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歲月劉聲】馬中關係曾報喜也報憂

際此大馬與中國上週五高調紀念兩國建立邦交50週年,若是在天有靈,已雙雙辭世的時任大馬首相敦阿都拉薩和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此時此刻目睹他倆於1974年5月31日代表各自政府共同簽署馬中關係正常化聯合公報,宣佈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半個世紀以來,馬中友好關係目前已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而在各個領域的互惠務實合作正升化至新的更高水平,兩人見狀後想必會老懷欣慰。

阿都拉薩坦承信任周恩來

Advertisement

沒想到自獨立後卻被標簽為極端反共的大馬當年竟成為第一個帶頭承認紅色北京政權,而身為大馬第一位首相,也是東南亞第一位政府領導人訪華,並與中國最高領袖的時任中共主席毛澤東會晤的阿都拉薩在其“破冰之旅”毅然作出大馬與中國建交的高瞻遠矚決定,正如現任大馬團結政府首相安華指出,馬中建交重塑亞洲地緣政治的格局,兩國也由此踏上一段首開先河的征程。

因貪腐罪成而入獄的前首相納吉之前曾透露,當年他還很年輕,且對國際局勢不甚了解,那時仍在大馬求學的他看到其先父決定與中國建交,也覺得這是一項極不容易作出的決定,因而他問其先父“為何你要大馬和中國建交,這不是別人還不敢做的事嗎?”,納吉透露,其先父斬釘截鐵地直言“因為我信任比較務實的周恩來”。

話又說回來,或許基於對國家安全和外交戰略以及地緣政治演變的考量,尤其隨著西方勢力在上世紀70年代逐漸從本區域撤出,大馬不能再繼續依靠前殖民地宗主國所提供的安全保障,阿都拉薩意識到大馬有須尋求以本身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確保國家的安全,再加上一度被視為“敵對國”的中國(曾輸出革命,並長期支援馬共的武裝鬥爭)有跡象採取有異於過去的外交手段,況且仍陷於文化大革命“災難”而正受到大多數國家孤立及制裁的北京政權也急於擺脫所面對的內憂外患困境,頓使阿都拉薩得以掌握歷史契權而邁出“大馬承認中國,兩國建立邦交”的關鍵性一步。

再者,隨著已統一的越南入侵柬埔寨,東南亞大部分國家包括大馬當時不得不指望一度與越南交惡的中國能牽制越南擴張所帶來的安全威脅,而當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到訪中國,以改善兩國的關係,自然影響大馬及本區域其他國家調整它們對中國的外交政策。

ADVERTISEMENT

話說當年歷史性訪華“凱旋”返馬後,在同年8月24日舉行的全國大選中,阿都拉薩經過成功收編主要反對黨尤其是民政黨而組成的國陣,憑著他成功與中國建立邦交所引發的政治效應,作為國陣主要的競選議題,不費吹灰之力一舉擊垮以民主行動黨為首的反對黨陣營,以大捷的強勢持續掌牢大馬政權。

儘管阿都拉薩不幸於1976年1月14日在英國倫敦病逝,但這不足以被臆測為何馬中建交後的一段長時間內,兩國關係的發展進度並未達預期,被聯想其中主因在於大馬的國家安全在“理論”上仍受馬共武裝鬥爭所威脅,而基於所謂“黨與黨”的關係,北京政權並未放棄對馬共的支援,直至馬哈迪掌政時期通過變相大和解方式,結果促成“合艾和平協議”的簽訂,馬共同意停止曾進行長達41年的武裝鬥爭,被視為有助消除對馬中關係進展構成阻擾的最大因素。

馬共“棄武”有利馬中關係

此外,2014年3月8日(當年適逢馬中建交40週年及馬中友好年)不幸發生的馬航MH370客機離奇“失蹤”,大部分中國籍乘客至今仍“生死不明”,或因懷疑大馬有關當局諉責及隱瞞真相,當時中國部分民眾疑引爆一股疑似“反馬”怒潮,一度沖擊到馬中關係和兩國人民的友好,誠屬遺憾;慶幸的是,儘管3年多前中國曾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誣蔑中國須對新冠肺炎的引爆並禍延全球承擔責任,但分辨是非的大馬當時依然與中國攜手防疫與抗疫,患難見真情般,絲毫無損馬中關係。

由此可見,馬中關係難免報喜也報憂,但已結成“生命共同體”的馬中全面戰略伙伴顯然經受得起任何挑戰。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媒體人劉漢良)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