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癒後防復發‧中醫治未病醫腫瘤癌

(檳城)癌症(cancer)是指所有惡性腫瘤,上皮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稱為癌(carcinoma),間葉組織來源的惡性腫瘤稱為肉瘤(sarcoma)。腫瘤的發生是因各種外源性和內源性多種因素作用於細胞,經過多步驟病理過程產生細胞惡變所造成。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病份內因和外因兩種。外因是外邪(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致癌因素);內因多正虛(遺傳缺陷、免疫功能下降)。在腫瘤的防治方面,中醫的“治未病”體現在未病先防,染病防變及病癒防復發三方面。

腫瘤科中醫師楊早表示,中醫對腫瘤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公元前夏商時代的甲骨文就有“瘤”,明朝出現“癌”的病名。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病份內因和外因兩種,腫瘤的外因作用於機體,正氣必然奮而抵抗,引起正邪相爭,破壞了機體相對的陰陽平衡,使臟腑與氣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產生全身或局部的各種病理變化。

Advertisement

他表示,儘管腫瘤的種類繁多、臨床徵象錯綜複雜,但總體上來說,腫瘤的發病機理可歸納為正虛邪實、氣滯血瘀、臟腑失調、痰濕凝聚等。

他說,中醫倡導珍惜生命、注重養生、防患於未然的理念。內臟疾病可按照五行相乘或相侮的規律傳變,在治療時需先辨明有可能被傳的臟腑,從而採取相應措施,以防傳變。

正邪二氣交爭生腫瘤

唐代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和“已病”三個階段,並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以及“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等理論。

ADVERTISEMENT

“治未病涵蓋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癒後防復發三個層面,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整體提高機體的抗邪能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後防止進一步發展及疾病治癒後防止復發的目的。當中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強調攝生、二是既病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防止痊癒後復發及治療後遺症。”

楊早中醫師指出,腫瘤是正邪二氣交爭的結果,在正氣不足、功能失調的情況下,容易發生腫瘤。因此,在腫瘤尚未發生前,應加以防範各種可能引發腫瘤的原因,如遺傳因素、免疫因素、慢性疾病等內因,以及有毒致癌物侵襲等的外因。有關防範稱為腫瘤一級預防,主要體現在攝生方面,即調情志、適起居、節飲食、慎勞作與長養正氣,防止病邪的侵襲。

“人們首先須培養正氣,注意精神調養,加強體育鍛煉,生活起居有規律性。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有利於血脈流通、氣機調暢、陰陽和調、正氣充足。”

靈芝多糖可扶正固本

在食療上,不少食物都有助於人體扶助正氣,比如靈芝。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都有記載,味甘平的靈芝,主治虛勞、咳嗽、氣喘、失眠、消化不良、惡性腫瘤等,為多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含多糖、核甘類和多種氨基酸、蛋白質類等多種微量元素。其有效成份同生長期相關,年份越久越好。”

楊中醫師說,現代藥理學與臨床實驗也進一步證實,靈芝多糖可以扶正固本、滋補強壯、延年益壽,常人可在一天內用10至15g的靈芝,切成碎塊用水沖泡當茶喝,可連續沖泡5次以上。在飲食方面,別偏嗜、過量或吃不乾淨的食物等,飲食和調,脾胃健運,就能化生精氣,滋養人體,保持身體健康。

他舉例,在中國江蘇啟東地區是肝癌的高發區,在經過“改水、防霉、治肝炎”的措施干預後,發病率大大降低,即是一個未病先防攝生防癌的好例子。

“此外,需注意防範各種不利於健康的因素,起居有常,勞逸適當,從源頭上預防是抗御腫瘤重要的方法之一。”

提高警覺早發現早醫

中醫師楊早指出,染病防變也是“治未病”的一部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防止癌前期病變。惡性腫瘤的發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必有先兆,此時應先急治,以達到良好的效果。早期邪盛,正氣尚未大衰,治療重在祛邪,因此在癌前病變或癌前狀態加以治療干預,不但可提高治癒率,也能防止其惡變。

“腫瘤難以治療多在於早期無明顯或特殊症狀,甚至毫無病態,導致一般患者不會主動做體檢。一旦症狀明顯時,皆為時已晚,所以應及時發現腫瘤早期信號。一些症狀和體徵可能和早期癌症有關,可稱為早期徵兆或警告。”

楊早呼吁各界人士提高警惕,學會自我檢查和發現,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防止癌前期病變的效果。

腫瘤發展傳變有規律

楊早指出,一旦出現腫瘤,其發展和傳變是有規律的,因此在治療時可根據其傳變規律,預先對可能受影響的部位加以固護,增強其抗邪能力。比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時運用五行乘侮規律得出的治病防變措施。

“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肝屬木,脾屬土,肝木最易乘克脾土,故治療肝病時,應配合適當的健脾和胃藥。臟腑之間,生理上存在著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生克制化關係;病理上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傳變的乘侮亢害關係。意思是只要一個臟腑有病,便可依據自身規律而影響其他臟腑。”

他說,《素問.玉機真髒論》指出:“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意思是染疾者或許會影響到相關的臟腑。故治療腫瘤轉移時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聯繫臟腑之間存在的生克乘侮關係,先治或先安未病臟腑,以阻斷疾病的傳變途徑,防止疾病的蔓延,以使疾病朝著痊癒的方向發展

手術後防復發最重要

楊早透露,腫瘤的“治未病”還包括病後調適採取各種措施,以防宿疾的復發。惡性腫瘤在早或中期經過根治手術,或經過規範的放化療後,達到完全緩解(CR),但是仍有一定的復發率。

“如胃癌患者在術後有70至80%死於局部或遠處轉移的風險,即使是早期胃癌,術後10年仍有30至40%的復發率;食道癌在接受手術的患者中,即使是分期很早的患者(T1),仍有近50%的患者在5年內復發,其它腫瘤也是如此。”

他表示,儘管確診後部份病人可以進行根治手術,但是總體的5年生存率仍只有50至60%,約三分之二接受過根治手術的病人會復發或遠處轉移,且85%的復發和轉移發生在術後兩年內。因此,病人在術後防止復發是非常重要的。

病癒補正氣調理臟腑

楊早指出,中醫認為疾病初癒時雖然消失,但此時邪氣未盡,正氣未復,氣血未定,陰陽未平,所以病後通過培補正氣調理臟腑功能,可恢復狀態。

扶助正氣主要從氣、血、陰、陽四個方面入手,脾氣血衝和,陰陽平衡;調理臟腑功能主要是從先後天入手。

“先天為本,本元充盛則陰陽平,後天為養,脾胃健則氣血充。扶正的同時不忘祛除余邪,實瘤已去但癌毒未盡。現代醫學也證實,即使早期腫瘤在根治術後,還是有微小轉移灶的浸潤,這也是術後輔助化療與放療的原因。中醫可採用化瘀解毒散結等治法,以清除余毒防復發。”他補充,癌患痊癒後應注意飲食調養、避免太過操勞,生活起居有規律也是重要一環。若癒後遇上新感病邪,飲食不慎,過於勞累,均可助邪傷正,使正氣更虛,余邪復盛,引起宿疾復萌。

《傷寒論》在六經病篇後設有“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指出傷寒新癒,若起居作勞或飲食不節,就會發生勞復、食復之變。癌患應做好疾病後期的善後治療與調理,方能鞏固療效,防止疾病復作,以收全功。

惡性腫瘤8大警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惡性腫瘤有8大警號:

1. 可觸及硬結或硬變。例如:皮膚、乳房、舌部發現硬結。

2. 疣(贅瘤)或黑痣有明顯變化。

3. 持續性消化不良,不正常。

4. 持續性嘶啞、乾咳、吞咽困難等。

5. 月經經期不大正常、大出血及月經期外出血。

6. 鼻子、耳、膀胱、腸道不明原因的出血。

7. 不癒的傷口,不消的腫脹(塊)。

8. 原因不明的體重減輕。

*出現上述種種表現,不要過於驚慌、害怕,但也不要認為是小問題,應及時到醫院看診,防患於未然。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