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馬地方

巫金13 鄉管擴耕地 拓社區荒地豐收惠街坊

(大山腳3日訊)武吉敏惹巫金13鄉管會理事在疫情期間繼續擴張其“綠色版圖”,繼去年以傳統方式推動社區農耕後,今年4月再租下旁邊一片荒地,結合傳統與現代農耕法,栽種出300多棵茄子,收成後以半賣半送方式惠及當地居民與弱勢群體。

善用廢置多時的空地種出300多棵茄子!魏曉隆(右)向該鄉管會理事楊錦豐(左起)及周振隆了解茄子的栽種法。

Advertisement

疫情期間,理事們對菜園的照料工作一刻也沒停歇。去年6月,他們攜手將會所旁長滿野草的空地辟為菜園,恰好旁邊有一座屬於威省市政廳管轄,但廢置已久的建築物週邊有空地,理事會再接再勵,今年4月租下後展開第二期的社區農耕計劃。

結合傳統現代方法

該會主席周振隆接受本報訪問時說,第一期的計劃,菜園是以傳統的農耕方式進行栽種,澆水與施肥工作都以人工進行;而第二期的計劃,則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種植法,即將茄子的樹苗裝入黑色塑料的種植袋,再連接自動化水管。

茄子可以收成了!魏曉隆(中)分享周振隆(左起)及楊錦豐收成的喜悅。

ADVERTISEMENT

“此計劃獲得農業部分配總值8000令吉的工具及配備,所有黑色塑料的種植袋會有水管連接,我們可設定澆水及施肥時間,每天早上8時至晚上7時,如今的設定是每隔45分鐘自動澆水施肥一次。”

第一期的菜園,理事會在約2000平方尺的土地上,植種台灣青江小白菜、玻璃生菜、空心菜、番薯葉、莧菜、芥蘭、辣椒等;第二期只專注種茄子,從開始栽種到收成需時2個半月,每兩天可收成一次,收獲甚豐。

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農耕法,每棵茄子樹苗都會連結水管,以設定澆水與施肥的時間。

他說,當初開辟這座菜園志不在盈利,而是響應州政府積極推動的社區農耕計劃,善用廢置的土地,也把菜園的收成送給區內弱勢群體;多餘的則會便宜賣給附近居民,補貼菜園基本開銷。

他指出,菜園目前是由有務農經驗的李裕雄負責打理,理事會從賣菜所得,給他一些津貼、購買肥料,餘額會納入會所基金。

栽種2個半月後,每兩天可收成一次的茄子,可惠及當地弱勢群體與居民。

周振隆說,這項計劃能成,理事會特別感謝威省市議員王澤欽的協助,還有武吉丁雅州議員魏曉隆提供的資助。

欣見區內首個鄉管會努力耕耘這項社區農耕計劃,魏曉隆大表支持,希望它可成為其他社區的模範,尤其是在疫情期間,大家都希望打造健康生活、拉近鄰里間的關係與參與,並讓社區受惠。

“檳州政府希望在2030年達到100個社區農場的目標,因此社區農耕在未來將變得更重要,希望會有更多社區加入這個行列,一起推廣這項有教育性、永續,並以收成回饋社區的計劃。”

王澤欽:威省市廳正草擬社區農耕的指南。

王澤欽:市廳草擬指南中

社區耕種防擅佔綠地

威省市議員王澤欽指出,威省市政廳正草擬有關社區農耕的指南,以鼓勵更多社區加入城市農耕的行列。

他說,該指南主要是希望推動地方上的經濟發展,尤其是低收入的B40群體。同時,也可最大化使用被荒置的綠色空地,將之開辟為社區菜園,以及可管控與減少民眾私闖地方政府所管轄的綠地。

根據這項指南,建議中的社區農耕必須由地方上的社區來執行,並透過居民協會、睦鄰原則計劃,或鄉村管理委員會提出申請。任何以個人或上述組織以外的名義提出申請,市廳將不受理。

“草擬中的社區農耕指南,將規定土地面積不可超過0.125英畝,獲准進行的地點包括被荒置的空地或沒被善用的休閒地、 排洪溝及蓄水池的保留地,及民眾會堂的範圍。不過,有關土地的使用須先取得土地局或市政廳的批准。”他說,路肩、斜坡、公園或民眾活躍的地點,及大自然保留區則不允許。

結合傳統與現代的農耕法,每棵茄子樹苗都會連結水管,以設定澆水與施肥的時間。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