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梅淑貞文壇深耕近60年 始終我手寫我心

報導 +攝影\高寶麗

寫作是一件很累人的事,不但需要消耗大量心力,也必須全情投入,時間成本更難以估計。

Advertisement

然而,本地多產作家梅淑貞卻一寫就寫了超過半世紀,從1966年提筆創作至今,就寫下超過300萬個字,此能耐和本事,真是少一分熱誠都辦不到。

退休前梅淑貞是一名全職會計師兼公司秘書,在公司忙得沒日沒夜,但她卻利用文字慰勞自己,閒暇時與詩為伴,與小說共舞、與散文談情、與雜文說愛,更以翻譯來滋養生活,沉浸在文學海洋獨享專屬的快樂。

梅淑貞我手寫我心,所有的停看聽想都化作文字,變作一篇又一篇文字。

當一名文字輸出者是一件既痛苦又歡快的事,對本地作家梅淑貞而言,歡快肯定比痛苦多,否則,她豈能在文壇深耕逾半個世紀,輸出超過300萬個字?

ADVERTISEMENT

梅淑貞出生在檳城,唸完中六後到吉隆坡拉曼學院深造,她稱學院為“遊牧學院”,皆因彼時拉曼未建有本身校舍,需借用他人校舍上課。

“第一所校舍是彭亨路的師訓學院,課室簡陋不說,也不固定。第二所校舍則是公教中學。”

退休後返鄉定居

1973年,持有英國會計和公司秘書文憑的她,在家人勸說下留在吉隆坡發展,過去53年都在巴生谷生活,無論如何,她始終感覺自己不屬於吉隆坡,獨自遊走在繁華鬧市時,身旁人來人往,但隱約浮現當年在拉曼唸書時“寄人籬下”的愁緒。

寄人籬下,意味內心無依無靠,生活過得小心翼翼,反映內心不安和孤獨。“吉隆坡不是我的家鄉,所以沒置產,有一間公寓,但不打算在這裡長住。”

家,在檳城。故鄉,始終是最好。她由衷認為。

今年三月份退休,四月份搬遷回檳城,動作之快,無疑透露梅淑貞多想擺脫吉隆坡。

“在吉隆坡生活多年,朋友都在這裡,檳城倒是沒有幾人,自中六出來就鮮少聯繫。雖然在這幾年,有同學開設了聊天群組。”

只依個人猜測,就不曉得梅淑貞是否對吉隆坡欠缺歸屬感,以致她把所有愛與哀愁,歡笑與寂寞,停看聽想都化作文字,變作一篇又一篇希望讓人透過它,瞭解她心裡所想訴說和分享的故事。

結果的結果,這一些文字變成一片一片落葉,滋養成一棵一棵大樹。

生命可輕可重,梅淑貞除了愛寫就剩下愛寫,她在1983至1985年曾任《蕉風》月刊主編。2015至2022年在《光明日報》發表長篇小說連載。著有詩集《 梅詩集》(1972)、散文集《人間集》(1985)和《前朝今朝》(2021)、與牧羚奴合譯馬來詩人拉笛夫詩集《湄公河》(1973)、合集《犀牛散文選》(1976)等。

梅淑貞近期一口氣推出七本大作,向文壇提交一張靚麗成績單,這是在創作過程中的所有斬獲,她肯定非常享受創作過程,也在過程中不斷自我挑戰和超越,讓文字陪伴一生。

梅淑貞與粉絲合照於分享會上。

讀者喜歡《梅得食》,透過梅淑貞的視角看見本身所看不見的。

家鄉味無可替代

因為心不住,所以美食當前也品嚐不出甜酸苦辣。

這一句話,不屬梅淑貞獨有,包括月前與她一起在吉隆坡誠品書局舉行“三城記—飲食,生活,記憶與書寫分享會”的陳志鴻和李系德也頗有同感。

“最好吃的豬腸粉在檳城,一勺蝦膏,加入辣椒和芝麻就是人間美味。吉隆坡也賣豬腸粉,但醬料不一樣吃起來就不同。檳城賣豬腸粉小檔在我住的社區轉角處,什麼時候想吃都方便。”

隱藏菜單得私藏

梅淑貞在吉隆坡遊歷53年,對,是遊歷,她始終把自己當旅人,時間一到鬧鐘一響,提起行李就北上往家的方向前進;她強調,自己在吉隆坡過的味覺之旅,只是路過,也因路過,日後沒有思念。

曾經滄海難為水,她在分享會上一句“吉隆坡真的沒有什麼好吃”,或許會開罪不少人,甚至被揶揄“只因你不會在吉隆坡找吃”,但此番話,無疑表達其內心真切感受,不是不愛,是沒辦法去愛。

“1975年我搬至SS2,滷麵一放進口,難吃。Asam Laksa沒有味道。室友唱Five Hundred Miles,我離開檳城沒有500英里這麼遠,但越聽越哭。”

從四月份返回檳城至今,梅淑貞天天細品檳城味,似乎要把過去53年遺失的味道填補回來,“六塊半的粿汁,六塊錢的蝦麵……”如數家珍,台下聽眾為她能重投家鄉懷抱尋覓到家鄉味,陪着一起高興。

詢及檳城什麼最好吃,請她推介,她神秘兮兮地回答:隱藏菜單不能公開,純因自私不想讓人知曉,好吃的小販都限量生產,每天經營兩三個小時就收工,若美食地點大公開,擔心自己遲去吃不着。

無論如何,她也中肯的認為,每個人對吃的標準都不一樣,她的好吃未必討你喜愛。可謂各花入各眼。

返鄉生活的梅淑貞,天天細品檳城味。(梅淑貞提供照片)

六年級提筆創作

梅淑貞自嘲是童工,七歲自己賺取零用錢,“我姐是裁縫,我幫忙挑裙子,但我從小愛看書,掃地看見地上有張印有文字的紙,撿起來也可以看個老半天。”

八歲時的梅淑貞不將錢花去購買零食或玩具,而是用以購買小說,笑稱這是她的三毛錢愛情故事。慶幸的是,姐姐購買不少書,風月故事、俊男美女的愛情讓人小鬼大的她翻閱得津津有味。

梅淑貞的寫作天賦與生俱來,六年級就提筆創作,老師發現其長處,促她到圖書館挖寶,與此同時,老師也將其作品投稿到報章,每一次成功刊登就獲得五毛錢的稿酬,樂得她……回憶往事,連眼角都會笑。

梅淑貞文選簡介

1.梅詩集

橫跨一甲子的詩作與詩觀選輯。

此書分三輯,輯一〈尋詩初始〉收錄1966至1978年間寫的二十首詩。

輯二〈紅樓尋詩〉收錄五十三篇文章,以散文的筆觸,談論中國經典小說《紅樓夢》一書裡頭的詩詞。

輯三〈我城舊事〉收錄十二首新詩,是2007年重回檳城家鄉後,有感而發,以詩為檳城老城區造像。

2.人間集

此書共分六輯,包含散文、小說、詩、譯作、書論、青史。收錄從六十年代未,至本世紀初的不同時期、不同主題作品。書中涉及題材之多姿,富饒一如人間風景,同時亦反映了某個時空底下,本土文學風貌在不同年代的橫切面。

3.遊花園

此書主要從2013年至2016期間,原刊於《星洲日報》的專欄結集。書分兩輯,既遊花園也遊書房,然皆為日常中隨手拈來的遊於藝,文字真摰動人,讀來餘音嬝嬝。從一本詩、一首歌、一場表演、一個活動中……泛起的回憶漣漪、煙雲、感觸、感想、馬華文壇曾經的文緣殊盛,以及對往事對故人的緬懷。

4.無重點

從2006年開始,在大馬第一本時事文雜誌《亞洲眼》每月撰寫一篇“千字文”,直至雜誌於2011年停刊,此書為該欄文章結集,亦是書名由來。

當時雖說為權宜行事,才以無重點為重點,隨興想到什麼寫什麼,想到那裡寫那裡,整輯後發現原來思路一脈相承,書寫重點仍然不離“懷念斯人斯事和舊園故土,以及曾經看過的那些書”。

5.梅得食

有別坊間的美食文章,梅淑貞並未主打舌尖上的旅程,而是借食發揮,藉由味道衍伸的連結,緬懷與之相關的時、地、人和事,又或抒發胸臆,卻因腹有詩書,落筆有情,讀來更令人“饞”思泉湧,口舌生津──縱然這並非作者本意,卻在講飲講食的文類中開拓了新的境界。

6.梅花觀

全書共分三輯,輯一的《梅枝集》文章多涉時局,行文之間可見一名知識分子對國是世事的黑白分明。

輯二的《算機與茶》,梅淑貞罕有分享了一名職業婦女,奔波在職場與持家育兒之間的壓力與如何平衡。

輯三的《梅花觀》記錄了在生活裡綻放的姹紫千紅,處處可見作者的慧質蘭心,為一本不多得的“文路縱橫”之選。

7.梅戲言

這是一個從小即愛上追歌逐影的迷妹(今曰稱粉絲),悠遊在一己娛樂場寫就的情書。

此書共分兩輯,在〈歌與歌者〉中,梅淑貞毫不掩飾她對達明一派與周傑倫的偏愛,旁及其他“前朝歌迷的集體回憶”,靡靡之音亦是高山流水。

在《戲與人生》中,她更不拘類別,沉浸在鍾情的中外電影、越劇崑曲、廣東大戲……裡渾然忘我,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迷情記,繼而發乎情記為文,成就了這本《梅戲言》,亦是一股非一般的娛樂清流。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