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干那那三多奇景‧理髮院多‧手機店多‧車輛更多

距離新山約37公里的北干那那,是全國最大的新村之一。這個樸實的鄉鎮一度享有“黃梨之鄉”美譽,在五六十年代更成了大馬黃梨總出產量的榜首。不過,事過境遷,這裡曾經一望無際的黃梨園景觀早已漸漸被油棕園取代。

隨著新興工業冒起,群居於此的外勞人數日增。北干那那大街蓬勃的理髮院、手機店行業,以及車水馬龍的繁忙交通,被當地人則視為“三多”奇景。

Advertisement

在這裡,不乏夫妻檔創業打天下,經營腐竹製作生意逾20年的陳俊華和沈桂妘也不例外。原本是家庭主婦的沈桂妘,學會製腐竹後決定放手一博,最終成功與丈夫闖出一片天,貨品不僅供應本地,也出口到新加坡市場。

北干那那的黃梨種植於50至60年代屬黃金時期,當時在國內黃梨總出產量高居榜首,令大馬名列世界第3大黃梨出產國。然而,目前最大的黃梨出產地,已經被新邦令金取而代之。

大約20年前,由於國際市場需求衝擊,棕油利潤提昇,北干那那的黃梨園主紛紛大量將園地改種植油棕,黃梨園面積和規模逐漸縮小。

目前,當地仍可見零星的黃梨園地,昔日黃梨園的巔峰發展盛況已走入歷史,留存人們的記憶中。

ADVERTISEMENT

村民吳金發(53歲)說,早期北干那那的黃梨和樹膠業興盛,70%的園主以種植黃梨維生,當地設有黃梨加工廠,鼎盛時期,廠內的員工有上千人。

黃梨產量被新邦令金超越

“黃梨業沒落後,黃梨廠改為經營其他業務。現在的北干那那反而由生產釣魚器具和腳車零件的日本工廠帶動經濟,員工也有好幾千人。”

從傳統農業轉型工業發展,對北干那那的經濟推動取得顯著成效,人口激增連帶各行各業林立,其中就以理髮院和手機店行業最為興旺。

吳金發說,這裡大大小小的理髮院和手機店,少說各有逾30間,比店面收費較廉宜的家庭式理髮院亦頗受顧客歡迎。

家庭理髮院的經營者通常是具有理髮一技之長的家庭主婦,她們提供理髮服務的當兒,同時兼顧家庭和孩子。客人多數是左鄰右舍或朋友,彼此間有親切感。

手機店則是在越來越多外勞聚居後,如雨後春筍般競相設立的另一門新興行業。一般相信,手機店業者是看好北干那那龐大的外勞市場,以及消費者購買力日漸加強的優勢下,促使這行業迅速發展。

手機業發展迅速

“現在的小學生,家庭經濟富裕的話,一個人就有2部手機。北干那那的日本工廠設置後,外包、承包商接踵而來,聘請的勞工主力以外勞居多,手機需求量自然提升。”

吳金發也說,屋業和商業高度建設和拓展,北干那那已不再是以前的新村風貌,繁忙熱鬧的交通街景,顯現當地深厚的發展潛力。

在家開理髮院

一做30多年

63歲的陳月鳳於1970年從笨珍文律嫁到北干那那,開始了在家經營理髮院的生意,一做就做了30多年,直到10年前孩子各自成家立業後,她才放下工作過其含飴弄孫的生活。

陳月鳳說,當年她早上割膠,下午理髮,同時間還得照顧孩子和家人的三餐,以及料理各樣家務。

“在家做理髮可以幫補家用,很多顧客包括學生、家庭主婦、阿婆是朋友介紹來的。我理髮的手腳很快,手藝也不錯,所以口碑一個傳一個,顧客漸漸多起來。有的顧客,我從對方年輕做到年老過世,交情非常深厚。

“農曆新年,我一天可為20多個顧客提供各式的理髮服務,像剪、燙、洗、吹、電等等,從早忙到晚都是我一手包辦。

“那時電髮從3令吉起,後來漲到20令吉。孩子長大後,我不想再這麼辛苦。況且年紀大,有些工要做也做不來,以前學的是老款髮型,現在跟不上潮流了。”

陳月鳳說,舊時婦女喜歡波浪似的“水波頭”,現在會做“水波頭”的髮型師已不多。

6廟聯辦酬神會

推向高潮

北干那那謝港酬神會是當地一年一度的盛事,這個迄今已有53年歷史的傳統廟會活動,於去年開始革新,聯合6間廟宇擴大慶祝方式,將鬧哄哄的酬神會推向高潮。

參與酬神會的廟宇是大街大伯公宮、天后宮、而南大伯公宮、西陽伯公宮、聖德廟和吳爺公廟。

酬神會活動前後舉行3至5天,除了6間廟宇的眾神出遊,其他的活動項目如攝影及卡拉OK比賽、歌舞表演、平安晚宴、酬神戲台、花車遊行等,吸引當地和其他地區民眾參與盛況之餘,促進了村民感情交流,認同在地的鄉土情懷。

促進村民感情交流

據瞭解,北干那那謝港酬神會起源於埔萊港主時代(1892至1932年),由聚居在西洋港一帶的園坵和海港華裔村民,於每年農曆11月舉行盛大的答謝神恩歡慶活動。

52歲的胡春發是西陽伯公廟理事,也是去年謝港酬神委員會主席。他說,謝港酬神會原本是各自廟宇自行主辦,在英殖民地政府實施新村政策下,散佈各處的廟宇遷移集中至村內,演變成現今的聯合慶祝儀式。

胡春發指出,先賢早期南來討生活,生活艱苦,心裡一直掛念著家鄉的親人,惟有將思念之情寄托在神明上,祈求家中大小平安。

“當年的鄉民都是年頭祈福,年尾酬神答謝神明恩典,以及希望來年農作生產順利,村民安居樂業。”

手機店競爭大

生意不好做

手機店東主李振安(29歲)是道地北干那那人,中學畢業,他到新加坡任職9年工廠操作員,以及與朋友合伙從事電話零件批發生意。

對家鄉有濃厚情意結的他,即使創業也回到熟悉的環境成家立業。

“之前北干那那頂多只有六七間手機店,來自越南、柬埔寨、尼泊爾等國家的外勞湧現後,如今已有超過20間。對比之下,現在競爭強,生意沒以前好做了。”

李振安說,他的顧客群有一半或以上是外勞,馬來顧客佔30%,其餘者為華裔和印裔。

“這裡的店租怎麼都比城市便宜,工廠陸續也在興建中,我想生意還是有得做的,畢竟手機是我熟悉的行業,我會繼續撐下去。”

舊屋翻新

與原貌村屋成對比

北干那那是笨珍縣內唯一的新村,早年森林密佈的地區,在先賢努力耕耘開發下,鄉野面貌改觀,村內一些舊房屋已翻新成豪華大宅,與保持原貌的鄉村房屋形成強烈對比。

當地村民說,早期從中國南來開墾的移民散居在偏僻的芭地和海港,緊急法令下,他們被迫遷移到新村安家落戶。那時,路上還可以見到山豬滿街跑。

時至今日,新村外圍建起住宅區,與樸實的村莊相對映照。

村民說,北干那那多數年輕人喜歡赴新加坡打工賺新幣,不過可別以為村內住的都是老鄉民,因為不少年輕人選擇每天不辭勞苦,樂意來回新馬兩地。

“距離其實不算遠,約有二三十哩。這些年輕人從小習慣住在寬大的新村房屋,這裡有家人朋友,將賺來的新幣拿回本地消費,很划算,怎麼說都比住在陌生的國度好。”

39歲的梁瑞發說,他曾在新加坡工作居住過一段時間,卻不習慣當地的生活壓迫感。回到大馬後,他的工作據點改在新山,回家的路程至少比之前縮短了。

“我喜歡住在北干那那,這裡環境清靜,人情味濃,村民親切,左鄰右舍的關係融洽,是城市花園住宅區無法媲美的。”

夫妻檔打天下

創不平凡事業

北干那那不乏夫妻檔創業打天下,他們所做的雖是我們周邊再普通不過的行業,但夫妻同心努力下,他們也創造了不平凡的事業空間。

陳俊華(53歲)與同齡的妻子沈桂妘,在北干那那經營腐竹製作生意逾20年,貨品供應本地和新加坡市場。他們育有3名孩子,其中2人協助這門家族生意。

陳俊華說:“年輕人要有錢賺才會回來,不然就往外跑了。有好的發展空間,他們也無需離鄉背井討生活。”

他指出,腐竹製作生意是妻子一手創辦起來,要說“白手興家”,居功者還是妻子。

原本是家庭主婦的沈桂妘,經朋友指導掌握腐竹的製作過程後,放手一博,努力搞起初期不被看好的事業。

沈桂妘說:“腐竹是手工行業,品質要兼顧外,最重要是吃得起苦,熬得住長時間在熱氣騰騰的蒸氣散發下,行動需快速的作業環境。

“起初我一個人從早做到晚,動手做還包括送貨,非常辛苦。現在孩子從旁協助,算可以鬆口氣了。”

李矜成(56歲)和韋月珍(52歲)夫婦則在北干那那大街經營水果攤檔20多年,他們的4個孩子都已長大,但沒有繼承“祖業”的意願。

夫婦倆承包10英畝的果園地,售賣各類季節性水果如榴槤、魯古(duku)、紅毛丹、山竹等。

李矜成說,他們靠自己的能力建起一個家以及養大孩子,已覺心滿意足。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