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目擊災難專題】目睹慘狀驚慌 影響生活需求助 集氣走出災難陰影

(香港訊)人氣男團MIRROR在香港動盪、困難時期,給了香港人放鬆和快樂的泉源;但演唱會一場嚴重事故,令場內近萬觀眾和場外全港市民集體經歷不安、害怕、憤怒。

有人徹夜心悸手震、失眠、嚎哭;但有人表現得很冷靜,可重複觀看舞蹈員受傷的影片,甚至慢鏡細看。

Advertisement

為什麼表現如此不同?他們是否冷血、沒有同理心?目睹嚴重事故後,如何面對心中創傷?

看演唱會,大家都抱着愉快輕鬆的心情,沒有想過會有嚴重意外發生。

“過馬路會提起精神,留意有沒有危險,但看演唱會是處於一個放鬆狀態,令人放下戒備心,所以,突如其來出現這麼恐怖的畫面,衝擊一點兒都不小,影響可能較大。”

臨床心理學家鄭寶君形容這事件是“香港人的創傷”。

ADVERTISEMENT

                            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

                                臨床心理學家鄭寶君

 

放鬆狀態見事故衝擊更大

精神科專科麥永接醫生指出,MIRROR演唱會事故的特別之處,是發生在一個放鬆的狀態,人們警覺度較低。

“對許多人來說,去紅館看show是好開心、好興奮的事,但突如其來發生這樣情況,影響會比較大”。創傷事件加上無助感覺與不確定(例如傷者狀況未明),令受眾壓力增加。

鄭寶君曾與不同“鏡粉”談過MIRROR受歡迎的原因,發現“這班人很努力,他們各有不足之處,但他們幫自己找到出路,我想這都是一直以來香港人有的價值——機會、嘗試、付出,所以我可以理解他們為什麼會受歡迎。我不是忠實‘鏡粉’,但我都很在意這次事故。”

相信每一個香港人都不會願意見到一個如此努力的年輕人,因此,斷送生命或一輩子承受此事帶來的傷害。

“MIRROR受到香港人關注,他們在2018年出道,之後香港人經歷社會事件和冠病疫情,對很多人來說,MIRROR在一個動盪時代、困難時期,於心理上給了香港人一些動力和開心的泉源。”

麥永接亦指出,這一場嚴重意外,令不少人突然受到衝擊,感覺和反應可能會較大。

觀眾抱着放鬆的心情看演唱會,突如其來的意外帶來更大衝擊,容易引起壓力反應。

出現壓力反應是人之常情

人為失誤與天災橫禍相比,前者帶來的創傷可能更大,當中引起較多複雜情緒反應,例如驚怕、憤怒、不開心。這次意外在香港發生,MIRROR與香港人有一定關連,人們在現場或在社交媒體看到事發經過,成為“集體經歷”,創傷壓力反應可能較大。

麥永接表示,經歷或目睹他人嚴重受傷、死亡等創傷事件後,可能會有情緒、生理或心理反應,但情況因人而異。

鄭寶君說,她看到影片那一刻,坐在椅上突然往後靠,“呀”一聲同時將手機拿開。

“看一次我已經受不了,是因為我太知道他(傷者)會有什麼事發生。我本身對影像很敏感,很快便想像到他之後的路是怎樣,所以我有種好強烈的感覺,就是覺得好可惜。”

鄭寶君看到影片後感到不舒服,亦知道傷者未來的路很難行,所以,不想重複觀看影片。“我第一個反應是身體傾向不想看,很快想拿開電話,身體告訴我:我想與這件事保持一些距離。”

目擊危害生命的意外,出現壓力反應是人之常情。如果認識傷者,擔心和在意程度都會明顯不同。

麥永接表示,創傷壓力反應受多個因素影響,例如與創傷事件暴露的遠近、與受害者之間的關係親疏、個人創傷經歷、家族遺傳、性格、性別等。

有觀眾目擊演唱會事故後,在場外相擁而哭。

看意外片段受驚頭暈作嘔

麥永接其中一個病人是MIRROR粉絲,他本身有情緒問題,MIRROR的出現令他變得開心,亦認識了一班“鏡粉”一起追星和應援,近期病情趨向穩定。

“但他看到意外片段後受驚,當晚出現頭暈、頭痛、作嘔、睡不好等情況;翌日醒來打開電話,再看到別人傳來有關影片,再次頭暈、作嘔,整天感到不適,於是去覆診,並問醫生:‘我是不是有病?是不是很有問題?’”

雖然傷者不是MIRROR成員,但病人期待已久的演唱會突然取消,令本來已購買門票的他有強烈失落的感覺和空虛,還夾雜複雜心情。

病人表示,就算演唱會沒有腰斬,也不會想去看。麥永接向他解釋這是正常反應,其他人看到這些影片都可能有相關的情緒反應。

當面對重大事故或傷害時,有些人會驚慌或僵住不動(freeze),這都是人類原始反應和自我保護機制。但亦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不會很在意,惟各種反應沒有對錯之分,不要因為自己或他人反應冷淡、沒有情緒便覺得是“冷血”、“沒有同理心”,因為每個人對事情的承受程度都不同。

“不過,如看一次(事發影片)已經受不了,那就不要再看,因為這是身體告訴你接受不了。”

鄭寶君提醒,本身容易焦慮、有抑鬱傾向或曾有意外經歷的人士,意外片段少不免會勾起身體感覺或反應,相對容易出現壓力反應。

在社交媒體、大大小小的廣告,隨時都看到MIRROR的蹤影,或會令你聯想到演唱會事故畫面,情緒又會被觸動,難道要永遠避開MIRROR的所有事情?

鄭寶君表示,不論是親身目擊意外或觀看影片,出現短期壓力反應,例如驚慌、影響食慾和睡眠、緊張、胸口鬱悶等,一般都屬於正常反應,通常會在數天後逐漸消退,但情況因人而異。

如果反應持續且強烈,並影響日常生活如失眠,甚至有尋死念頭,有可能是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reaction),需要盡早尋求專業協助。若急性壓力反應症狀持續超過1個月,便可能患上創傷後遺症(PTSD)。

不少人在網上留言為傷者阿Mo集氣,是面對創傷事件其中一個正面應對方式。

情緒反應強烈應避開資訊

假如情緒反應太強烈,應暫時避免收看與事故相關的資訊。

麥永接提醒,面對創傷事件帶來的壓力反應,可留意以下幾點:

◆情緒方面:在受影響人士可接受情況下,鼓勵他表達情感,避免在內心抑壓。

◆社交方面:找朋友和家人傾訴。

◆處理策略:積極解決問題。

◆認知方面:維持正面的世界觀、思考人生方向和意義。

創傷事件帶來的影響難以一下子抹走,但未必需要過分迴避。即使是創傷後遺症的患者,亦可以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和心理治療慢慢減低逃避行為。

麥永接認為,可以想想如何“集體”(overcome)。在歌手和傷者的社交媒體留言打氣,大家互相支持都是一個面對方式。

鄭寶君認為,尋求發生意外的原因是其中一個出路,但在追究是否設計或管理出問題的同時,社會大眾可嘗試繼續支持和愛護他們在意的事情,“集氣為他(傷者)送上祝福,或者繼續支持你喜歡的樂隊。”

她相信,事故對MIRROR成員心理上都會有很大影響,與觀眾相比,他們經歷的傷痛大得多。作為創傷倖存者,尤其是發生在大災難後,通常會問:“為什麼是你不是我?如果我當時這樣做,他就不會出事!”

他們往往都有很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心理學上稱為“倖存者內疚感”(survivor guilt)。

保持規律的日常生活,盡可能生活如常,可能是對自己和MIRROR團隊的一個出路,“繼續支持他們,為了自己和他們好,(我們)要繼續如常生活,令他們少一份擔心和內疚。”

歌迷的慰問是重要,但社會大眾也要給予空間讓MIRROR和表演者恢復過來,尊重他們的需要,適應在意外後的身心反應。

鼓勵年幼孩子多傾訴說感受

MIRROR的歌迷年齡層十分廣,遍及老中青,更有不少中、小學生。

同學間少不免會談到這次演唱會事故,家長如何與子女講解是次意外?

育有兩名兒子的臨床心理學家鄭寶君表示,她盡量輕描淡寫向7歲大兒子講述事件,指MIRROR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傷者送院治理。由於同學之間可能會談及是次意外,所以,她先與兒子“打底”預告片段內的嚴重意外畫面“好恐怖”,可能會感到不安,讓他做好心理準備。

小朋友處理情緒能力未發展完善,未必可以透過言語表達情緒和內心感受。家長不宜讓年幼或本身性格容易受驚或不安的子女觀看相關意外片段。

MIRROR不乏中學生“鏡粉”,家長可提醒子女,如果觀看影片後,覺得心裏不舒服,可與父母傾訴,並告之他們有權選擇不參與討論、拒絕看片段,而出現情緒反應絕非懦弱的表現。

文 \ 利楚兒《明報》

症狀持續一個月 或是患創傷後壓力症

災難是傷痛的。

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的一生裏,直接或間接地都需要面對災難。

相信香港人在最近面對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或多或少都感到震驚、傷心、難過和憤怒。

牽涉人為因素的災難,比起天災更容易勾起這些情緒,因為我們都會想:“意外能避免嗎?”、“為什麼會這樣?”

畫面激起民眾惶恐感

大家對意外中受傷的偶像越熟悉、越有親切感,便越感同身受,在事件中感到受傷害。我們對偶像都帶着不同程度的愛,當心愛的人受到傷害,那種痛既深刻亦持久。

偶像在事件中若嚴重受傷或有後遺症,整體社會的傷痛亦必定延長。

在社交平台上瘋傳的意外畫面,使意外直接呈現眼前、歷歷在目。即使我們完全不認識傷者,這些畫面亦足以激起我們的恐懼和惻隱之心。

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看見傷者受傷倒地的畫面,那種無助、無能為力感覺實在叫人沮喪。

災難後有不安情緒十分常見。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與焦慮,周遭事物都很容易令我們聯想到災難而陷入這些情緒;也可能會感到絕望和空虛,變得焦躁、憤怒、悲傷,對生活失去動力和興趣。

災難發生後,每個人面對傷痛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情緒變得灰暗,會無緣無故地哭,感到緊張和焦慮,影響食慾,甚至失眠。也有人想要避開一切會令他們觸景傷情的人和事,嘗試沉醉其他事物去麻醉自己,甚至想以酒精或藥物令自己暫時忘記傷痛。

失眠易暴躁甚至自殘

災難的傷痛可導致我們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影響記憶力、無法做決定、腦海不斷重複災難畫面、做重複的噩夢、衝擊我們原本的世界觀或信仰。

這些情緒在災難後頭幾天十分常見。如果這些徵狀慢慢好轉,不太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復元。但如果徵狀持續1個月或以上,便可能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主要包括:

1.腦海裏不斷出現

關於意外的畫面

腦海裏不由自主地出現意外的畫面,感受親歷其境的感覺,做關於意外的噩夢,當接觸到關於意外的資訊時非常不安。

2.逃避接觸關於意外的

資訊和場景

因為太痛苦,患者會避開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以避免勾起與意外相關的情緒。患者可能會不願意談及意外,或不願意到意外相關的地方。

3.負面情緒

絕望、無助、悲傷、失去動力、感到麻木、不能感受到快樂、對自己和世界感到失望。這些症狀和災難發生後頭幾天出現的情緒狀態相似,但更持續和對生活整體的影響更深更廣,甚至影響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對世界失去信心。

4.身體和情緒反應

患者會容易擔心意外發生、容易被“嚇到彈起”,出現失眠、難以集中和容易暴躁等情緒變化,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說出感受助情緒轉化

災難發生後,整個社會也面對惶恐與不安。我們可以多跟身邊人表達自己的感覺,從共鳴中找到支持,把感覺說出來有助情緒轉化。

焦慮的情緒會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查看與意外相關的信息,過程中反而使我們更焦慮。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情緒,容讓情緒存在,亦要提醒自己不要無止境地重複回看相關資訊。

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能夠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上。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工作或沉醉在某一事情來逃避情緒,凡事適可而止。避免使用酒精或濫用藥物來處理情緒,因為長遠來說反而會有反效果。

注意身體狀況,保持運動、維持適量和健康的飲食、作息定時,也有助情緒健康。

保持自己的生活規律,規律往往能給人一種安定和可控的感覺。

當然,如果最後能調查出意外的原因,和找出避免的方法,大家會覺得在這次不幸的意外中能有一點改進的空間,減少下一次不幸的風險,心靈上也會有一點安慰。

最後,希望受傷的舞者能夠度過難關。

文 \ 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