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甲國內地方

英學者還原歷史 馬身新村實為陟殖區

(馬口16日訊)日治時代的“不二鄉”馬身新村原來不是戰俘集中營,而是日軍管制歐亞人的“ 陟殖區”,這個歷史盲點最近被一名英國女歷史學者菲奧娜賀金,在15年前到訪馬身後寫書還原歷史,揭穿這個盲點。

菲奧娜現年57歲,當年因局勢動亂,其父母曾住過日本、歐洲、新加坡和馬來亞,日治時代,母親瑪莉和父母(即菲奧娜外祖父母)還住過馬身。

Advertisement

在日本出生的菲奧娜為了尋找祖籍,及要了解當年父母在上述國家飄泊的生活經歷,因此於2008年到新加坡,找到當地歐亞人協會,從歷史文獻中獲得大量的資料,增添她寫書的材料。

她從文獻中得知,母親當年從新加坡遷移到馬口,並在5公裡外的陟殖區“不二鄉”生活,這個地區之後被證實是現在的馬身新村。

菲奧娜的母親是馬六甲的歐亞人,2004年逝世後,她決定為要本身及歐亞人當年的血統和歷史尋找真像,因此才有2008年到訪新加坡和馬身之行。

她在收集材料後於2014年出版她的第一本著作《馬口:一個錯誤的烏托邦》,不但道出她父母當年的飄泊和馬身的陟殖區故事,也揭露馬身並非是日治時代的戰俘集中營,而是一個讓歐亞人遷居的陟殖區。

ADVERTISEMENT

當年除了馬身的“不二鄉”,柔佛州興樓的“新昭南”也是另一個陟殖區。1945年9月3日,馬身正式結束陟殖區,陟殖民不再留戀,同年10月中,最後一批陟殖民離開馬身,但是興樓卻有少部份的陟殖民選擇留下。

2008年11月28日,菲奧娜在一個攝影隊的隨同下,從新加坡到馬身訪問該村一名老居民盧清良,並從他的口述歷史錄得不少寫作材料。

從口述歷史獲寫作材料

盧清良憶述,當年他的住家就是集中營所在地,他建屋時挖出不少的磚塊,相信是當年集中營的遺物。

他說,他的兒子曾在2公裡外的曠野撿到一塊白石的墓碑,上面還刻有一些英文字,但字跡模糊不清,可惜這些歷史遺物都不見了。

環境相似被傳為戰浮集中營

據了解,陟殖區之所以被訛傳為戰浮集中營,是因為陟殖區的環境有如集中營,只不過陟殖民並非戰俘。

讓歐亞人自供自足

據菲奧娜的記錄,當年馬身陟殖區範圍有40平方里,每戶撥地3畝供農耕地,在人道方面說是讓歐亞人自供自足,實際上是集中管制,與當年英殖民政府的華人集中營手法雷同。

當時,馬身周圍都是森林圍繞,唯一的出路全天候有守衛嚴密看守,除非有特別的文件或事務可暫時離開,平時陟殖民一律不准離開。

至於為何這些人還選擇到這惡劣的環境生活?據文中寫道,歐亞人當年是秘密警察(Kempeitai)盯得最緊的族群,使他們生活在恐懼中,加上瘧疾肆虐,因此當他們知道馬身有陟殖區,還有耕地供應,生活更自由,便紛紛離開新加坡遷居去馬身。

他們從實籠崗出發,乘搭火車到金馬士,然後轉火車到馬口火車站,再步行5公里到馬身尋找新生活。

文中提到,馬身原本是日軍用來辟建飛機場,後來改建陟殖區,1943年12月下旬,第一批陟殖民抵步,都是年輕單身漢,也是墾荒先驅,他們建了4座棚屋,開通道路,從馬身到馬口火車站,之後陸續讓家眷遷移過來。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