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3D打印 量膝訂做新關節 換者年輕化 冀效果更耐久

(吉隆坡訊)有研究顯示,每5名患者在進行關節手術後,就有1人不滿意手術成果。如今,接受手術的患者可選擇“量身訂做”專屬的新關節,達致更完美的術後效果了。骨科外科顧問戴之欽(Tai Cheh Chin)指出,“人體的膝關節是由大腿骨(股骨)、小腿骨(脛骨)、髕骨(膝蓋骨)組成,支撐身體大部分的重量。在大腿骨末端與小腿骨頂端之間有軟骨覆蓋,以在骨頭活動時發揮潤滑及吸震作用,減輕骨頭之間摩擦所帶來的衝擊力。”

Advertisement

他提醒,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因退化、類風濕、創傷性關節炎等因素影響,骨頭之間的摩擦導致軟骨磨損,軟骨最後甚至消耗殆盡。當失去了軟骨後,每當膝蓋活動時,骨頭之間就會互相摩擦,人們因此感到疼痛,腿部隨之漸漸變形,生活素質嚴重受影響。

“若關節炎到了末期,即使以藥物、物理治療及運動都無法減緩關節疼痛,這時候,患者可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醫生先以儀器把損壞的軟骨移除,再置入人工關節(置入物),替代關節。”

ADVERTISEMENT

不滿意傳統置換術

他講述此手術有兩項挑戰,其一是如何把置入物放在正確位置上,畢竟一旦稍有差錯,對病人影響甚大。經過近約40年醫療技術進展,如今已可用電腦導航及機械人系統操作手術,把置入物準確地放在正確位置上。

“第二項挑戰則是置入物的形狀及尺寸必須符合患者的骨頭。每個人的骨頭形狀、尺寸及厚度不一,切除損壞軟骨的切口也各有差別。”

他提到,過去醫生在進行手術時,整修或移除大腿骨末端及小腿骨頂部受損的軟骨至同等形狀,再從6至9個標準尺寸的置入物型號中,挑選出與患者骨頭形狀最吻合的置入物進行手術。

“然而,每5名接受手術的患者,就有1人對手術成果不滿意,主要是標準型號的置入物並非都合適每名患者的骨形,以致患者在手術後有感腿部在步行時不自然或疼痛,並對腿部彎度不甚滿意。”

他說,如今的技術可為患者量身定做專屬的人工關節,醫生在手術前會為患者的腿部掃描,測量骨頭形狀尺寸後把資料傳送至美國,以3D圖像畫出模擬圖像,並依據圖像打造出與患者骨形吻合的置入物。

“美國早於2004年開始使用此醫療技術,迄今已為五六萬名病人打造人工膝關節,獲得病患不俗回應。”

 患者要求越來越高

現今,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個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例,此數據將逐年增加;以美國為例,每年進行約50萬宗手術,預計該國在2030年手術數量達350萬。

戴之欽表示,其中一個現象乃接受此手術的患者年齡層年輕化,患者平均年齡由過去60至65歲以上,至現在的46歲至60歲。

“這年齡層的患者人數迅速增長,這意味着患者對手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較年長的患者(70至80歲)對手術的要求只是行動方便。倘若是40歲的患者動手術,對手術的要求不僅是步行,而是要求進行激烈運動、跑步、旅遊,甚至希望手術效果夠耐久。”

“人體的膝蓋每年平均活動300至400萬次,若手術後任何一丁點不完美都會影響患者的行動。好比量身定做的鞋子肯定比標準型號的鞋子來得更舒適。”

新式置換術4大好處

1.為患者量身訂造合適的人工膝關節置入物。

-依據患者的骨頭形狀及尺寸打造個人專屬的置入物

2.依據患者軟骨損壞程度及範圍打造人工膝關節置入物。

-以往,儘管患者的軟骨僅損壞一半,但其餘未損壞的軟骨都必須移除,以置入完整的人工膝關節。

-新技術可讓患者置換一半或任何損壞的軟骨部位,保留其他無損壞的軟骨。

3.手術簡化

以往手術室至少動用7至8部儀器,以準確測量患者的置入物型號。

新技術僅需一部醫療儀器,手術步驟簡單化,節省手術時間,患者風險降低,縮短康復時間,對入院天數及醫療費用都有效益。

 良好醫療效果

-患者的腿部在術後更自然,彎曲幅度好。

-儘管成本較高,但手術效果耐久,重複手術可能性低。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