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81%運動猝死發生後階段 運動治療師:三類人風險最高

(吉隆坡24日訊)亞洲運動醫學學院的2021年研究數據顯示,馬來西亞、新加坡兩地有多達81%的運動猝死個案,都發生在運動後或運動的最後階段。

首席運動治療師王鴻傑指出,運動確實有益身心,但錯誤的運動方式反而會危害體魄,輕則肌肉勞損,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運動猝死,即運動後6個小時內發生的非創傷性死亡。

Advertisement

他說,大眾通常只註意運動前的暖身步驟,卻往往忽略了運動後的平複階段。

忽略運動後的平複階段

“例如大多數人在跑完跑道或完成比分後就立刻停下,此時,大腦就會立刻發出訊號,啟動副交感神經減緩心跳,一旦過度抑制,就可能造成心臟負壓。”

他接受馬新社電視華語新聞訪問時,提醒三類人士的運動風險更高,包括勉強身體進行長時間或高強度運動的人士;飲食不當、作息不規律的人士;以及患有先天或慢性疾病的人士。

ADVERTISEMENT

他說,人體的鉀元素鉀元素對心臟非常重要,當運動時,鉀元素會進入心臟,當突然間慢下來,則鉀元素就會大量流失,這一小段時間就是心臟的疲弱期間。

“在這一小段的時間里,如果來不及恢複就會出現心律不整,如果運動者本身就不是很健康,猝死率就會很高,這段時間里,如果心臟無法緩和,那就會停下來。”

在現今社會審美觀偏差的影響下,一般民眾在運動時,往往追求體態的型與美大於健康,所以都傾向選擇高強度運動,但王鴻傑警告,無論是運動的強度、時間、方式,都必須符合科學的精密計算,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舉重時要有正確的呼吸方式

他以高血壓的人士為例,如果舉重,血壓就會升高,但對健康人士而言,短時間的血壓上升不會有爆血管的風險,相反的,對於心血管不太健康的人士則隨時會爆發,因此,舉重時要有正確的呼吸方式,不能憋氣。

此外,他提醒大家,在運動時還應要密切留意自己的身體感受,一旦察覺不適就要適時停止,若不舒服的感覺持續,則應立刻求醫。

應定制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

王鴻傑認為,21世紀的今天,運動保持身體健康已是一個籠統過時的觀念,大眾應該學會判斷各種運動的利與弊,綜合考量個人的身體狀況,從而定制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才是上上之策。

他指出,男女的運動類型取向就明顯不同,男士可能比較喜歡舉重,女生則傾向跑步、踏腳車,如果要求女士舉重,她們會顧慮身體變得壯碩,這是一個錯誤觀念。

“女生一出現骨骼疏松癥就喝牛奶,其實牛奶就算你喝得再多,要是沒有配合舉重運動,骨質還是一樣疏松,因為骨骼沒有需求,就不會吸收鈣質,鈣質喝進身體就會再被排出,反而造成腎臟的負擔。”

他說,痛是身體重要的信息機制,警示自己有危險,因此要註意的是,運動時不能有刺痛或麻痹的感覺。

“好像感覺不到自己的手了,酸痛的話是正常的,運動的時候肌肉會健康的受損,我們稱之為microtears (肌肉纖維微創傷)。

“第二種就是在運動期間,無論什麼時候,如果你感覺自己呼吸困難、冒冷汗或者視覺模糊,那就要立刻停下來,不要堅持。”

王鴻傑也說,運動後恢複體況理應循序漸進放緩,以跑步為例,從快跑調整至慢跑,然後步行,再慢慢停止;進行舉重運動的人士,在結束前,則應該做至少5分鐘的拉伸運動。

“當然,疫情期間不宜外出,民眾還是可以在家里進行簡單的體能鍛練,再配合均衡的飲食,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說,每個人都能且何時何地都可做的就是體能訓練,他以深蹲為例,舉啞鈴是最基本能做到的,還有一些全身運動如平板支撐運動,人們不能只做一種運動。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