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與沖涼

“我去洗腳了!”聊著聊著,初次相識的香港同學立起身了俯身端起臉盆,說。

“去吧。”我漫聲應著,心裡卻暗自揣想:洗腳需要端臉盆的?然後見他把毛巾、換洗的衣物和沐浴乳、洗發液等都放進臉盆了,才施施然推門而出。

Advertisement

“原來是說‘洗澡’!”恍然而悟之際,我不禁笑出了聲來。

那之後,人在台北,我們天天都只顧“洗澡”,“沖涼”似乎已成久遠的事兒了:“台灣人說洗澡,我們這裡說沖涼,那是有實際原因的。”久已淡忘的陳年舊事,前些天王潤華老師不經意地提起,我才重新想起當年的語言衝擊。

一般這麼說,沖涼即英文的淋浴(shower),而洗澡則為泡澡(bath),這樣的對應約略相近,但也不盡然。

究其實,地處熱帶的我們總是很快地‘沖涼’——一般是勺水淋浴,主要是求身體涼快,一天往往還不只衝一次涼的;台北的夏日,有次香港同學說他已洗了三次澡,而這一天還未完結呢!台灣人的習慣是入夜後洗一次澡,而每一次洗澡都要耗上一段時間;雖然也有泡澡的,但一般還是淋浴為多,只是,嘴裡說的依然是“洗澡”就是了。

ADVERTISEMENT

因此,他們的“洗澡”與我們的“沖涼”,並不能與英文簡單地對應就算了,它更反映著生活觀念與實際行為等方面的差異,這,應該才是更值得玩味與體會的。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