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林春蓮 照片\受訪者提供 90年代,是大马中文乐坛创作复兴的年代,周博华是马来西亚首位唱作女歌手,也是第一位去台湾发展、第一代推动大马乐坛前进的女音乐人。 在最火红的时候,这名创作才女却在三年后从台前转去幕后,从表演到教学,一路都与音乐相伴。 如今的她,更把许多时间投入公益活动,创作多首佛曲,热爱音乐的一颗初心,始终如一。 90年代,是大马乐坛一个辉煌时代,对于它的起始和发展,有一个名字你不能不知道,就是周博华。 周博华,一个很排斥当歌星,却意外闯入歌坛的音乐才女,她是马来西亚首位唱作女歌手,也是第一代推动大马乐坛前进的女音乐人。 1991年,周博华是第一个远赴台湾发展的马来西亚创作型女歌手,《你只留下寂寞》荣获海外最佳专辑奖。台湾媒体形容她的歌声像一股清流,她在台湾上电台节目,曾被“飞鹰三姝”的裘海正和当时未红新人DJ陶晶莹访问过。 当时大马中文创作仍属非主流,人人都只是翻唱歌曲,本地女创作歌手更是罕见,打下漂亮成绩的时候,她却忽然卸下闪闪发光的光环,毫不犹豫的,转向幕后。 再见周博华,现年55岁的她,人淡如菊,气质依旧,信念依旧,生活依旧。 30年前,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音乐,我想当歌手,但不想当歌星。 30年后,她依然还是这一句:我爱音乐,但舞台不是我该走的路。 不爱大舞台 喜欢周博华,喜欢她从来的相信自己,不被周围人影响,清楚自己的信念,一心只走自己想走的路。 问她:最红的时候,发了三张专辑后,为什么选择走向幕后? 她的回答是:因当时唱片公司希望我下一张专辑以翻唱出击,但我,还是想继续创作,所以选择离开。 无论是几岁的周博华,就算是从表演到教学,最后更为人妻、母,她爱流行创作音乐的一颗心,始终如一。 她不爱大舞台,更不会请一堆的舞蹈员来伴舞,只想有一场小型音乐会,近距离地单纯与观众分享她的歌曲。 成为公众人物时,一举一动都会受瞩目,曾经也让周博华觉得失去了自己,所以,转向幕后,也是她想做自己的决定之一。 其实,她小时候的志愿是当老师,所以离开舞台后,她开了学院,专注在培训音乐人才,就连香港资深艺人冯宝宝、大马视帝谢佳见都曾拜她为师。 “能够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变成自己的梦想和事业,这是件很幸运和幸福的事。” 年齡和心態改變 隨心做自己 回首来时路,周博华30年音乐的路上有喜有悲。但她是幸运的,无论如何,她都一直能坚持走自己想走的路。 年轻时的周博华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然而,如今年龄有了,尤其是经历新冠疫情后,她发现自己更有了“人群恐惧症”,更喜欢宁静的生活。 年龄和心态的改变,再加上家人的支持,如今的周博华,更能随心做自己。 “我如今已是半退休状态,疫情更让我想放下一切,太累了。想退休的念头存在很久,只是学生们又一直不肯让我退,嚷着说等他们毕业才退,只好拖到现在。” 这些年,她更投入于慈善公益方面,写了许多佛曲,她谱曲,法师填词,随慈善团体带着孤儿到处巡回演出,用音乐来关怀社会、回馈社会,这都是她最快乐的事。 以前,她创作比较随性,灵感来时想做才做,然而,这两年却破了她历年来最高纪录,因为希望可以配合师父们做一些歌曲,但过程是很享受的。 “到了这年龄,已经不在意市场要求,也不用再养家糊口,做的都是自己一直想做的事,这是最好的阶段。 “除了音乐,绘画、摄影也是我很喜欢的,未来我还是希望有机会去做我喜欢的事。” 当年那个青涩女生已经走远了,近年她写的一首歌《云淡风清》,唱的正是现今周博华的心境。 父母遺傳音樂細胞 生來愛唱歌 周博华的音乐细胞其实是遗传自父母,她说,父母都很爱唱歌,他们曾经是《学生周报》会员,非常活跃于各种活动。 周家有四千金,而周博华排行老三,两个姐姐从商,而她与小妹博慧则热爱艺术,都很会唱歌。 她父亲是槟城人,婚后去了新山,而周博华是在新山出生,如今定居在雪兰莪。 小学时候的周博华特别爱唱歌,可是当她鼓起勇气想参加歌唱比赛时,老师不选她,选了另一个很会唱歌的同学,所以,她无缘发挥自己的能力。 上了中学,在选课外活动时,因为妈妈不希望她选运动,她唯有选了合唱团和辩论。 辜負啓蒙老師期望 擁抱流行曲 “我生命中有一个特别想感谢的启蒙老师,就是恩师施昭群,在合唱团时,获得老师的关注,她给了我很多的机会,更用心地栽培了我,免费教授我声乐,没有她,没有今天的我。” 那时,周博华学的是古典音乐,老师对她非常严格,不允许她听流行曲,没想到后来,她却让老师失望了。 高二那年,同学借了她一张卡带,她一听就爱上了流行音乐,后来,同学写了一首词,让她谱曲,那时开始,她更强烈爱上了流行音乐和创作。 “我也开始明白,我的心已经不在古典乐上,所以很遗憾,我违背了老师的意愿。” 毕业后,老师希望她去意大利或台湾发展,但她没有能力,最后只好找了一家小型艺术学院继续音乐梦。 后来,因为加入了“激荡工作坊”,更坚定了周博华想投入创作音乐的决心,也因此激怒了老师。 “老师对我很失望,我也对她深感抱歉,因为我辜负了她的期望,然而,我还是想坚持自己的流行音乐路。” 只想當創作歌手 20歲發片出道 1989年,马来西亚歌手王威胜成功进军台湾,是当年第一个去台湾发展的男歌手。也在那时,王威胜找上了周博华。 “其实,我念的是美术,当歌星绝对不是我的梦想,我觉得娱乐圈很复杂,并不适合我。可是王威胜一句话,让我动摇了,他说要我当创作歌手,这可引起了我的兴趣。” 1989年,周博华与唱片公司签约,1990年正式发片出道,那一年,她20岁。 出道后,她出了三张个人专辑:《你只留下寂寞》(1990)、《爱我.给我自由》(1991)、《想你想成习惯》(1993);写过的歌有:《画我的样子在你的胸膛》、《重新来过》、《抓住空旷的感觉》、《写一季秋天放进你的日记里》等等。 也因为这样,创作种子在90年代茁壮成长,本地中文乐坛因而展露了曙光。 “我只能说,一切都是机缘,不跟风,只做回自己,我一直抱着随遇而安的态度。” 未及道歉永留遺憾 悲老師癌逝 但周博华与老师的心结一直无法打开,直到有天,她从报章上得知老师患癌去世的消息,让她悲痛万分。 “我一直没有机会跟老师说一声对不起,我令她失望了,更要谢谢她对我的栽培,可惜,这成了永远的遗憾。” 后来她在朋友婚宴上碰见一个学妹,才从她口中得知,原来老师一直都把自己挂在嘴边,打从心底疼惜着她。 “我真的很难过,但是,我还是没有后悔这个决定,流行音乐创作,是我想走的路,也是一条不退之路。” 本地創作百花齊放 忌隨波逐流 1995年后中文歌潮流变得多元,出现了更多不同优质的声音,本地创作百花齐放,更多大马女歌手也在台湾闯出各自天地,各有各精彩。 如今,更进入了一个没有专辑的年代,更多网络歌手的崛起。 现在的周博华,仍从事词曲创作与声乐指导等工作,一直努力把音乐教育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 作为马来西亚乐坛的第一代音乐创作人,她却说,没有真正的做到将大马乐坛推到蓬勃发展的道路上。 “其实,马来西亚音乐创作这条路真的不好走,需要很大很大的毅力和坚持,才能够走得下去,或者说,应该辟出一条新的音乐路。” 无论什么年代,她还是认为歌手本身要具备被保存的价值,而不是在网络上爆红就行。清楚自己要什么,不随波逐流,这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