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通縮困擾中國 中國經濟遠景之二

過去一年多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因為通貨膨脹問題叫苦連天,美國、歐洲等國家還因此被迫採取一連串的升息動作,就連過去十多年一直處於通貨緊縮的日本,都有了3%以上的通膨率,偏偏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和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雙雙出現負成長,且是連續10個月呈現負值,加劇了市場對中國即將邁入通貨緊縮的擔憂。

債務太多減少消費

Advertisement

消費者和生產者物價指數下跌,給正在力爭重振需求的中國政府帶來壓力,也讓中國減輕債務變得更加困難,同時帶來一些連鎖反應,比如經濟增長放緩等等,中國第二季度GDP增長6.3%,即被視為復甦乏力。

實際上,在長達2年多的新冠疫情結束後,大多數國家迎來的都是報復性的消費,加上疫情期間以及俄烏戰爭而出現的供應鏈問題導致的供給缺乏,都使得物價高漲而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

但偏偏中國民眾因為債務問題減少消費,以致物價並未大幅度上漲,今年以來,由於需求減弱,中國已經有好幾個月處於通貨緊縮邊緣。同樣地,低迷的貿易數據增加了外界對於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

從經濟角度來看,一定程度的通膨,好過通縮,因為通縮對經濟帶來的傷害更大。

ADVERTISEMENT

當中國內需減弱,對外貿易也放緩時,只會讓中國的債務問題變得更加沉重。中國政府現在的挑戰,是如何讓投資人和消費者重拾信心,商界開始投資,家庭能夠外出旅遊消費,多花錢而不是多存款。

為了鼓勵消費,中國政府發布了新措施,鼓勵人們買車、出遊、網購,具體措施包括補貼購買電動車、文化旅遊,甚至落實帶薪休假以促進假日消費。不過如果能直接向家庭提供消費券等,可能更為實際。

中國經濟一直存有結構性問題,債務槓桿過大是其一,當房價下跌,對將六成家庭資產捆綁在房地產上的中國民眾將是雪上加霜。

如果能夠進一步降息,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及修復居民資產負債表會有明顯的助益。

當然,中國政府正試圖在貨幣政策保持平衡,即需要放寬到足以提振經濟增長,但又不會寬鬆到導致人民幣暴跌。這方面,北京仍需要提出一些支出方面的承諾,包括增加政府債務,採取貨幣和財政寬鬆政策,以打破債務通縮陷阱。

對中國以外的市場來說,中國經濟放緩也會給全球經濟前景帶來壓力。

通縮導致內需減少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世界第一大商品消費國,通縮導致內需減少,當對能源、原物料與食品等需求都跟着萎縮,對倚賴中國市場的國家,可能面臨訂單大減的挑戰,進而影響全球出口。相對的,如果是一些購買中國商品的國家,他們的通膨趨勢可能因為中國的通縮而有了趨緩的好處。

無論如何,在過去十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如果中國的通縮趨向嚴重,其他國家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這也是為什麼各國都希望中國儘速採取果斷行動穩住經濟局勢。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