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萬撥款變事實‧叻思華小促速批

(雪蘭莪‧烏魯雪蘭莪)號稱全烏雪最“殘舊”華小的叻思華小,因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在烏雪國席補選投票日前夕答應國陣一旦中選,將會兌現300萬令吉撥款的承諾,而一夜成名。在國陣於補選勝出後,這個承諾變成了事實,叻思華小3機構希望撥款儘快批發,讓他們可以在短期內,於新校地建立一個美觀的新校舍。

創校逾80年的叻思華小,全校共有330名學生,擁有13間課室、圖書館、音樂室、科學室,以及特別隔間的舞蹈室及輔導室。

Advertisement

乍聽之下,叻思小學的設備似乎完善,但《光明日報》今日(週一,4月26日)走進校園觀察,發現殘舊的四合院校舍內都是半木半磚的課室,天花板經白蟻吞噬,已呈空心狀態,販賣部的天花板也曾經坍塌。

學生的上課和用餐的工具,即桌椅,都是其它學校不要的桌椅,才把他們送過來;四合院羽球場的土地已龜裂,不適宜使用,籃球場的光線暗淡,使學生缺乏活動的空間。

獲5.66英畝新校地

每當運動會舉行時,學生只能把停車場的柏油路作為“臨時運動場”。叻思華小校長黃梅妹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就自嘲地說:“如果學生到草場跑步,他們不習慣,但是如果我們邀請其它學校來我校參加競跑比賽,我們就佔上風”。

ADVERTISEMENT

副校長室是一間集裝廂,全校包括校長室,一共有4台冷氣,儘管天氣炎熱得令人感到不舒服,但是校方還是不敢開冷氣,因為他們是半津貼學校,自行承擔水電費,一旦過度使用,就缺錢付水電費了。

過去多年,叻思華小都被邊緣化,缺乏撥款和資金,校舍80年如一日。由於烏雪補選,他們才從雪州民聯政府手中,獲得一塊5.66英畝的土地,位於現址附近的一座山上。

記者過後去觀察新校地,發現校舍雛形漸露,黃梅妹帶著愉快的心情說,她期盼300萬令吉撥款趕快送到,以便董事部能好好規劃新校舍的進程,儘速讓學生擁有一個活動空間充足的新環境。

納吉上週六向叻思新村村民承諾,他將批准叻思華小300萬令吉撥款,但是附帶馬華總會長拿督斯里蔡細歷所開出的條件,即國陣必須要勝利。

他還打趣地向叻思華小董事說:“如果國陣勝了,你們第2天就可以上吉隆坡找我,如果輸了,那就不用了!”

董家教等安排見首相

叻思華小董事長黃澤貴披露,董家教3機構目前正等待馬華總會長拿督斯里蔡細歷及馬華領袖的安排,到布城會見首相,以便領取由首相親自頒發的撥款批准信。

他指出,當首相於週六(4月24日)發表“國陣勝選,300萬即批”的言論時,他們已心裡有數,預料國陣會在補選中勝出,因此他們一直都不擔心,首相所許下的承諾會做不到。

“首相說話算話,他一定會兌現諾言,只要撥款一發下來,我們才會開始擬定新校舍發展計劃。目前,我們還未有任何具體計劃。”

早期方言教學

3校合為一

叻思華小創立於清末民初,至今已80年歷史。在此悠久的歲月中,學歷經艱辛險阻,靠著先賢的苦心策劃,社會熱心教育人士的鼎力支持與關注,以及全體董家教的精誠合作與努力,才有今日的成就。

史料記載,早期教育以私塾為主,用方言教學,以致叻思這個彈丸小鎮出現3間華校,即以客語授課的僑南光祖學校(1928年),以閩南語授課的崇文學校(1930年),以華語教學的華僑學校(1936年)。

一直到1937年,當地僑領深明大義,把3校合而為一,定名為叻思公立學校。1948年,英殖民政府施行緊急法令,移民新村,叻思公立學校也受到影響。

後來,學校獲得政府撥地及資助,並得到村內熱心人士,董事及校友等全力合作,籌足款項,新校舍於1953年建立,校名改為叻思學校,1959年再度易名為叻思國民型華文小學。

1960年,教育部撥款建4間教室,1986年,由於學生人數增加,教育部再撥款增建4間教室,可是校地只有區區一英畝半,沒有草場供運動之用,因此此校董家教一直都向政府申請新校地。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