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即時國內

45%中學生不瞭解所得稅公積金 42人願賣個人戶頭資料換錢

(吉隆坡7日訊)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我國有高達75%年齡介於16至19歲的中學生對理財一知半解,其中近半中學生更是對所得稅、學生貸款和公積金(EPF)毫無頭緒。

金融業集體外展(FINCO)發佈的《Money SENse:大馬學生對理財的掌握》最新報告內容顯示,雖然中學生普遍瞭解儲蓄戶頭、轉賬卡和信用卡等常見服務,但有高達44.5%中學生自認不瞭解所得稅、學生貸款和公積金。

Advertisement

“令人擔憂的是,中學生在離開學校或進入職場後便需要立即使用這些服務。”

至於瞭解上述服務的學生也只對有關服務的運作有一些基本瞭解,但卻無法把這些服務和畢業後的生活連接起來。

“至於理財知識水平比較高的受訪中學生,則能辨認這些服務的作用和重要性。”

FINCO自2017年成立以來便與教育部密切合作,上述調查是在訪問本地1121名年齡介於16歲至19歲的中學生後所完成。

ADVERTISEMENT

報告發現,有49名學生曾向朋友分享銀行戶頭資料,而42名學生則考慮向陌生人提供銀行戶頭資料以換取金錢。

“雖然這個比例不大,但這仍然是一個令人擔憂的發現,因為這些不完全理解保護個人數據潛在後果的年輕人,很可能成為在線欺詐和錢騾騙局的目標。”

此外,國家銀行助理總裁兼FINCO董事阿布哈山指出:“FINCO報告與2021年《金融能力與包容性需求》調查的結果一致,即國人的數碼素養水平持續較低且令人擔憂。”

“學生在未來將成為我國金融數碼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採用者,因此他們必須瞭解並遵循良好的網絡衛生實踐準則,以便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欺詐和詐騙事件。”

破產者年齡多介於25至44歲  知識影響理財行為

根據報窮局的報告,近60%被宣佈破產的人士的年齡介於25至44歲之間,而據FINCO觀察,這些人很有可能是在年輕時養成了不良的理財習慣。

“缺乏理財的基本知識影響了他們對實際問題的瞭解,因而無法作出明智的理財決策。”

詢及儲蓄和消費習慣時,只有28.3%受訪者在6個行為方面表現出正面的行為,而4.2%完全沒有展現任何正面的儲蓄和消費行為。

此外,調查結果顯示,學生的理財知識與金融知識、理財行為和態度之間有密切關係,這顯示學生需要提高理財知識,以帶來更健康的理財行為和習慣。

報告提到,越年長、學習成績越好者,其理財能力也將隨之提高,但對於理財知識水平較低的學生來說,情況不一定如此。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