗酒賭博外遇

引發模糊性哀傷

談過了什麼是模糊性的哀傷,以及陳先生的例子,是屬於比較直接的。

除了病痛以外,有一些情況也會直接引發模糊性哀傷,其中包含上癮,例如對事情的上癮、濫用毒品、酗酒、賭博、持續搞外遇,甚至家有需要特別照顧的小孩等。

張玉金指出,模糊性哀傷不僅發生在心愛之人的缺席,也可能出現在身邊其他人的身上,例如照顧者的配偶或者孩子,尤其是照顧者很投入於照顧的角色,他的配偶或孩子也會引發一種很微妙的模糊性哀傷,可能會被視為微不足道,或者被輕視。

這類隱晦的傷感,如果不被認可或正視的話,它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健康。

影響無所不在

總而言之,談到模糊性哀傷時,我們不但要考量到當事人的情緒困擾、也得敏感的考量當事人,身邊的人所受到的影響。簡單的來說,模糊性哀傷是指一個人的哀傷過程被模糊的關系,或身份、或狀態複雜化,而造成哀傷的歷程被僵化,因而導致一個人的功能失調。

“處理模糊性哀傷是充滿挑戰性的,因為它的影響是無所不在,而且不容易被注意到。那面對模糊性哀傷,我們可以做什麼?還是我們可以學習什麼?”

練習陪伴哀傷

Pauline Boss教授寫了一篇文章叫做 “The Myth of Closure” (結束的迷思),而英文字眼 “Closure”這個詞是‘結束’的意思。Pauline Boss教授表示,在商業中像是談生意或企劃,有個‘結案’很好,知道這個生意談完了、結案了;但是在人類關係中,‘結束’(closure)卻是一個很糟糕的詞,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可能結束或結案。“你一旦和某個人連結依附,就算這個人消失了,你們之間的連結還是會在,只是轉化成了不同的形式。”

然而,因為社會大眾誤解哀傷階段,讓我們對哀悼有許多評價──我們認為,哀悼是有問題的、是要被‘修好’的,如果過了一段期間你還在悲傷,那就是你有問題、你很軟弱。

“但哀傷不是病、沒有問題,哀傷需要的不是被解決,而是需要人與人間的連結和同理。我們都需要練習如何陪伴經歷失去的人,所以我們可以學習容納存在的同時,也有不存在和缺席。”

Pauline Boss教授鼓勵更新關系的狀態,比如面對哀傷的配偶,可以重新檢視關系,有不同的調整,因而產生新的互動。接納苦難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尤其是我們也常常看到不好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好人的身上。

保持與人連接

“更重要的是,我們都需要練習去陪伴自己的哀傷,當哀傷冒出來時,就讓自己去擁抱悲傷,不用評價、不需要想辦法解決,就好好的和哀傷待在一起;在困難中抱着希望,與其把希望寄放在心愛的人,我們也可以不同的方式和態度面對生命。”

最後她建議,保持與人的連接和支持,尤其對當事人有幫助的事,他的困惑和情緒的起伏可以被認可,而且這樣的陪伴不帶批判,這也包含不要求當事人去克服或戰勝傷痛。這樣就會給予面對模糊性哀傷的朋友,帶來希望和祝福。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