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副刊

【喜有此李】打算盤確認親戚關係

原來我老婆的妹妹的老公的弟弟的老婆的表妹的老公,正是陳文貴!我和他這種相隔了七八層才造就出來的親戚關係,真的需靠打算盤才能算得清,如果要“認親認戚”,我該怎樣稱呼他呢?

傳統華人對親戚的稱呼十分講究重視,關係一定要分得清清楚楚,絲毫馬虎不得。每逢過年拜年一大群親戚聚首時,就得詳細探問,弄清彼此之間的關係,由德高望重腦筋清晰的長輩指點該如何互相稱呼,長幼尊卑有別,絕對不可糊裡糊塗叫錯。

Advertisement

反觀那些非接受華文教育成長而深受西洋文化影響的“香蕉人”,卻對過於細究的親戚間稱呼煩不勝煩,懶得“打爛沙盆問到篤”,一切簡化。見到男性長輩時,不管他是伯伯、叔叔、舅舅、姑丈、姨丈、堂伯、堂叔、表伯、表叔或表舅,一律稱為“Uncle”;而碰上女性長輩,無分姑姑、姨姨、伯娘、嬸嬸、舅母、堂姑、表姑或表姨,一概叫一聲“Auntie”就搞掂。至於遇上同輩親戚,也懶得細分對方是堂哥、堂姐、堂弟、堂妹、表哥、表姐、表弟或表妹,總之全部都是“Cousin”。

一代親 二代表 三代嘴藐藐

這些不太注重親戚關係的新派人,一般上對彼此之間表現得較為冷漠,日後就會越來越疏遠,正如廣東俗語所說的:“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就嘴藐藐!”將來若有緣在街上碰見也互不相識,當作陌路人一般不友善地“藐嘴藐舌”對待!長此下去,幾十年後,那些“姨媽姑姐”、“三姑六婆”、“七姨八嬸”、“大伯公二叔公三叔公”、“六嬸三太公”之類的稱呼,會不會逐漸失傳,變成歷史名詞呢?

也許你也聽過以下這個有關親屬關係的笑話:

ADVERTISEMENT

“我娶了一個比我年長幾歲的寡婦,她那個與前度亡夫所生的女兒,後來竟機緣巧合地嫁了給我的爸爸。於是,我的繼女就變成我的繼母,而我的爸爸卻當上我的女婿。

“不久後我老婆為我生下一個兒子,這兒子是我繼母的同母異父弟弟;我是我兒子的爸爸,我兒子卻又是我的舅舅。

“再過一段日子,我的繼女也為我爸爸生了個兒子,這兒子理所當然是我的弟弟,但這弟弟同時又得叫我做外公,因為我是他外婆的老公。

“我是我老婆的老公,但我老婆卻是我繼母的媽媽,最後我居然成為了我弟弟和我自己的外公!”

以上這個純屬笑話,相信是某個思想刁鑽的“仙家”生安白造“老作”編出來的。但最近,卻有一個關於“親戚傳奇”的真實故事發生在我身上。

八十年代中期我在《通報》工作時,認識了當記者的同事陳文貴。九十年代他和我先後進入《南洋商報》,第二度成為同事,大家常以那句“唔使問阿貴”跟他開玩笑。他離開報界另謀發展後,現已成為網絡達人,是《訪問》(The Interview)自媒體聚合平台的“揸Fit人”。三年前他協助我開設個人臉書專頁《你係得嘅!》,把我的新舊作品置放到網絡上,流傳更廣,令我不勝感激。

月前我在一個親戚聚會上,從遠房親戚的談話中,我才驚訝得知,認識相交了三四十年的老朋友陳文貴竟然也跟我扯上親戚關係!原來我老婆的妹妹的老公的弟弟的老婆的表妹的老公,正是陳文貴!這世界實在太小了!我和他這種相隔了七八層才造就出來的親戚關係,真的需靠打算盤才能算得清,如果要“認親認戚”,我該怎樣稱呼他呢?

(光明日報/副刊專欄‧作者:李系德)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