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ebcdn.guangming.com.my/wp-content/uploads/2021/08/86217210-fc79-47db-b187-a57eb5c860bc.jpg)
(新加坡12日訊)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新研究顯示,冠病患者不僅經由咳嗽或打噴嚏釋出飛沫傳播,還可通過呼吸、說話以及歌唱活動散播的氣溶膠微粒傳播病毒。
據報道,根據國大發布的文告,研究團隊發現,除了目前已知的病毒傳播渠道,即呼吸道飛沫傳播,人們進行發聲活動和呼吸時呼出的氣體中,釋出的病毒顆粒,也很有可能是冠病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研究指出,說話和歌唱活動可排出直徑少於5微米和直徑大於5微米的氣溶膠(aerosol)。其中,直徑少於5微米的氣溶膠將比直徑較大的氣溶膠含有更多的病毒顆粒。研究人員認為,直徑越細小的呼吸道氣溶膠越有可能傳播冠病病毒,在室內的環境更是如此。因此,在制定防疫措施時,必須將氣溶膠微粒的傳播納入考量。
研究團隊在22名於今年二月至四月入住國家傳染病中心的冠病患者身上展開這項研究,為他們進行全基因組排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以確定他們感染的病毒株。
參與者必須在同一天內進行三種不同的呼氣活動,包括30分鐘的呼吸過程、用15分鐘以朗讀的方式念出兒童讀物的篇章,以及在15分鐘內演唱不同的歌曲。參與者在進行不同活動時,也有時間休息。
此外,參與者都得使用研究員專門為此研究而設的Gesundheit- II器材,該器材能收集參與者所呼出的氣體。在研究的過程中,參與者必須讓頭部靠在設備的錐形入口。這個錐形設計猶如一個通風罩,讓存在於參與者頭部周圍的空氣持續被吸入。參與者呼出的氣體會進入連接器材的采樣器,研究人員就能收集氣體中的顆粒。
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研究團隊收集了兩種大小的氣溶膠,即直徑大於5微米和直徑少於或等於5微米的氣溶膠。他們也將含有病毒載量的樣本,通過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檢測進行定量。
針對研究結果,參與指導研究的杜克——國大醫學院的克里斯汀·科爾曼博士(Kristen Coleman)指出,患病初期的冠病患者的呼吸道氣溶膠中,較有可能測冠病病的基因。
“病患所釋出的病毒顆粒在某種程度上是因人而異的,有些患者出乎意料地在說話的過程中,釋放出比唱歌還多的病毒顆粒。”
這項研究的結果也說明了必須減少氣溶膠微粒的接觸,尤其是在室內環境中。這是因為室內環境相當有利於冠病病毒通過空氣中傳播。研究員建議,所有公眾可以通過戴上口罩、遵守安全距離、保持良好的通風環境以及安裝高效過濾器等防疫措施,以降低自己同空氣中的病毒氣溶膠的接觸。
國大設計與環境學院建築環境系的譚國緯副教授說:“在需要談話的場合,觀察氣流模式、通過座位和家具的擺設減少接觸,以及調整風扇的位置來確保空氣流通,都是能降低冠病傳播風險的實際做法。”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冠病患者在說話時,通過空氣中傳播的氣溶膠是否會構成病毒的傳染性。
由於冠病病毒變種毒株傳染性很強,尤其是德爾塔毒株,研究團隊也打算使用同樣的研究方式,測試變種毒株染病者的氣溶膠病毒載量,是否高於原本的毒株。
文/圖:互聯網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