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養脾腎補氣血益精髓 固本扶正 告別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常見的症狀包括突發頭暈如天旋地轉、惡心嘔吐、耳鳴耳脹。

病情隨頭部活動加劇,停止活動則症狀逐漸消退,每次發作時間由數十分鐘至數小時不等。

Advertisement

中醫認為此病的根本是臟腑虛弱,復加風、痰等致病因素。治療應着重補益固本,有助減少頭暈反覆發作。

(香港訊)俗稱耳水不平衡的旋轉性頭暈,相當於西醫稱的“美尼爾氏症”(Menie re’s disease)。

中醫稱之為“耳眩暈”:

眩即眼前昏花,暈即頭部運轉不定,

ADVERTISEMENT

多見於中年人士及女性身上。

患者發病時通常感到單側或兩側耳鳴、耳脹感,

隨頭部轉動時會出現天旋地轉的頭暈,甚則站立不穩,

但不會導致昏迷不醒;還有反胃作嘔,

需靜坐或臥床休息一段時間方能緩解。

耳眩暈最令患者困擾的地方是,一旦這種頭暈症狀出現過一次,日後就有可能反覆發作,影響日常生活。

中醫治療急則治標

中醫對耳眩暈的理解,主要認為其本質在脾、腎兩臟虛弱,在此基礎上當遇到吹風受寒、飲食不節或情志過極,病邪乘虛上擾清竅,便會導致頭暈。勞神過度、休息不足、憂思太過、長期失眠,皆可造成腎精不足或心脾兩虛,是導致耳眩暈反覆發作的根本原因。

治療時不僅要根據患者眩暈具體表現及望聞問切的信息辨證治標,更要透過補益脾腎、補氣血、益精髓來固本扶正,杜絕病根。

一般而言,耳眩暈發作時中醫治療宜“急則治標”。在旋轉性頭暈、耳鳴的基本症狀之上,證屬風邪外襲者,例如受上呼吸道感染耳道的患者,可伴隨外感症狀如發冷、咳嗽,治療可用桑菊飲疏風解表;證屬肝陽化風者,例如因暴怒、血壓波動而導致內耳壓力增高者,可伴隨煩躁、面紅、口苦,治療可用天麻鉤藤飲平肝熄風;證屬痰濁中阻者,例如受內耳淋巴回流阻滯或吸收障礙者,可伴隨胸悶惡心、痰多、舌苔厚膩,治療可用半夏白朮天麻湯祛痰熄風。

正氣不足反覆發作

耳眩暈發作時,常用紓緩穴位包括位於頭部百會、神庭、頭維、風池、風府,以及位於手上的神門、內關(見圖),可針刺或以中等力度按壓3至5分鐘。

由於耳眩暈發作多有正氣不足的因素,以致反覆發作,故治療不單要祛邪,還強調扶正。一旦頭暈眼花的急性發作症狀稍為消退,就需要針對病根(脾虛痰濕、腎精不足)扶正固本,不要忽視。

補氣健脾祛濕化痰

脾虛易生痰濕,而痰濕是臨床常見致暈因素,可令患者容易出現頭目重墜昏蒙。痰濕之生成與脾胃運化飲食及水液功能欠佳有關,因此針對脾虛痰盛之耳眩暈者,在固本方面要健脾補氣。

脾虛特徵包括易倦乏力、身體浮腫、體胖痰多、胃口差、易腹脹、大便不成形、舌體腫脹、舌邊滿佈齒痕等。

調治宜補氣健脾、祛濕化痰。常用方藥包括陳夏六君子湯、法半夏、陳皮、茯苓、白朮等。針灸或按摩選穴可取腹部中脘穴、下肢足三里穴和豐隆穴,通過健脾益氣來杜絕生痰之源。

腎精不足亦是臨床常見的“病根”,患者通常有過度勞神、休息不足的經歷,如持續熬夜、憂思太過,以致精神不振、情緒低落。西醫理解可引起自身免疫失調或情緒心理障礙,令內耳迷路狀態出現異常。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腎虛者特徵包括精神恍惚或委靡不振、腰膝痠軟、耳鳴如蟬、健忘、難集中精神、虛煩多夢、潮熱盜汗等。

調治宜滋陰補腎、填精益髓。常用方藥包括杞菊地黃丸、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白芍等。針灸或按摩選穴可取背部腎俞穴、下肢三陰交穴和太溪穴,通過補腎精、滋肝血來改善精神狀態,減少因精血虧虛而引起眩暈。

部分正值更年期的婦女如經常出現頭暈目眩、如坐舟車,或伴隨情緒不穩者,臨床辨證需要考慮腎虛的因素而予以補益。

耳朵檢查——當發現聽力下降,應找醫生檢查,有助診斷各種耳疾。
耳朵檢查——當發現聽力下降,應找醫生檢查,有助診斷各種耳疾。

靜養飲食清淡

症狀1週內緩解

耳眩暈發作期間除接受治療外,建議患者宜靜養,減少勞累或精神刺激,同時要保持飲食清淡,症狀一般在1、2周內緩解。

要預防耳眩暈發生或反覆復發,平日勿過於操勞,特別是避免精神過度消耗,如伏案工作時間太長、不斷鑽牛角尖思慮問題等。要注意保持適量休息、充足睡眠,持續失眠人士要認真處理失眠問題,通過身心調治改善睡眠質素。

食療補血填精

飲食方面建議少吃肥甘厚味,即過分甘甜、肥膩、油多、味道濃烈食物,以免妨礙消化,助濕生痰。

若耳水不平衡的耳眩暈經常反覆發作,食療方面可運用滋養肝腎的辦法補血填精,改善精神狀態和調節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常用中藥如熟地黃、枸杞子、何首烏、桑寄生等。

熟地淮杞烏雞湯

材料 : 熟地黃2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龍眼肉10克、桑寄生15克、茯苓15克、陳皮6克、烏雞1隻

功效 : 滋肝腎、益精血

做法 : 烏雞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後放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成

 

 

 

 

標籤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