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湯‧調理脾胃經典處方‧溫陽祛寒健脾益氣

(吉隆坡)理中湯別稱“人參湯”,是調理脾胃的經典處方,溫陽祛寒,健脾益氣。近代藥理研究顯示,本方有抗潰瘍,調整腎上腺皮質作用、促進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和骨髓造血功能,是治療急慢性胃腸炎、胃和12指腸潰瘍、胃脘痛和瀉泄等腸胃疾病的有效方劑。中醫師說,“理中”意即調理中焦(脾胃),脾胃功能正常,就能維持人體的燥濕平衡,使病邪無機可乘。此外,一些心臟疾病患者如心悸也有脾胃虛弱問題,可用本方調理,改善健康。

中醫師潘淑芳說,在五臟六腑裡,脾主運化水濕,喜燥惡濕。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或低下,水液代謝功能也跟著低下,身體內的濕氣就很重。一旦體內濕氣重或排不出體外,就容易患有太陰病。

Advertisement

她解釋,太陰病是“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鞭。”意指脾胃虛寒,出現腹部不適而嘔吐、食欲不振或吃不下、時常瀉肚子,若吃到生冷之品,大便溏泄,有者因大便不通暢則會腹痛,一旦用瀉藥治之,就會造成胸與胃部有硬硬的感覺。同時,寒濕中阻,陽氣無以溫養筋脈,造成筋脈收引,故有腹痛。

消化不良腹部不適

她指出,脾主運化而升清陽(即體內輕清升發之氣),胃主受納而降濁陰(即體內輕重濁的物質)。若中焦虛寒,脾胃升降失職,則為吐利腹痛。治療宜溫中祛寒,健補脾胃,使升降復常,運化有權,則諸症可除。

她受訪時說,腹部不適而嘔吐的原因是消化不良,造成胃氣上逆。胃氣呆滯造成吃不下,而寒濕不化,脾氣不升,就會有腹瀉的問題。有者會一直大便但不覺得口渴,顯示體內的濕氣很重。寒濕邪會妨礙脾運化,因此患者也會感到腹痛。若是大便不順暢而用瀉藥,反會影響正氣和造成胸和胃部感到硬硬的,故宜用補藥如理中湯來治療。

ADVERTISEMENT

溫補法治太陰病

潘淑芳說,太陰病屬於里虛寒證,以寒濕侵襲,脾胃虛弱為特徵,故治療宜用溫補法,以溫中散寒為主。理中湯是其中一條調理處方。

“病從陽明(胃)轉變成太陰(脾)的主因是用的藥較寒涼,導致脾胃虛寒,所以要用溫補藥來補脾胃。”

她表示,理中湯分湯劑和丸劑,不同病況者就用不同的劑型,不能一概而論。現實中理中丸已很少見,只有小丸劑,因為很耗時間生產,一般只需服用幾劑,應用湯劑更適合及方便。

老人常見瀉泄便秘

須辯證治療

瀉泄和便秘是老年人普遍面對的問題。瀉泄意指排便次數增加,糞便稀薄猶如水樣般,和脾胃及大小腸功能失調有關。老年人正氣虛弱,脾胃功能低下,加上受到外邪侵入而損及脾胃而致瀉,更應小心調理。老人便秘的主因之一也與正氣虛弱有關,需補中益氣。

中醫師潘淑芳指出,有些老年人一天會瀉泄5至6次,手足冰冷,顯示其體內很虛寒,病情危急。在辨證論治的前提下,宜用四逆湯(含附子、甘草和干姜)加減而非理中湯。

若老年人氣虛便秘,就可以理中湯調理。

她指出,臨床上,患者時常有胃部不舒服、腹脹等表現,一旦吃到薑或推拿後比較舒服的話,很可能要以理中湯調理。通常這類人的肌體比較消瘦、臉色晃白、大便時常是軟、溏,顯示其脾胃功能欠佳,身體無法吸收營養,反使營養變成痰,形成早上或半夜會咳嗽的情況。

“在辨證論治的情況下,這類人需以理中丸調理。相對地,若有熱象者就不宜用理中湯了。”

她說,有的女性喜唾涎液(即口水很多)、經血量過多而有寒者也可以理中丸來緩解情況。


你知道嗎?

脾何以燥濕

“脾能燥濕”說的是胃會把腎裡產生的津液抽出來,放在胃中滋潤,一方面也可以隨時把它上輸給脾,準備生血。津液這種“濕”的東西,進入脾之中後,就會接受到心火的能量,化成血,“濕”就不見了。

當脾不斷地吸收津液時,心火生血時候的高溫也需要透過水的循環來降溫,利用在降溫之後的水,就需要透過膀胱送出體外。

心火夠強,津液就能一直透過脾,順利地被化成血,脾就完成“運化”的過程。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