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敗血症專題】延誤1小時死亡率增9% 敗血症超級殺手

(香港訊)89歲的烹飪專家“方太”方任利莎,早前患尿道炎引致敗血症(sepsis),慶幸有驚無險,留醫20日後康復出院。

然而,未必人人都像方太般幸運,敗血症病情可在1小時內急轉直下;當病人多重器官衰竭,並有感染性休克,需在1小時內處方抗生素;研究指每延誤1小時治療,死亡率增約4%至9%。

Advertisement

即使在醫學水平不俗的香港,敗血症仍是醫生一大敵人。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2018年香港成人死亡個案中,有27.8%都與敗血症相關。

方太早前患上尿道炎,其女兒在社交平台分享經歷,指方太按醫生指示服用7天抗生素,突然高燒、嘔吐、“躺着一動不動”,最終證實患上敗血症,留院20日後才康復出院。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急症科專科嚴建明醫生指出,敗血症具高死亡率和病情迅速惡化的特性,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

敗血症的出現不限於細菌入血,當真菌、細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入侵身體時,患者免疫系統過度反應,不單攻擊外來物,更破壞器官,導致炎症反應,甚至器官衰竭。

ADVERTISEMENT

89歲的烹飪專家“方太”方任利莎與女兒阿寶。

病毒入侵破壞體內器官

中大醫學院去年發表研究指出,香港成人四分之一死亡個案與敗血症有關,發病率、死亡率在10年間呈上升趨勢(詳見“知多一點”)。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和消化系統,是敗血症成年患者最常見的3個受感染部位。

很多人認知,敗血症是由細菌入血引起,但遠不止於此,嚴建明解釋,敗血症是因細菌、真菌或病毒等病原體入侵身體時,患者免疫系統出現過度反應。“不單攻擊這些外來物,更破壞體內器官,導致全身出現炎症反應”。與此同時,病原體在體內繁殖,“引起血管損壞、滲漏及擴張,令血壓偏低,還影響身體凝血功能,結成血塊,造成栓塞”。當血壓不足以提供血液予重要器官,微血管又出現血栓,便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引致器官衰竭。

癌患糖友免疫力低風險高

數列風險因素,嚴建明指出,長者、兒童,還有長期病患如癌症、糖尿病、肝硬化患者等,本身免疫力較低;或未有接種疫苗的人士,身體缺乏抗體保護,都較容易受感染後惡化成敗血症。“例如(患者)感染的細菌或病毒量較高、有抗藥性,或是遇上像SARS、新冠病毒的變異株、俗稱‘食肉菌’的甲型鏈球菌等殺傷力強、繁殖快的病原體”,兩者結合下,病情就會迅速惡化,引致敗血症風險大增。 在方太的案例中,雖然她服用抗生素,但是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再加上身為高齡長者,結果就演變成敗血症。

急症科專科
嚴建明醫生

引致發燒心跳快呼吸急促

嚴建明也指出,敗血症會引致全身性免疫反應,“例如體溫過高(超過38℃)或過低(低於36℃)、心跳過快(每分鐘90次以上)、呼吸急促、白血球數值過低或過高等徵狀。”

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凌若崴補充,患者可能出現神志不清、寒顫、皮膚變紫等徵狀。正因為誘發敗血症的原因眾多,上述徵狀亦非敗血症獨有,醫生診斷敗血症並非易事。

曾有研究發現,“20%個案起初以為是敗血症,最後卻發現不是,找到其他源頭。”

凌若崴表示,醫生主要靠經驗和臨床診斷,留意病人徵狀找出有沒有受感染,如肺炎、尿道炎等;觀察各器官的指標,如呼吸、含氧量、血壓等;還要抽血觀察腎指數、血小板量、肝指數等,看看有沒有出現器官衰竭;同時從血液培養找出細菌、病毒等的蹤影。綜合以上,才能判斷病人是否患上敗血症。

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凌若崴

70%嚴重病人找不到源頭

對付敗血症,最理想情況就是找到“元兇”,對症下藥。

敗血症約7成由細菌感染導致,約3成由病毒與真菌等引起,分別要處方抗生素、抗病毒藥及抗真菌藥應對。若感染部位有膿瘡,還需透過手術放膿等,讓組織不再發炎;並輔以器官支援,如用呼吸機幫助呼吸、‘強心藥’維持血壓。不過治療最困難的地方是,最嚴重、出現多重器官衰竭的病人,僅約30%能確診由什麼細菌引起;有60%至70%嚴重病人,我們知道他們有感染,卻找不到源頭。

“雖然可透過血液培養尋找感染源頭,但可能需要三數日才驗出,亦不一定找到,為免錯過治療黃金時間,醫生會憑臨床經驗用藥,例如了解病人曾感染的細菌,曾到訪的地區,懷疑哪些器官有感染,從而推測可能的菌種,再處方合適抗生素療程;用藥後再評估病情,若沒有好轉就再找其他可能,猶如偵探一樣;但若病情嚴重,無計可施下就會直接用效力最強的抗生素。”

從細菌感染惡化至敗血症,凌若崴指出,速度可快至以日數甚至小時為單位。有病人可能在社區接受治療數日,才演變成敗血症,但他亦遇過患者入院時身體狀況還可,卻在1小時內急轉直下,出現敗血症。治療敗血症分秒必爭,“很多研究指,一般敗血症患者,建議3小時內處方抗生素,但當惡化至最嚴重的程度,即多重器官衰竭並出現感染性休克,就需在1小時內處方抗生素”。嚴建明補充,有研究指每延誤1小時治療,死亡率增約4%至9%。

長者等免疫力較低人士,遇上殺傷力強、繁殖快的病原體,從感染演變成敗血症的風險較高。

4個器官衰竭死亡率50%

隨着衰竭器官數量增加,死亡率亦會上升,以香港為例,凌若崴的研究發現,當有1個器官衰竭死亡率為15%,4個或以上飆升至接近5成。即使敗血症受控,文獻記載康復者可能在腦部、肺部出現後遺症,如神志錯亂或記憶衰退,若肺部曾有嚴重呼吸綜合徵,有可能出現肺纖維化、肺硬化,影響呼吸功能。

凌若崴在訪問中多次提到,“現代醫學都不是很清楚……”儘管現時醫學昌明,但敗血症對醫生而言仍是一大敵人,“有時即使用對藥,有些病人仍可能無法康復,是治療此病的難處。”

醫學界對敗血症的療法很有限,暫未有針對的藥物面世,“最好的預防就是及早給予適當治療,控制感染。因此當懷疑出現敗血症相關徵狀,應盡早求醫。”

嚴建明提醒,接種疫苗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方式,讓免疫系統產生相關抗體,身體就能得到較好的保護。

細菌越來越惡毒

新藥研發趕不上變異

全球趨勢而言,敗血症數字不斷上升,香港也是。

中大醫學院去年發布本地成年人敗血症的研究報告,分析2009至2018年的10年間,香港公立醫院逾1300萬住院病例,指出敗血症發病率每年增2.8%,而死亡率每年增1.9%。

在2018年,每10萬人有759人患敗血症,當中有156人死亡。

人口老化致敗血症增加

負責研究的中大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凌若崴指出,當地發病率上升有幾個原因。人口老化下長期病患增加,他們免疫系統較弱,容易受感染,演變成敗血症的風險亦會隨之增加。醫療進步亦是因素之一,病人可接受的治療更多,如插喉供氧、手術等,這些治療都有可能使細菌更易侵襲身體,增加感染風險。

醫生提醒勿濫用抗生素

急症科專科醫生嚴建明亦指出,現今的細菌越來越“惡毒”,“20年前沒有看到這麼多抗藥性細菌,但現在卻很常會遇到,所以醫生經常提醒不要濫用抗生素,因細菌會逐漸演變出抗藥性,一旦感染,普通抗生素就會失去效用。”

儘管現今藥物治療成效不斷進步,但細菌變異速度亦很快。“研發抗生素或其他藥物需要做許多臨床檢查及測試,才能通過藥檢去到實際應用,大部分都需要10至20年時間。但一種細菌短短2、3年,甚至幾季已經可以出現不同的抗藥性。”

文◇陳真紀、張淑媚《明報》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