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副刊

【還原憲狀】變態清零 靜態獻忠

中國今年GDP成長目標是5.5%,但今年上半年GDP成長僅有2.5%,尤其第2季GDP成長更只有0.4%,創下兩年來最差的成長率,在出口及投資不振情況下,中國今年擴大內需的重要性大增,並且要盡快解決爛尾樓危機,避免影響內需市場。

宏觀經濟學中把總需求分解成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即俗稱的總需求“三駕馬車”。消費和投資被稱為“內需”,而淨出口被俗稱“外需”。總需求的決策部門,包括政府、企業、居民和國外部門。部門和不同類型的需求交叉組合,構成了總需求擴大的所有渠道。

Advertisement

擴大總需求,尤其是擴大內需,歷史上中國有許多的成功經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就實施了大規模促內需政策。然而,今年面臨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擴大總需求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擴大內需在今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一、外需面臨長期結構性調整

自疫情在全球暴發以來,中國大陸是最早實現生產恢復的國家。整個疫情期間,中國的進出口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增長率,甚至超出疫情之前,這是疫情暴發之後中國經濟一個比較亮眼的表現。從今年前7個月表現看,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率是10.4%,其中出口增速高於進口增速,出口累計增速14.7%,進口累計增速5.3%。截至7月,累計貿易順差超過人民幣4800億元,去年同期只有不到3000億元,可以看到國際貿易順差有著較快的積累,對於穩定整體GDP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能力將會面臨下降趨勢。首先,受基數效應的影響,進出口總量和淨出口增長率都可能面臨著下降的壓力。第二,隨著已開發國家經濟陷入衰退的情況,國外對中國產品的需求面臨進一步削弱的局面。

ADVERTISEMENT

近期對部分出口企業的調研發現,目前相當大比例企業是在完成前期訂單,未來訂單不足的局面已經成為外貿企業面臨的難題。

二、擴大總需求面臨的挑戰

外需增速不足使擴大內需面臨更大的壓力,擴大內需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就投資而言,儘管公共部門和國有企業發揮了逆週期調節的重要作用,但是民間部門跟進的意願並不積極。在固定資產投資中,1至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為5.7%,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只有2.7%。從根本上說,投資需求屬於引致需求,沒有最終需求的支撐,持續的投資增長難以為繼。投資增速下滑表明民間部門為應對潛在的國際貿易環境惡化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去產能過程。與此同時,作為過去投資積極性最高的地方政府也面臨著巨大的財政壓力。

三、擴大內需的思路

儘管困難重重,面臨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擴大內需必須承擔起拉動中國經濟復甦的重任。

第一,儘快解決房地產行業危機,避免危機外溢。房地產行業危機衝擊的不僅僅包括房地產行業及上下游產業,還對地方財政和居民財產帶來了較大程度的影響。其外溢效果也將影響內需的方方面面。包括部分頭部企業在內的房地產出現財務困難,將導致房地產行業調整週期要更長,深度更廣。建議官方成立專門的基金,特別是針對地方政府無力解決的情況,加大保供房政策力度,有序化解房地產爛尾斷供危機,防止產生外溢效應。

第二,加大財政政策的力度,提升公眾對財政政策的感知度。目前在經濟進入下降通道,企業經營活動和收入下降的情況下,一些稅費減免的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有限。相對正常情況測算出來的稅費減免數字可能高估了這些政策的力度。相反增加支出的政策可能更有實際效果,並提高公眾感知度。有利於公眾形成穩定的預期。

第三,著力解決基層單位的財政困難。基層政府陷入財政困境,不僅影響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而且影響宏觀政策的傳導和實施。通過特別國債等形式對財政困難的基層單位進行支持,不僅有利於地方經濟穩定,而且有利於宏觀政策實施。為避免可能產生的道德風險問題,也可以嘗試通過公共產品購買的方式。

中國的疫情防控是德政還是災難? 筆者認為,世界各國都在和高傳染度但症狀輕微的新冠病毒共存,中國卻對70多個城市實行涉及數億人口的全面和部分封控。在疫苗普及,新冠病毒對絕大多數人不再致命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繼續清零政策是否必要?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流行給全世界經濟造成重創,也給中國經濟造成重創。中國的清零政策更被認為是中國經濟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眾多的中國人哀嘆,隨著疫情清零政策的推行,他們的人權也受到極大的侵害。大部分人生活還是正常的,不要因小失大,造成少數沒做好防疫民眾的一些不便。

(光明日報/評論.作者:丘光憲)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