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渾忘春秋】農曆七月感觸多

農曆七月份,總給人一種百感交集的感覺,因為華社在這個月份迎來了中元節和盂蘭勝會,兩個節日的節慶意義相通,前者來自中國的民俗信仰,後者則是佛教信仰,結合在一起,一般人已分不清兩者的區別。

由於中元節古人稱之為鬼節,因此在農曆七月期間,總會聽到“鬼話連篇”。另一個節日正好也落在農曆七月,那就是七月初七的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等。這個節日的起源於西周時期,歷史比盂蘭勝會更久遠,最早可能追溯到東周時期。我們現在都俗稱為中國情人節,因為這個節日跟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至於牛郎織女的故事,則出現在後來東漢時期《古詩十九首》的第十首“迢迢牽牛星”。

Advertisement

在中學上過華文課的人,應該都有學過這首詩,全詩十句,曰: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ADVERTISEMENT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此詩借傳說中牛郎織女被銀河阻隔而不得會面的悲劇,抒發了女子離別相思之情,道盡人間夫妻不得團聚的悲哀,也反映了對當時的生活環境的不滿,甚至有反抗意識。在我的工作環境中,見證了許多夫妻為了各種原因而不得團聚的情況,他們的處境也導致孩子的教育問題。

數年前我曾在柔佛州南部一所獨中掌校,很多學生家長都是在新加坡工作的“馬勞”。為了生計,他們起早抹黑,每天擠在新柔長堤上那三十餘萬馬勞的行伍之中。他們來自馬來半島各地,為了家中生計,無奈離鄉背井,嚐盡人間冷暖。

人說到新加坡工作的工錢高,以新幣兌換馬幣,翻了三倍多,只要在新加坡省吃儉用,沒幾年就能掙回許多錢。當我在處理一些學生個案時,電話撥過去,家長人在新加坡。他們都不是道地柔佛州人,有者把親人留在家鄉,隻身在外,有者夫妻與共,每天越過長堤工作,孩子就寄宿在學校宿舍。當談到家中情況而觸碰到懷鄉情緒時,家長都是眼泛淚光。

為了生計奔赴外鄉

有時候很感慨,感慨的不只是這些家庭的無奈,也感慨這個國家。許多鄉鎮的人們為了生計,奔赴外鄉,到大都會地區尋找工作機會,而柔佛州南部的新山地區就是其中一個縮影,這個地區和國內其他經濟繁榮的區域有所不同,因為新加坡就在對岸,馬勞來往於長堤,已成為日常生活方式。

每逢農曆七月,從中體悟中元節和盂蘭勝會的節慶所提倡感恩和孝道,又從七夕的愛情故事中感慨人間疾苦之事,原來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遭。但願國家經濟繁榮昌盛,人民不再離鄉背井,並和親人團聚以安居樂業。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王楨文)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