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兼聽則明】介入保護零工

近年來全球勞動市場,因為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模式的崛起而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再加上疫情衝擊,以及最新chatgpt人工智能機械的橫空出世,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把原有的經濟勞動模式沖撞得面目全非。

然而,在這激變的大環境之下,我國今年的勞動節主題依然是“員工是昌明大馬的催化劑”(Pekerja Pemangkin Wadah Malaysia MADANI),類似陳腔濫調的口號,而不是與新世代相呼應大立大破的指標。

Advertisement

姑且不談現在搞到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工作不保的chatgpt的影響,至少我們欲見團結政府與新世代相呼應展示駕馭零工經濟的決心。

零工經濟大勢所趨

零工經濟當下對我國勞動市場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數據會說話。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8年,大馬有約25.3%就業人士從事零工經濟,包括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s)和自雇人士在內。不過,大馬統計局數據顯示,到了2020年,國內全職零工人數占就業人口比重已增至26%,共有400萬人。

最重要的是年輕人擁護零工經濟已是大勢所趨。據調查,46%的千禧年世代是自由工作者。68%的大專畢業生首選工作是零工領域的工作。零工領域的工作時間更具彈性,且收入更可觀,為此更容易吸引年輕人投身其中。

ADVERTISEMENT

目前國內零工經濟的工作種類繁多,包括電子召車服務系統、送餐、電子商務、自由撰稿人、網絡開發等。

雇員公積金局(EPF)2019年調查顯示,未來5年,大馬每10個就業人士(約1580萬人)有4個人是從事零工經濟,換句話說,40%勞動力是零工。人力資源部的數據同樣顯示,到了2025年,企業每10名員工有4人是臨時員工。

國內零工人數越來越多,是否意味着零工收入優渥,又時間自由? 聯合國資本發展基金(UNCDF)2020年2月至8月期間展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少過50%的大馬零工經濟者能應付日常生活開銷;大馬統計局2020年也做了一個類似調查,結果只有區區5%的零工有3個月的儲備金。兩項調查的結果不謀而合,道出了國內零工的隱憂。

不僅如此,目前國內仍沒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來保護零工,他們的基本權益隨時都會被侵蝕。

就以2021年一宗涉及Grab司機起訴Grab公司的本地官司為例,大馬高庭維持了人力資源部長的決定,拒絕將一名Grabcar司機提出的索賠要求提交給工業法庭。

高等法院的的是項指標性的裁決,確定了根據馬來西亞雇傭法,Grabcar司機似乎不能被視為雇員(或“工人”)。因為Grab與其司機之間的合同是商業性質合同,而不是雇傭合同。因此工業法庭沒有受理司機提出的索賠的管轄權,而部長拒絕將索賠提交給聽證會的決定是正確的。

這法庭裁決無疑不利予零工經濟的發展,也無助予保護零工權利。因此政府着手修改1955年《就業法》,把零工工人納入該法令“雇員”的定義之內。 在該將於下半年實施的修定法令下,如果他們的工作時間受制於另一個人的控制或指示等條件,個人將有資格根據馬來西亞的雇傭法獲得某些保障。

管控零工刻不容緩

此外,雇員公積金局和社會保險機構也分別推出自願繳納計劃(i-saraan)和自雇工傷險計劃等措施,讓零工可以自行繳納公積金和社險,但一項數據顯示,只有區區不到10%的零工有繳納公積金。根據資料,目前國內約有210萬名自雇人士,不過只有三分之一或34%獲得自雇人士社險的保護。去年活躍的自雇人士社險繳納人數為71萬3122人,其中14萬7863人或20.7%為零工經濟工作者。

因此,政府介入擬定指南來管控零工經濟工作者是刻不容緩之事。其實,政府除了強制從事零工領域者投保社險,也應研究着老齡福利、職業歧視等與零工經濟息息相關之事宜。

在激變的大環境之下勞動節,我們欲見團結政府與新世代相呼應展示駕馭零工經濟的決心,而不是陳腔濫調的口號。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許文思)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