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美國強詞全屬歪理

一個多月前,在G7峰會上,美國財政部長葉倫針對中國在新能源產業中的競爭策略發表了強硬言論,主張各國應聯合行動,因應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特別是在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業領域。

葉倫說中國通過國家補貼扭曲了競爭環境,並將大量過剩產品輸出到美國,對當地的工人和企業構成了不公平競爭。為此,美國宣布將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100%的關稅,以保護美國的產業利益。

Advertisement

產能過剩普遍存在

這一系列事件背後反映出全球經濟中的複雜關係和各國間經濟利益的交織。首先,“產能過剩”這一問題並非單一國家的特有現象,而是全球製造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挑戰。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力超過市場需求時,便會出現過剩產能,

事實上出口的本質就是將國內生產供過於需的產品銷往他國,這是全球市場經濟下的正常現象,比如德國汽車、法國紅酒、甚至是美國的蘋果手機都是這樣。

這在經濟學上被認為是資源配置效率不佳的表現。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的重要參與者,因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和廉價勞動力成本,在部分產業中確實呈現出了產能過剩的現象。

ADVERTISEMENT

然而,美國對中國採取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特別是高額關稅的徵收,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質疑。一些觀點認為,這種單邊行動不僅無法解決美國製造業面臨的結構性問題,還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影響全球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馬斯克等企業家公開反對此類措施,認為這將阻礙創新和技術進步,並不符合市場競爭的基本原則。

美國政府主張的“公平競爭”背後隱含著對中國發展模式和政策的擔憂。中國通過國家補貼和產業政策,迅速在一些高科技和新能源領域取得了競爭優勢,這不僅挑戰了美國的產業地位,也觸發了對技術安全和國家競爭力的深刻反思。美國政府認為,中國的發展戰略可能通過不正當手段影響了全球市場的公平性,因此採取強硬措施以維護國家的產業利益和全球市場的競爭秩序。

而所謂國家對產業的補貼,各國都有,例如2022年美國的《通膨削減法案》,計劃投資3690億美元用於應對氣候變化,並重點支持電動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然而,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全球化背景下的貿易和產業發展是一個相互依存和互惠共生的過程。中國的製造業迅速發展為全球提供了廉價和高效的產品,促進了全球經濟的增長和資源的有效配置。而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依賴於全球供應鏈的運作和多元化的進口產品。因此,任何單方面的貿易限制措施都可能對全球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當涉及到高科技和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時,更應該以開放和合作的態度來應對挑戰。

提升產業競爭力

在此背景下,解決美中之間的貿易爭端和產能過剩問題,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協商,而非單純的制裁和反制措施。國際社會應該加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體制的維護,通過國際組織和平台加強政策協調,共同應對全球製造業面臨的共同挑戰。此外,各國應該通過技術創新、教育培訓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式提升自身產業競爭力,推動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繁榮。

中美之間的貿易和產業競爭問題涉及到全球經濟秩序和未來發展方向的重大課題。雙方應通過平等和尊重的方式,建立長期穩定的貿易關係,共同推動全球經濟的開放、包容和可持續發展。這不僅符合各國自身利益,也符合全球經濟共同進步的大勢所趨。

不過,如果美國卻以中國的產能“過剩”為由,想逼中國自我抑制,不得利用自己的競爭能力,在市場上進佔一個應有的位置。這種說法表面上振振有詞,說穿了全屬歪理。事實上美國的心態是很不合邏輯,“我家的孩子不長進,就怪鄰居的孩子害的。”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