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心理健康 你我都需要 3】 輔導員適當自我披露 助案主從容溝通

特約報導\劉忠萬([email protected]

圖片\受訪者提供

Advertisement

為給予案主一種安全感,使其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輔導員會使用自我披露的技巧與案主分享其個人的成功與失敗經歷,來推動當事人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努力。

自我披露有兩種,一種是輔導員對案主的表現給予鼓勵,例如:看到你有這樣的變化,我真心為你開心。另一種是表露輔導員個人的經歷,既能讓個案感覺關係更貼近,同時提供一些輔導歷程的方向,例如:我在少年時期也有過這樣的掙扎,說出來後,也覺得釋懷了。

但輔導員過多的表達情感未必能提升助人關係,然而,自我披露還是有其果效的,特別是給予案主肯定和表達讚賞。不過,這些表達技巧都要儘量恰到好處,特別在個人歷程方面的披露,一般上要考慮所披露的信息與案主的合適程度,且要點到即止。

心理輔導是一個階段性的需求,療期和頻密層度則視乎個案的心理需求和課題。

ADVERTISEMENT

博愛總會輔導部副主任鄺慧婷強調,輔導過程是一個讓案主重新體驗與建立關係的過程。案主和輔導員之間的關係則是建立在安全、健康和有助於心理成長的基礎上。

經歷過創傷的案主難免會被過去事件影響,對於未來也不知所措,因此,即使有些案主現在有了不一樣的境遇,還是會把以往的不安投射在現實中。這個時候輔導員會先去理解案主的不安,逐步陪伴他連結現實感,為心療傷和修復過往的創傷體驗。若創傷的症狀超越了輔導可及的範圍,她會鼓勵案主接受藥物治療,雙管齊下。

預防勝於治療

輔導員就扮演一面鏡子的角色,幫助案主照見自己最真實、最原始的樣貌,並在過程中學習接納與欣賞,不論是好的、壞的、離奇的、荒謬的,那都是案主的一部分,沒有對錯。輔導員有時也像嚮導,帶領案主看見不同的可能與風采,提供多元的觀點,陪案主走一段路。

心理健康預防是重要的。有句話說:預防勝於治療。預防不表示可以全面杜絕某一個社會問題,但是可以產生警惕的作用,帶來醒覺意識。

鄺慧婷喜聞樂見現代父母已開始覺察到家庭性教育的重要性,這也多虧了時代不斷在前進,讓灌輸正確的性教育觀念普及化,年輕父母會主動吸收知識和各種資訊,並着手練習,做好準備待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可能會面對的生理挑戰給予協助。“只有理解和做好準備,可以讓我們減少對孩子的指責,更好的伴着他們一一化解成長路上的重重阻礙,促進關係的發展。”

在諮詢實踐中,她傾向於案主可以覺察和善用已有的資源和強處,來處理他想要改善的弱點。“一般上案主在信任的助人關係裡,會更多地披露自己的真實處境,包括難以啟齒的個人經歷和他們認為的污點。

“我更傾向於將他願意吐露的內容視為信任的成果,讓我可以更理解他,也可以陪他從那裡開始確認成長的方向和方法。我相信,案主會在接受輔導後越來越懂得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發展。”

鄺慧婷很開心看到家庭性教育的普及,很多父母已覺察到性教育的重要性。

輔導過程

幫人自助

國人對於輔導,有些還存有刻板印象或迷思,認為只是有問題的學生和精神病人才需要接受輔導。

其實,輔導適合每一個階段的人,因為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挑戰以及個人成長的難題和阻礙。博愛過去僅提供電郵和電話諮詢服務。後來,因為MCO的契機,開始提供線上視訊輔導服務,這讓不習慣於面對面做輔導的人可以選擇在線上平台傾訴心事。這線上視訊輔導對某些案主猶如一塊試金石,他們在攢足了信心和安全感後,轉為實體輔導的也不少。

鄺慧婷說:“除了刻板印象,也有人誤會所謂的輔導就是教導他們如何做決定和選擇,所以有人在做線上諮詢時,希望得到即時的回應,或讓輔導員直接教他解決問題。輔導是一個‘幫助人自助’過程,這當中輔導員需要建立起一個安全關係,陪伴案主達到輔導的效果。”倘若案主覺得線上平台的輔導不適合自己,可以考慮到鄰近的輔導中心預約實體輔導。

治療頻率

視需求而定

輔導屬於階段性的需求,治療頻率視乎案主的心理需要和複雜情況,還有配合程度而定。

“一般的案主在初期會穩定地安排預約,例如一週一次,或是兩週一次。隨着輔導工作的進行逐漸趨向工作期,以及案主的生活產生明顯的變化,而逐步拉長預約的間隔,然後就是間隔數月的跟進,才會終止這段輔導療程。”鄺慧婷解釋個人心理輔導的療程。

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案主需要定期約見,以梳理思緒,和練習有效的應對技巧,待日後的心理症狀穩定了,仍會建議數週一次的跟進,保持情緒的穩定性。

“一些處在危機中的案主則需要較為頻密地輔導,一般上在危機過去之後,我們仍建議作數次的跟進,以確保情緒的穩定性。有些案主則是因為某些特別因素而接受輔導的,只需做短期和定期輔導就可以達成效果。”

案主反應過激

原因有三

除了案主的心理健康需要照顧,輔導員也需要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健康。在接見案主之前,精神和身心要處於穩定狀態之中,這樣才可以在萬一發生緊急狀況時,有能力採取合適的措施。

有些案主會辱罵或是言語攻擊輔導員,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投射(Projection),案主把自己的內心想法或是感覺投射到輔導員身上,以減輕焦慮感。例如:案主特別討厭自己唯唯諾諾,不敢說真話。在投射作用下,案主會認為輔導員的引導其實是拖泥帶水的行為,很生氣輔導員不能直說或評估他的問題。

二是負向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案主把對某個人的負向情緒轉移到輔導員的身上。例如:案主很害怕母親,下意識地他害怕女性輔導員,覺得她們都是一樣的,因此產生敵意。

三是案主在情緒失控之下而用詞激烈。

着陸技巧

安撫案主情緒

面對面輔導時,輔導員會引導案主表達想法,過程中輔導員或會牽引出案主對事件的記憶與歷經的創傷,因此可能會導致案主出現過激的言行,但若案主在陳訴的過程中沒有肢體傷害輔導員,輔導員都會先確認案主的安危,例如:一、案主是否因為情緒激動而出現生理不適、危害到個人安全;二、案主是否尾隨着自殘的行為或意圖攻擊他人。

“輔導員回應案主的情緒和感受時,會帶領案主做呼吸法和着陸技巧(Grounding technique),這樣可以幫助案主在私下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這方法去舒緩情緒。”鄺慧婷說。

助人關係

僅存於輔導室

離開了輔導室,輔導員和案主不宜保持私交或其他重疊的關係,以免影響中立性。

心理輔導的最終目的是幫助案主實現心理健康、自我成長、人際關係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輔導員跟案主保持安全和具療效的助人關係,這層關係僅存在於輔導室內。離開了輔導室,輔導員和案主不宜保持私交或其他重疊的關係,以免影響中立性。換句話說,輔導員不會私下跟案主去喝茶、吃飯和談話,卻會在輔導室裡給予最真誠的聆聽、陪伴和理解。這樣已足矣!

輔導的終點是幫助案主實現心理健康、自我成長、人際關係和生活質量的提升,使其能夠在個人生活和社會交往中更加健康、積極地發展。他幫助案主更好地理解自己、發掘自己的潛力。、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