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好玩明周刊副刊

【社區獵人】把撿破爛變成新時尚

報導•高佩瑤 攝影•黃招勤、受訪者提供

資源不是隨便分一分交到回收中心就完事,

Advertisement

骯髒東西不清理,低階及混合材料不分開,都只是垃圾。

→獵人→林烈賢、王惠雯

林烈賢和王惠雯都是柔佛州新山人。兩人讀完中學後,都北上霹靂州金寶拉曼大學讀大學,林烈賢修銀行金融系,王惠雯則選讀金融經濟系,都朝向熱門職業目標前進,卻互無交集。

王惠雯走出象牙塔後,回到新山一間屋業發展公司人事部工作,林烈賢大四實習時來到她任職的公司,從此結下共築未來的緣份。只是,林烈賢大學畢業後到新加坡當輔助警察,直到升任正式警察須面對放棄馬來西亞公民身份的抉擇時,他毅然決定回家做一點有意義的事。

ADVERTISEMENT

林烈賢與王惠雯夫婦。

2019年9月,澳洲森林火災延燒好幾個月,震撼全球;而在前一個月,極端氣候導致的亞馬遜雨林大火也造成嚴重的生靈塗炭、財物損失和生態破壞。原本對環境議題完全陌生的兩人不禁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災難?從此開始關注和追蹤,不斷搜尋資料探索災難發生的原因和影響,關心的範圍也由林火災難擴大至其他環境保護議題,從此奠下永續實踐的基礎。

夫妻倆也常跑市集售賣綠色產品及永續生活理念。(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2020年全國進入行動管制令時期,兩人成立PYNG零垃圾社會企業(PYNG Zero Waste Enterprise)網絡購物平台,銷售少包裝的竹牙刷、手工皂及清潔劑等綠色產品,希望將自備容器及友善環境生產的永續產品推薦給更多人,建構起從少包裝到零包裝的永續生活型態。

2020年尾,兩人轉向上門回收資源。只是,回收到的資源有量無質,讓他們重新思考資源回收的本質。2022年1月,兩人從“回收資源”轉向“推廣乾淨回收教育”,正式推出Kawan Guni新品牌,將資源回收形象從灰暗轉向明亮,為建立企業及社區的正確資源回收意識孜孜不倦至今。

將容器的殘留物洗淨,才進行回收。

談到資源回收:

“叭叭!收舊報紙,Beli suratkhabar lama!”“收破爛”羅厘的擴音器響遍大街小巷──場景一。

拾荒老人或外籍移工推着三輪車穿梭大街小巷,在髒亂的後巷撿紙皮,在路邊的垃圾桶翻找汽水罐──場景二。

又或是,打開路旁的資源回收筒或舊衣回收箱,滿滿資源傾泄而下,一半以上是又髒又臭的垃圾──場景三。

於是,資源回收等同於撿破爛、低等的骯髒行業。

林烈賢和王惠雯兩名年輕伴侶不信邪,勢要打破這個刻板印象──資源回收也可以很乾淨,資源回收也可以很陽光、好玩和充滿活力!

在近幾年全球環境保護浪潮席捲以前,資源回收一直都是垃圾處理的後端活動,意即“先有垃圾,才從垃圾堆裡面選出仍可使用的資源”,所以資源也是垃圾,於是濕的乾的混成堆、食物或液體殘餘散滿袋、有機質分解滋生蟲蟻飄散臭味、摻雜着危險的玻璃碎片和重金屬污染……徹底展現資源回收慘不忍睹的恐怖現場!

林烈賢和王惠雯感嘆:“本來還可以使用的資源,很多都被弄髒了。”這種對待資源的態度和價值觀根深柢固的紮在絕大部分民眾的腦海中,來到今日資源份類和回收再用的觀念逐漸普及時,依然明顯可見,且都反映在資源回收的行動上──丟棄前先分類,卻欠缺品質。

教育社區民眾什麼是干淨回收,能提高資源可用性。

資源受污染不可再循環

夫妻倆就曾經試過血淋淋的經驗。2021年萌起為社區家庭解決資源處理問題的念頭後,他們決定挨家挨戶做家居資源回收。王惠文回憶:“後來發現付出的成本與回收的資源效益不成正比,就想說不如辦一場大型活動,大家相約在指定的時間和地點做資源回收。”

然而,戶外行動處處受限,兩人想:不如來個“得來速”(Drive Thru),居民只需要把資源放在門口,他們鴐着羅里到家家戶戶門口收集。沒想到反應超熱烈,7天下來,共回收了13噸資源。

然而,資源的量無法回應到實質的使用上。“真正可以使用的資源不到30%。”林烈賢無奈的說,因為收集回來的資源沒有經過清理,比如果醬、油漬、食物渣、油漆等等與乾淨的物質混在一起,一併污染原本乾淨的資源,變成不可再循環。

“受到污染的骯髒資源很難再進入循環再製的系統。”林烈賢解釋,加上資源處理的技術限制,最終都只能變成垃圾。

他們開始懷疑人生。這次的經驗讓他們體悟到,一心想為環境做一點事,反倒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其實我們看到最根本的問題,是大家對資源回收的意識和認知都非常薄弱。”

他說,很多人可能覺得資源只要分一分,送到回收中心就完事,卻不知胡亂分類和回收,帶來的是另一場環境浩劫。兩人於是提出“乾淨回收”的口號,展開資源回收教育大作戰!

林烈賢及王惠雯鼓勵全家一起做回收。

為了推廣資源回收教育,林烈賢都自製回收教育設備。

林烈賢擅長硬體安裝,王惠雯專長行政管理,兩人搭配無間。

源頭確保乾淨做對分類

林烈賢強調:源頭分類很重要,要確保乾淨,要做對分類,才能將資源的價值最大化。“每一個資源在送出前,必須確保它乾乾淨淨。”比如裝過食物的塑料袋清洗後晾乾,再分類回收。乾淨的資源不再發出異味、招惹鼠蟻、滋生細菌,進入到回收系統可直接循環再製,節省再分類的人力、時間和能源成本。

“所謂的乾淨,並不是要清洗到潔白明亮,只要沖洗掉瓶罐中的殘留就可以了。然後乾濕分離,不同材質拆分。這樣才能發揮資源再使用的效率,真正做到垃圾減量。”

夫妻倆聚焦乾淨回收,開始打造資源回收的親和力形象。林烈賢和王惠雯於是將Kawan Guni塑造成年輕人願意親近的清新品牌。“資源回收,馬來文通稱Karung Guni,我們用Kawan取代Karung,傳達資源回收像朋友一樣親近的期待。”

接着,他們使用明亮的顏色搭配可愛簡潔的設計風格,突顯資源回收的年輕活力和現代時尚感,一體化到社交媒體宣傳訊息、資源分類設備、展場設計、教育材料及團隊的制服等等,讓人一看即有強烈的朝氣感和趣味性,忍不住想一探究竟。

就像他們累積的群組成員以30至40歲年輕人為主一樣,今天的Kawan Guni成功將資源回收形象年輕化。原來,資源回收也可以乾淨又好玩!

干淨回收第二原則,將不同材質拆開分類。

Kawan Guni以清新可愛的設計風格,塑造資源回收的時尚感。

走進社區手把手教導處理資源

Kawan Guni的資源回收教育計劃為不同社區需求量身訂做,從課程設計、

知識及技能培訓到行動引導,帶着社區從不懂到順暢運作。

週末午後,艷陽火熱,在雪州梳邦麗雅休閒公園PARC活動中心的Kawan Guni資源回收站人潮逐漸湧現,爸爸媽媽牽着孩子拎着大包小包資源走近正中央的16個資源回收箱,大人按類別將資源投入紙張、金屬、塑料等專屬資源箱,個子矮小的小朋友也有專屬的特製小型回收箱。

Kawan Guni的大哥哥將資源攪勻,然後向小朋友解釋:“這裡有12345678個洞,有紙、鋁、塑料……你看這個塑料瓶下面的三角形,是不是寫着1號?你等一下要跟着號碼丟進1(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HDPE高密度聚乙烯)……明白嗎?我們比賽啊,看誰最快把這些資源放對地方!1─2─3開始!

小朋友興奮的將不同資源投進箱子,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這個遊戲叫‘極速挑戰’(Top Speed Challenge),孩子很喜歡玩。”林烈賢說。這是Kawan Guni資源回收教育的一環,也是他們經過精心設計的重要教材之一。除此之外,他們也在PARC會場佈置“帶我回家”(Take Me Home)遊戲──在各個角落放置資源,並貼上“帶我回家”字卡,激發孩子探索的好奇心,帶着資源循路線來到資源中心。

Kawan Guni為社區建立一套適合的資源回收系統。

設計16個資源回收桶

走到PARC的另一個角落,孩子們擺起攤位,拿出自己珍愛的玩具與其他孩子交換。王惠文說:“玩具的材料混合了各種塑料材質,很難回收再製,與其丟掉,不如鼓勵孩子重複使用,延長玩具的壽命,所以有了Dot Dot Deal玩具交換活動,建立孩子‘分享珍愛’的價值觀。”

乾淨資源回收教育,是Kawan Guni最核心的產品。自從冠病疫情期間那次慘不忍睹的資源回收活動後,他們便立定方向,藉由教育活動提升社會大眾乾淨回收的知識和技能。一整套乾淨回收設備、工具、空間配置、動線、教育遊戲和活動等等也由此誕生。

“我自己設計了16個資源回收桶,分為:混合紙張及紙皮、1(PET)2(HDPE)及5(PP)塑料、鋁罐、金屬、透明玻璃及彩色玻璃等等,引導民眾自行將帶來的資源按類別投入到不同資源桶。”

活動站入口處設有櫃檯和廢油回收站,中間擺放資源回收桶,資源若未清理,可到角落的流動清洗槽沖洗乾淨。若資源的混合材料未分離,也可到工作區,將不同材質的瓶蓋、金屬、標籤紙等拆除下來,再分類回收。“比如空罐頭,一定要將標籤紙撕下來;比如裝牛奶的利樂盒(Tetra Pak),必須將上面的5號(PP聚丙烯)塑料蓋拆下,再將利樂紙壓扁,分類回收。”

2021年推動乾淨回收初期,他們其實戰戰競競,擔心一般民眾會嫌麻煩或抗拒,“但參與者的配合度卻大出我們意料之外,99%人帶來的資源都按着步驟和方法做好分類。”

干淨回收習慣應從小培養。

塑料分成7類,只有1、2、5號塑料可回收。

建立起完整資源回收系統

Kawan Guni經過三年餘的實驗,如今已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完整資源回收教育系統。他們的任務,是將這套系統移植到適合的社區。

“很多企業及發展商會來找我們提供服務。”王惠雯解釋系統的組成:首先,Kawan Guni會針對性設計方案,再提供前端的使用者,例如企業員工或社區民眾課程培訓,提昇他們的資源回收基本認知。此外,也會設計一套遊戲或活動,讓使用者從遊戲中學會如何分類及為什麼要乾淨回收。

“第二個階段,我們會培訓後端的資源處理人員,比如清潔工人,教他們如何分類、什麼可以回收及什麼不可以回收。”

最後,Kawan Guni舉辦每月一次的資源回收日,身體力行引導使用者和後端處理者怎麼使用資源回收設備。“大概半年時間,他們就可以自主運作啦。”

Kawan Guni的乾淨回收系統不涉及複雜的設備及專業知識,看起來人人都做得到,但說難不難之間,起步最難。“開始時很難,熟悉系統後就變得容易了。”

而他們的任務,就是協助社區如何起步,省卻起步難的挫敗感。王惠文笑說。

社區民眾從一開始的不清不楚,到後來的黏着性高實踐者。

積極宣導收教育之效

王惠文笑說,每一場活動,他們都堅持遵守原則,只要民眾帶來的資源不乾淨,他們都一律拒收,請民眾清理後再帶來,並教育他如何分類。

“有些無法回收再製的,比如塑料分成7個等級,只有1號、2號及5號可以回收再製,其他的我們都不收。還有陶瓷、玩偶玩具、廚餘等等,也禮貌的請民眾帶回家裡。”林烈賢解釋。

分類是一門學問,也是Kawan Guni教育的重要內容。他們特別製作了一份《資源回收手冊》,詳細介紹哪些資源可回收,哪些不可,每到一個地方辦活動之前,就將手冊發給大家。

Kawan Guni的資源回收教育計劃依據對象的同需求量身訂造。“有些是工作坊培訓,有些是意識覺醒活動,有些是解決資源回收系統的問題等等。”王惠雯說,目前與發展商合作為主,為他們的社區居民提供教育宣導。今年起,他們將服務範圍擴大至梳邦PARC活動中心,從今年3月起至明年2月,每月一次資源回收活動,為期一年,逐漸建立起社群網絡及居民的資源回收習慣。“我們的社群會員重複參與活動的機率高達九成。”王惠文說。

“其實我們在做的,就是教導人民怎麼使用資源回收設施。”王惠文解釋,比如梳邦PARC中心有很好的資源回收設備,但使用率及使用品質都不高,他們的任務就是透過資源回收活動教育社區民眾如何按着步驟正確使用,並慢慢建立起乾淨回收的習慣。

王惠文屈指一算,短短三年餘,Kawan Guni已為不同社區、企業及機構等舉辦了52場資源回收教育活動,吸引了超過500個黏性極高的社區家庭,持續實踐着乾淨回收的永續生活。

玩具大都混合多種材料,無法循環再製,不如來玩具交換吧。

16個回收桶用來裝各種材質的資源,也有專為小朋友設計的回收桶。

裝零食的紙筒由紙、塑料及鐵片所組成,必須拆開分類。

全球掀循環經濟浪潮

今天世界人口超過80億人,聯合國預估,如果我們繼續今日物質用後即丟及浪費的生活型態,接下來需要至少5個地球的資源,才能餵飽所有人的肚子。

地球資源正面臨枯竭的挑戰。《國家地理雜誌》2020年3月號公佈的一張統計圖顯示,全球經濟生產每年使用約890億公噸礦物、化石燃料及生物質等自然資源,每年生產出廢棄物中,215億公噸為耐久材料、591億公噸變成垃圾,真正進入循環再用系統的資源只有84億公噸。

無用垃圾的終點站是垃圾掩埋場、焚化爐和四處飄散,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與健康問題,並加劇氣候變遷。這其中,很多丟棄的“垃圾”其實仍是可以被重新使用,或重新循環再製成原料的資源。因此,全球各地正掀起一股循環經濟浪潮。

把仍可使用的資料重新再製,變成原料或新的產品,能減少地球資源的耗竭及垃圾量。然而,能進入循環系統的資源必須純淨,避免過多的混合原料、低級及骯髒資源。一旦超出資源處理的技術能力,依然只能是垃圾。

“帶我回家”遊戲,吸引孩子探索的好奇心。

干淨的資源,可直接送入循環再製系統。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