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猴痘很大可能傳入大馬 病毒學家:料較冠病易控

(吉隆坡2日訊)冠病疫情的限制才逐步放寬,全球各地包括大馬,則可能陷入面對猴痘的健康威脅,而儘管我國至今都沒有通報出現猴痘病例,但國大病毒學家瑪蒂雅納茲里納教授不諱言:“不願承認,但不得不說,猴痘病例很大可能在某一天傳到我國。”

惟,她說,猴痘的傳播很可能比冠病疫情更容易控制,因為這種疾病不像冠病那樣容易傳播。

Advertisement

猴痘疫情始於今年5月初,在英國鑒定首宗病例。至今已有99個國家通報相關病例,其中92個國家不曾有猴痘感染史。

猴痘是一種由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引起的疾病,通常只在非洲大陸發現,並通過動物,尤其是嚙齒動物傳播給人類。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數據,雖然大馬沒有猴痘病例,但多個鄰國卻已經出現病例,其中新加坡病例最多,達16宗。

在7月,一名45歲旅居新加坡的大馬男子,到訪柔佛時被確認為陽性,他的接觸者為陰性,其他疑似病例都被確認為陰性。

ADVERTISEMENT

猴痘通常通過接觸體液、直接接觸天花持有的病變或水瘩,以及暴露於受污染的物品(如床單)傳播。猴痘也能通過呼吸道液滴傳播,即使它只能在近距離發生。

根據了解,猴痘潛伏期為5至21天,而感染為2至4周。採取冠病預防措施,如保持人身距離和戴口罩,可以防止猴痘傳播。

防疫疲勞決定傳播程度

專家提醒,若大馬發生猴痘病例,防疫疲勞和猴痘污名化這兩大因素,將決定傳播程度。

這是因為,在經歷了2年的行動管制和有限的社交生活後,人們厭倦保持警惕,高興能夠恢復之前的生活——簡單說,人們正經歷防疫疲勞。

大馬莫納什大學心理學家瑞秋陳(Rachel Ting)說,隨著人們從疫情中恢復過來,想著回到過去的生活,自由移動、不受人身距離限制,以及大型聚會,這為疾病傳播開辟了道路。

“我認為,高度警惕是自我保護的行為,當一個人感到疲憊時,這種行為也會發生變化。”

憂污名化讓患者拒通報

另一方面,猴痘多數病例是在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群體(LGBT)中通報,一般涉及男男性行為,一個受到我國法律禁止的性活動。

馬大流行病學家拉菲達阿末教授說,這種污名化可能導致那些感染這種疾病的人保持緘默。

他強調,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猴痘,不只是LGBT或男男性行為者,因此必須消除這種讓人們害怕檢測,進而導致延誤就醫或嘗試自醫的觀念。

他說,臨床醫生也必須認識這種疾病,以免像國外報導那樣,將猴痘和普通水痘混淆。

目前的監測方法包括,醫生報告任何出現猴痘症狀的患者病例——如發燒、疲倦、淋巴結疼痛腫脹、手部,面部和生殖器出現水泡。除了採集樣本進行檢測外,他們還需要記錄患者的病史和旅游情況。

衛生部長凱里也表示,若我國爆發猴痘疫情,猴痘疫苗僅適用於高危醫護人員和密切接觸者。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