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WFH有開工沒收工 疾病纏上工作狂

(香港訊)香港人“愛工作”,不管是颱風或下雨,或是居所被圍封強檢,大家最擔心的都是不能上班。你是否是其中一個富香港特色的工作狂?

對酒精、毒品上癮時有所聞,

Advertisement

連工作都會上癮?

工作成癮(workaholism)一詞

最早在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Wayne Oates提出,

意指無法控制不停想工作的衝動。

ADVERTISEMENT

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指出,其定義未有共識,亦有學者擔心將日常行為病態化,故工作成癮未被收錄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或《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不屬於精神障礙。

不過,愈來愈多人因強烈的工作欲望、過度工作而出現身心不適,不少學者都關注此問題,外國甚至有人成立工作狂互戒會(Workaholics Anonymous),幫助沉溺工作的上班族。

心理輔導員李耀成

工作狂無自制能力

由美國科技公司統計分析全球50座城市的“勞累指數”(該城市全職職工每周的工作時間),香港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累城市”,不少打工仔下班、放假仍要工作,隨時隨地回覆上司、客戶短訊,難道我們都是工作狂?

心理輔導員李耀成表示,工時長不代表是工作狂,“工作狂指(對工作)沒有自制能力,例如與家人共處時都在想公事,無法專注當下的事情,被工作打亂生活節奏、人際關係、健康等”。而大多數工時長的上班族,他們有控制能力,知道什麼時候該休息,有能力調適身心。

工作本應只是生活一部分,為何對工作狂而言,卻被放大成生活重心?

李耀成表示,工作狂的形成未有清晰的成因,綜合不同研究,發現個人性格、成長經歷、工作環境、社會文化都可能有影響。

“例如有些人為了逃避其他壓力,如家庭常有爭執而投入工作;亦有人出於童年成長經歷,如自小需表現出色才能獲得愛,於是將同樣的情感投射於工作,形成對工作的沉溺。

黃宗顯指出,一些強迫型性格、完美主義者,或個人價值較低的人,都較大可能成為工作狂。

或與精神疾病有關

但要留意,部分工作狂或與強迫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

黃宗顯說,強迫症患者會不斷檢查文件,以致無法下班;而躁鬱症患者,躁狂發作時不斷工作,覺得自己精力充沛,很想做很多事情,好像停不下來。

工作狂把身心、時間全然投放於工作之上,工作表現會否更好?

李耀成說,不會。“試想像一個人壓力大工時長,可能不時出現焦慮、抑鬱情緒,工作表現是是否會好?”長時間工作會令身體出現問題,或較常請假,難集中精神,易犯錯,“他可能會完成一堆工作,但質素存疑。”

黃宗顯指出,工作狂長時間工作,承受巨大壓力,心理上容易出現焦慮、抑鬱、過勞徵狀,亦會忽略身邊人感受,影響家庭關係;生理上,亦面臨較大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抵抗力弱。

“工作狂會認為不斷工作對自己有好處,如能彰顯自己的責任感、克服工作難題的能力,完成工作後亦會有成功感。”

李耀成指出,當局者迷,“他們不會察覺到與家人關係、子女互動是否有問題,直至不能再集中精神、腰痠背痛,甚至出現長期病,才開始求醫。”

精神科黃宗顯醫生

因工作壓力而求助

黃宗顯表示,雖然未真正遇過工作成癮者,但臨床上有不少病人因工作壓力而求助。

針對因工作壓力而求診的病人,黃宗顯會教他們與工作建立健康關係,如果做不到,或需換工作。“有時不止工作(有問題),可能生活方式都很扭曲,就需要改變整個生活方式,學習平衡工作與生活。”

求診者亦要學習從思維上管理壓力,“透過認知行為治療,調整一些思想謬誤,如總是往壞處思考,或者覺得自己無能力處理問題。”

工作狂醉心工作,連生活、健康出現問題亦不以為意,即使身邊人適時提醒,也不容易覺醒。李耀成直言:“他們聽到別人的關心後反而會發脾氣,覺得對方不理解,很容易出現爭執。”

要改善工作成癮的問題,始終需要工作狂察覺到自身問題。“在治療過程中,需理性地與他們進行cost and benefit analysis(損益分析),究竟長期做下去對身體、人際關係、人生的價值影響如何,代價會否多於得益,還是會損失人生值得經歷的美好事情?如果他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有這種覺醒,就可作後續的治療。”

在香港,你有壓力我有壓力,當壓力爆煲,哭完、鬧完,明天卻如常工作。

黃宗顯認為,社會環境令人不太重視過度工作或工作壓力帶來的問題:“香港有不少人面對龐大工作壓力,卻沒多少人提出這個問題,是否反而合理化整件事?你處理不了問題,才是有問題的人!”

場所難切割 WFH或過度工作

疫情下在家工作(WFH)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模糊,不少上班族面臨更大工作壓力。

“家是平日生活的地方,現在同是工作場所,很難將兩者切割得清楚,上班族有可能過度工作。”

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表示,科技便利促成遙距工作,也令人更容易接觸公事,增加工作時間。

回答問卷測試壓力

如擔心自己是工作狂,可參考由挪威卑爾根大學心理學院、挪威卑爾根診所基金會和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共同制定的卑爾根工作成癮量表(Bergen Work Addiction Scale)。雖然在香港未有廣泛使用,但此量表經過專家驗證、由臨床心理學家制定,可用作簡單的自我測試。

黃宗顯表示,雖然現時未有統一標準診斷工作成癮,但回答以下問卷後,若同時出現抑鬱、焦慮傾向或睡眠障礙等,自覺工作壓力指數高,應盡早求診。

根據以下7項問題,按自己情況評分:

1.從不 2.很少 3.有時  4.經常 5.總是

1.你會考慮如何騰出更多時間工作

2.你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遠超預期

3.你工作是為了減少內疚、焦慮、無助和抑鬱的感覺

4.別人曾建議你嘗試減少工作量,但你沒有接納意見

5.如沒有工作,你會感到有壓力

6.比起工作,興趣、休閒活動和運動的重要程度較低

7.工作太多,對你的健康已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以上7題,最少有4題是選擇“經常”或“總是”,可能已是工作狂

設時間表 果斷「說不」

疫情下在家工作,精神科黃宗顯醫生提醒,要留意工作與生活的界線,如何避免過度工作,成為工作狂呢?

◆設定固定的工作時間表。

◆培養果斷“說不”的能力,與“說不”所帶來的不安共存。

◆比較辦公室與家居工作時間,尤其WFH的工時會否大幅增加,再作調整。

◆重新建立下班後的生活,維繫或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發掘新的興趣及運動等。

◆設定一個放下工作的時間,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工作,增加工作效率。

◆鼓勵放假,經歷沒有工作的生活,體驗即使不工作,都能從其他地方感到快樂。

資料來源:精神科黃宗顯醫生、心理輔導員李耀成

文:張淑媚《明報》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