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10歲以下 40%無症狀 隱形病人加劇抗疫難度

(香港訊)雖然不是每名隱形病人都會傳播病毒,但香港醫管局傳染病中心醫務總監曾德賢說,個別例外的患者,病毒量可達每毫升樣本1000萬粒,有傳播風險。

Advertisement

中大專家許樹昌指出,無病徵者病毒量可與有病徵者一樣高,病毒傳播力強、無病徵患者多,“(控疫)難度很高”。

去年除夕,中國公佈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爆發27宗不明肺炎,香港專家一度以為SARS重臨。至今年1月9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公佈病原體為新型冠狀病毒,其後病毒基因圖譜亦面世,結果SARS時“摸黑打仗”的日子沒有重來。然而,病毒的傳播特性超乎專家想像,一般冠狀病毒在潛伏期前不具傳染力,惟中國於2月22日稱新冠病毒患者病發前兩天已有傳染性,更要修改“密切接觸者”定義。

ADVERTISEMENT

非全部隱形病人播毒

隨着返港避疫潮及密切接觸者的篩查,香港隱形病人漸浮現。截至昨日,香港有1038宗個案,當中18.7%沒病徵(見表)。港大微生物學系早前有研究顯示,新冠病毒猶如“忍者”般會避開免疫系統,令身體未能產生足夠干擾素攻擊病毒,因此發燒、咳嗽等炎症反應較少。

雖然隱形病人可傳播病毒,但不是個個都是播毒者。曾德賢說,隱形患者體內的病毒數值(CT Value)相當高,超過30,代表病毒量非常低,但香港有病徵輕微患者,病毒量可達每毫升樣本100萬粒;而部分無病徵患者的病毒數值低至22,即每毫升100萬至1000萬粒病毒。

分析亦發現感染者年齡愈小,無病徵的比例愈高。按年齡劃分,香港確診的0至9歲病童無病徵比例最高,15名患者中有6人無病徵,即達40%;其次是139名10至19歲患者中41人無病徵,比例為29.5%。

除了60至69歲的群組外,其餘年齡組別無病徵比例都不超過20%。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解釋,正常情況下,病毒進入身體會引發免疫系統製造干擾素,會出現發燒、肌肉痛等病徵,惟10多歲或以下患者免疫系統發展未成熟,故病徵比成年人輕微,甚至沒病徵。威院接收的10多名未成年患者,部分有微燒、肺花,但全部毋須處方抗病毒藥物。

他說,年輕人免疫系統未必引發“免疫風暴”攻擊其身體,故嚴重程度及後遺症較成年人小。

SARS隱形患者不多

2003年香港SARS爆發,共1755人染疫,299人離世,年輕患者病情亦相對輕微。

他表示,沒有18歲以下SARS患者死亡,12歲以下病情特別輕。威院跟進51名未成年SARS患者半年,34%肺部有小量纖維化,但沒影響肺功能。相比之下,他當年跟進100多名成人患者兩年,他們均曾插喉或吸氧氣,最後兩成人肺功能輕微受損,影響行斜路或競技活動。

許樹昌指出,SARS甚少隱形患者,一半患者病發後第二週出現呼吸衰竭需聞氧。據港大與衛生署於2003年的研究,1068名沒病徵的確診者密切接觸者當中,只有2人(0.19%)的血清測試對SARS病毒抗體呈陽性。

MERS確診數字不高,未有同類大型血清測試,沙特阿拉伯曾有醫院爆發MERS,約10%至20%醫護的鼻咽樣本帶病毒但無病徵,而病毒於3日後會被人體清除。

面對今次疫情,他認為要汲取外國教訓,不能放棄圍堵策略,避免成為另一個醫療系統崩潰的意大利。

保護高危者 圍堵政策要持續

香港新冠患者多數病情輕微,近兩成無病徵。被問到能否放棄圍堵政策,集中資源保護高危者。

許樹昌表示,無病徵患者的病毒量可與有病徵者一樣高,如年輕“隱形患者”潛伏社區,會將病毒傳給家中長者、外傭等,故圍堵政策要持續;即使日後復工復課,可能都會因再現多個源頭不明群組爆發而要再停頓。

預料1年後有疫苗

許樹昌舉例,意大利放棄圍堵政策導致醫院崩潰,死亡率達12%;疫情嚴重的西班牙死亡率亦達9%,遠高於香港1038患者只有4人死亡的比例,故要隔離確診者及追蹤密切接觸者,防止病毒在社區蔓延。

世界各地均有研究稱,新冠病毒出現變異,他說這病毒變異速度不夠流感病毒快,相信疫苗不需像流感般每年換一次。

目前中國、澳洲、美國及歐洲均在研發疫苗,其中內地正做臨床測試,他預料1年至年半後會有疫苗供應;而內地疫苗應主要作內銷,未必會供港。

需防境外輸入個案

香港在過去10日內6度“零確診”,但許樹昌不太樂觀,因病情輕微及無病徵患者眾多,增加控疫難度,難保持連續28天沒有本地個案,“可能一段時間沒有(個案),但未必維持到很久”,即使日後復工復課,如社區出現多個源頭不明群組爆發,或要再次停頓。他提醒大家要繼續戴口罩防疫,政府要嚴防境外輸入個案。

在抗疫路上,仍須靠醫學、科研界逐步揭開病毒特性的迷霧,“新病毒帶來的新挑戰,好高難度”。

患者病情普遍輕微

抗冠病壓力比SARS小

“我們由(SARS)第一天打到最後,都是這班人。”當年任職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副教授的許樹昌在前線衝鋒陷陣,之後曾代表威院在SARS調查委員會供證,交代淘大花園源頭病人住院事宜,他憶述當年議員有挑剔、政治壓力沉重。

17年後,已晉升講座教授的他以專家顧問身分走進政府總部出謀獻策,認為不涉政治壓力。

抗SARS如摸黑打仗

許樹昌對SARS爆發的場面歷歷在目,他當時負責在急症室“O房”(觀察病房)接收首批病發的8A病房醫護,“當時50張肺片,23張顯示有肺炎”。當時面對全新的病毒,他形容神秘感很大,猶如在摸黑打仗,只戴外科口罩及手套就走進病房診治SARS患者。

“SARS患者第二週開始惡化,一半患者需要聞氧,病房隨即變得安靜。”經過醫護細心照料,部分患者至第三週情況好轉;現時新冠患者病情普遍輕微,他巡房時發現不少患者在病房玩手機、做運動,亦能夠輕鬆與醫護對談。他笑言“給2003年嚇大的”,現時壓力比SARS時小。

以後不敢再坐郵輪

當年專注在前線打仗,無暇接受傳媒訪問;如今疫情嚴峻之際,高峰時每日接受逾10個訪問,佔工作時間三分之二。作為衛生防護中心新發現及動物傳染病科學委員會主席,以及港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他認為有責任解答傳媒及市民疑問,要讓公眾對病毒傳播方式有更多認識。

他不希望評論疫情引起公眾恐慌,記者問及是否要避免用字激烈或悲情,他稱沒刻意迴避,“要有臨床、數據支持才會講”,例如有研究以機器模擬人體咳嗽,噴出的飛沫可飄至8米遠,但他強調研究結果不代表帶有病毒的飛沫都能飄到8米,否則確診個案會更多。

許樹昌以往“一年飛10次”,疫情下已取消了5個國際學術會議,改為視像形式。若疫情消退,他期望到日本或歐洲旅行,“我很久沒有出去旅行,當然希望去旅行。近年坐了多次郵輪,我媽媽喜歡郵輪,不用和人擠,但原來郵輪是高風險地方,以後都不敢坐了。”

冠病死者 平均折壽逾10年

英國有兩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致死的患者平均最少減了10年壽命。

兩份各自發表的研究分析最受疫情影響國家的死亡率數據,比較新冠病毒死者的年齡和整體預期壽命的數據。

兩項研究採用不同方法,將心臟病、糖尿病和腦退化症等常見病症的預期壽命納入考慮。蘇格蘭學者領導的研究報告指出,健康男女受感染後分別平均失去14年和12年壽命。

顯示社會成本高

研究利用英國及意大利的數據,並已分析罹患常見慢性病和癌症患者的壽命減幅,但仍發現新冠病毒會令他們折壽逾10年;染疫前已病重的人按年齡亦平均減少1至6年壽命。利用美國預期壽命數據作同一分析亦得出類似結果。

領導研究的格拉斯哥大學公共衛生高級臨床講師麥卡利斯特(David McAllister)指因新冠病毒病損失的壽命,與心臟病或嚴重呼吸道疾病等嚴重疾病相似。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健康經濟學教授布里格斯(Andrew Briggs)帶領的另一項研究,指美國病人平均損失近14年壽命,英國病人則是近11年,差異源於美國患者較年輕。

學者指兩項研究都對“新冠病毒病主要殺死很快會死亡的長者”,或“此病的社會成本跟季節性流感相似”的看法提出挑戰。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