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中西醫觀點】抗癌要戒糖?中醫:極端方法不符治病理念

文 ◆ 蘇子謙(香港大學臨床腫瘤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中醫師)

(香港訊)究竟這種講法在中西醫兩方面是否有道理?首先從基礎細胞學講起。無論是癌細胞或是正常細胞,糖分是大部分細胞的主要“食糧”,為細胞的生存和各種功用提供能量。

Advertisement

癌細胞吸糖能力比較高

有修讀生物化學的人都知道,糖分進入細胞後主要經過兩個部分分解為能量。第一個部分Glycolysis,在細胞液中進行,這部分產生的ATP(細胞能量的單位)較低,但好處是速度快而且不需要氧氣;第二部分需要線粒體的幫助(線粒體就等於細胞內的工廠),這部分產生很多ATP,但是亦需要很多“成本”,而這些“成本”就是氧氣。

正常的細胞,兩部分分解作用同時進行,因為氧氣供應充足,所以可產生大量ATP。癌細胞生長太快,很多時候沒有足夠的血管去提供氧氣,這情況特別在很大的腫瘤和腫瘤中心地帶更為明顯。於是,癌細胞主要透過第一部分分解糖分,即在缺氧情況下進行糖分分解,學名是anaerobic respiration。這樣可以給癌細胞極大好處,就是即使在缺氧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生存和生長。

約在100年前,德國科學家諾貝爾得獎者Warburg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癌細胞即使在有氧氣的情況下,仍然偏向使用anaerobic respiration。這個現象後來稱為Warburg Effect。

ADVERTISEMENT

簡單來比喻,癌細胞消耗糖分,採取“找快錢”的方法;

即使你給了“成本”(氧氣),

癌細胞並不偏向使用這些成本去產生更多ATP。

因為若然只是使用第一部分分解(anaerobic respiration),

雖然性價比低(產生較少ATP),但是速度快,

對於快速生長的癌細胞,有莫大好處。

所以,癌細胞和正常細胞相比,要產生同等分量的ATP,需要更加多糖分。亦因此癌細胞吸糖的能力比一般細胞高。驗測癌症的正電子掃描(PET scan),就是注射一種特別糖分,藉此分辨身體不同地方吸收糖分的高低,來斷定癌細胞的位置和活躍程度,高活躍的癌細胞,吸糖能力最強;但亦有些癌症並不十分吸糖,例如腎癌和前列腺癌。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認為“癌症吃糖”這個理論的根源。

高GI食物增加癌症風險

另一方面,因為癌細胞用上Warburg Effect這種“找快錢”的方法,糖分的能量不能完全分解,會產生一種副產品——乳酸(lactic acid)。乳酸是一種酸性的物質,會令癌細胞的周圍環境(micro-environment)較為酸性,有研究證實在這種酸性的環境中,白血球中的淋巴細胞不能正常運作,令殺死癌細胞的免疫力因而降低(另外,因為癌細胞搶了糖分,淋巴細胞不夠能量工作,亦是其中一個原因)。

但這裏講的酸性,是指癌細胞周圍的一個微環境,和血液中的酸性並不是同一回事。所以,有人提出服用較鹼性的物質來抗癌,看來未必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那麼,癌症病人應否避開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在餓死癌細胞的同時,會否同時餓死正常細胞?有否科學證據?中醫方面有何看法?

由於感到坊間很多癌症資訊,並未把前文後理仔細說清楚;再加上以訛傳訛,令到很多概念扭曲,最後苦了病人。英文有所謂“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此之謂也。

究竟糖分和碳水化合物,會否使癌症快速生長?很多食物含有碳水化合物,但有不同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簡稱GI)和升糖負荷(Glycemic Load,簡稱GL)。

◆升糖指數:是碳水化合物進入腸胃後,血糖的上升速度;速度越快,升糖指數越高。升糖指數高的食物,大都是化學結構簡單的糖分或是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西式蛋糕、雪糕、白麵包、汽水,薯仔等。

◆升糖負荷: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分量,對血糖水平的影響。

近年越來越多科學研究發現,高GI和高GL的食物,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

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吃後會急速提升血糖,身體因而反應性釋放胰島素。胰島素會命令身體各種細胞,把糖分從血中吸收,從而令血糖保持一個穩定水平,這是胰島素最基本的作用。但是,胰島素亦有類似生長因子作用,細胞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s)正是刺激癌細胞生長的重要元素。

胰島素亦會增加另一種細胞生長因子的活性和有效性,這就是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簡稱IGF)。長期進食高GI和高GL食物,血液中胰島素和IGF偏高,刺激癌細胞生長,減低癌細胞凋謝速度,刺激男女性荷爾蒙的分泌,從而提高了某些癌症風險。所以,癌症和糖分的關係,涉及非常複雜的機理,並非簡單說“癌症吃糖”。

改變飲食不可操之過急

血糖和胰島素長期偏高,會造成胰島素耐受性,同時間亦會導致肥胖和二型糖尿病。所以,肥胖是很多癌症的重要風險。近來研究指出,進食高GI和GL食物,增加患上乳癌、子宮內膜癌、腸癌、肺癌和前列腺癌風險。

聰明的讀者可以看到,這些癌症與肥胖密切相關。當然很多研究報告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為科學上要確認環境和食物對癌症的影響,需要長時間研究。正如吸煙引起肺癌,也經過幾十年的研究才能證實。

那麼,有人提出癌症病人戒糖和碳水化合物是否可取?

首先,無論正常細胞或癌細胞,主要有三種途徑提取能量,分別是糖分、脂肪酸(從脂肪分解出來)和酮(ketones,由脂肪和蛋白質分解出來)。大腦只能利用糖分和酮來產生能量,所以血糖過低很容易影響大腦功能甚至暈倒。如果要減低碳水化合物的進食,必須同時提高脂肪和蛋白質吸收,否則可令病人營養不良,影響治療效果。

其實,並不是各種碳水化合物都不可以吃,升糖指數較低的糙米、印度香米等全穀類,因要經過較長的消化程序,血糖不會迅速飆升,從而避免胰島素和IGF大量提高。因此,我並不建議完全戒掉碳水化合物。

甜食方面,例如汽水、蛋糕、雪糕、餅乾、白糖或其他甜品等,建議病人完全戒掉。理由是這些食物本身沒有營養價值,同時引起肥胖,提高心臟病發風險,若可能透過上述機理刺激癌細胞生長,就更加不值。但必須提醒病人,改變飲食習慣時,必須緩慢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因為見過不止一個病人,一下子戒掉所有碳水化合物而出事。

正如中醫所講“以平為期”,着重平衡,着重王道,操之過急或極端方法醫病的霸道方法,並不符合中醫概念。

人參西洋參亦含糖分 中醫不主張完全戒糖

中醫認為,各樣的甜食都產生“濕”。平日我們經常聽到“濕滯”、“濕熱”,究竟“濕”是什麼?

簡單來說,濕是身體的廢物、無用的廢水。

經常吃糖分高的食物,脾胃難以消化就會產生濕,濕的特性是黏連、纏綿難癒,即俗稱的“好難清”,就像廚房裏抽油煙機的油漬,往往難以清除,而且要很多時間才可以洗乾淨。

當濕越積越多的時候,同一時間會產生“熱”。熱,類似西醫學中所講的發炎。濕熱兩者互惠共存,難以一時清除。所以俗語常說“濕滯濕滯”表示麻煩事,其實已經意在其中。

升糖指數高加劇發炎

西醫所講的很多慢性炎症,在中醫看來都是濕熱,舉例說,反覆性尿道感染、大腸自身免疫發炎症、皮膚的各種瘡瘍等。那麼慢性發炎和癌症有什麼關係呢?

在2010年著名學術期刊《細胞》當中重新提出了癌症產生的10項特質(hallmarks of cancer),其中新增的一項就是長期發炎。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胃癌,現在發現胃癌不少是因為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引起慢性發炎,最後變成腫瘤。又例如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大腸因為受到自身免疫力攻擊而長期發炎,增加了患大腸癌的風險。

所以,這些病人要定期進行腸癌篩查。又例如下肢皮膚長期潰瘍亦有可能變成癌症,導致長期發炎可以是致癌的,中醫往往就會叫患者減少進食產生濕熱的食物,和現代對癌症的認識有異曲同工之妙。

所以,從中醫的角度,癌症病人其中一樣需要戒口的是各類甜食(當然亦有其他食物需要戒口,有機會再詳談)。一些糖分較高的水果,很多時亦是產生濕熱的食物,例如是菠蘿和芒果,這一類水果要盡量減少。過往傳統西醫一般不重視戒口,但近年已經有越來越多研究證明,升糖指數高的食物,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

適當進食碳水化合物

這就解釋了為何普通市民都注意到,進食某些食物後,皮膚病例如濕疹、暗瘡會加重,其實都是發炎反應增加的表徵,和中醫戒口避免進食熱氣食物是一脈相承。

至於米飯等碳水化合物,適當進食是必要的。現代營養學認為糙米混合白米好,中醫亦認為,單吃紅糙米,身體會較為乾燥,兩種均衡進食是必須。

對於有人建議完全戒糖,其實不少中藥當中亦含有糖分,例如人參、西洋參和生地黃等,可見中醫都不是主張完全戒糖。

癌症病人的飲食忌宜絕對是一樣非常複雜的課題。希望這篇文章,能為大家打破一些迷思。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