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高尿酸引發痛風 頻密發作影響關節

(香港訊)痛風是由於體內尿酸水平過高,導致尿酸在關節和軟組織內形成針狀結晶(尿酸鹽),刺激免疫系統而引發的關節炎。

是最常見的炎症之一,患者大多是40歲以上,當中以男性居多。

Advertisement

體內的尿酸約8成來自新陳代謝,其餘2成由食物內的嘌呤轉化而成,大部分尿酸會經腎臟由尿液排出,但當腎臟因為某些原因,例如肥胖、遺傳、腎功能衰退、受藥物影響等未能有效排走尿酸,就會令血液內的尿酸濃度增加,誘發痛風(Gout)。

“針對急性痛風,目的是控制炎症,減輕關節紅腫痛;治療慢性痛風,則要控制尿酸水平,減低痛風發作風險。”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張錚醫生表示,痛風主要分為3個階段:急性痛風、中間緩解期及慢性痛風,如果在病發初期未能妥善控制血尿酸濃度,痛風復發會愈趨頻密和嚴重,受影響的關節亦會愈多。

ADVERTISEMENT

尿酸破壞跟腱韌帶結構

“除了關節以外,尿酸亦會在跟腱和韌帶內積聚誘發炎症。足部的跟腱(例如阿基里斯韌帶)最常受到影響。由於發炎的程度較低,所以常被忽略或誤以為是勞損或運動創傷所致,但是尿酸可逐漸破壞跟腱和韌帶的結構,使其變得脆弱,即使輕微創傷亦需要較長時間復原,甚至會增加跟腱或韌帶撕裂的風險。”

他說,一般典型的痛風可透過臨床檢查、檢驗血尿酸濃度及抽取關節液等方法診斷,但遇到出現非典型徵狀或無法抽取關節液的病人,我們可以利用超聲波或雙能量電腦掃描偵測發炎關節內是否含有尿酸結晶。

超聲波可以顯示沉積在軟骨表面上的尿酸結晶,而雙能量電腦掃描更可偵測到在其他軟組織內的尿酸結晶, 並準確量度其體積,有助評估患者對藥物治療的效果。

及早用藥物易控制炎症

“治療急性痛風主要透過藥物消炎止痛,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秋水仙鹼、類固醇等。愈早使用藥物,炎症愈易於受控,更有助縮短治療的時間。若以上藥物無法控制病情或復發頻密,患者則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白介素1抑制劑),更有效紓緩徵狀。”

根據2016年歐洲抗風濕聯盟指引,如患者每年痛風發作超過一次、形成尿酸石、曾患腎結石、早於40歲前出現急性痛風或血尿酸濃度高於每分升8毫克,就應考慮服用降尿酸藥。

然而只有少數痛風患者正長期服用降尿酸藥,原因是很多患者誤以為透過飲食戒口可有效控制尿酸水平。

他解釋,體內尿酸只有兩成透過食物中的嘌呤轉化而成,加上嘌呤是製造核糖核酸的主要元素,所以存在於所有動植物細胞,因此即使完全避免高嘌呤食物,也難以有效降低血尿酸濃度。

專用藥物療效高價昂貴

他說,現時降尿酸藥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抑制尿酸製造(例如別嘌醇、非布司他)和促進尿酸經腎臟排出(例如丙磺舒)。

“別嘌醇和非布司他是治療痛風的首選藥物,因為丙磺舒對腎功能不全的患者療效較低,並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服用別嘌醇需要注意嚴重藥物敏感的風險,雖然罕見,但可導致患者的角膜受損、皮膚潰爛及影響肝臟功能。”

他表示,非布司他的療效比別嘌醇高,藥物敏感的風險亦較低,但相對昂貴,所以在醫院管理局藥物名冊中只屬專用藥物。

控制目標在6毫克以下

“患者服用降尿酸藥後,目標是控制血尿酸濃度在每分升6毫克以下,讓沉澱在關節和軟組織內的尿酸逐漸溶解,不但有助減少急性痛風發作,更可有效預防關節因發炎所導致的破壞。可惜現時治療痛風的成效仍未如理想。”

張錚指出,只有3成服用降尿酸藥的患者,血尿酸濃度可控制在每分升6毫克以下。

預防急性須注意3件事

“高尿酸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及腎衰竭的風險。”

他指出,如果控制血尿酸濃度在每公升6毫克以下,可減低心肌梗塞風險,改善心衰竭的病情和死亡率,以及減緩腎功能衰退的速度,因此患者必須明白長期服用降尿酸藥對痛風具多方面的療效。

他提醒,雖然避免高嘌呤食物不能有效降低血尿酸濃度,但仍有助減少痛風發作。除了高血尿酸水平,研究證實脂肪酸、酒精亦可誘發痛風,因此要預防急性痛風,必須注意以下3件事:

◆避免喝酒(特別是烈酒或啤酒)。

◆避免進食高果糖飲品、動物的肝臟、大量海鮮等。

◆多做運動,避免因肥胖而導致腎臟減少排出尿酸。

痛風是因為血液中含過多尿酸引致。普遍認為男性尿酸水平應在0.5mmol以下,而女士正常尿酸水平則比男士較低,正常尿酸水平在不同種族、地方會有一點差異。

重男輕女與慢性病有關

他表示,痛風會“重男輕女”,在男士身上較為常見,原因是女性荷爾蒙有助排走尿酸,故女士血液內的尿酸濃度會較低。研究顯示,40歲以下人士中,每1000人中只有5人患痛風症,男女比例為8:1。

“可是,隨年紀增長、踏入更年期,女性收經後尿酸值會明顯升高,患痛風風險增加,80歲或以上人士中,每10人中有1人患痛風症,男女比例為2:1。”

他提醒,年紀大的長者,多因腎功能差而有尿酸高。控制尿酸水平除了減低痛風症發作,亦有助減低患上多種疾病的風險。

痛風與多種疾病有關聯,如血壓高、糖尿病、腎病,甚至有較新數據顯示,痛風患者患上腦退化症的風險較高。

他指出,哺乳類動物具備一種酵素,可將尿酸轉換成水溶性較高的尿囊素(allantoin),經小便排走。“可是人類缺乏這種酵素,故可能出現尿酸過高。研發中的新一類生物製劑,生產這種酵素注入病人體內,可在短期內將尿酸降低,清除尿酸結石。”

先天遺傳基因體質 破解5迷思

迷思1

不吃高普林食物,就不會痛風?

痛風常與海鮮、內臟等高普林食物畫上等號,坊間更有不少標榜“痛風鍋”的豪華海鮮鍋物。但事實上,痛風發作的主因並非飲食,先天遺傳基因體質,才是關鍵。

2018年,一篇刊登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的研究,分析逾1.6萬人的飲食與基因數據,發現遺傳因素對參與者的尿酸值影響達23.9%,反觀各項食物對尿酸值的影響,包含啤酒、肉類、飲料等,都不到1%。

遺傳體質是近年研究痛風的熱門議題,目前已知有數十個基因位點,可能與尿酸異常相關,如SLC22A12、SLC2A9、ABCG2基因等。

若有痛風體質,即便沒大魚大肉,仍可能中鏢。而另外半數因食物誘發痛風的患者,以啤酒佔60%為最大宗,其次為海鮮18%,內臟類14%。

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沈佑銓醫生強調,飲食是輔助因素,是痛風發作前的最後一根稻草。

迷思2

保健食品能降尿酸?

不少人習慣吞維他命B群補充體力,其中的B3菸鹼酸雖有抗發炎、穩定神經、降血脂等功效,但卻會抑制尿酸排出,造成尿酸濃度飆升,堪稱痛風患者的地雷。

而經常用於預防感冒、養顏美容的維他命C錠,過去也被認為可降低尿酸、預防痛風。

但去年公佈新版的美國痛風照護指引,卻不建議痛風患者額外補充維他命C,認為維他命C降尿酸、預防痛風的證據力並不充足。

維他命C是水溶性,不少人認為多吃無害,會隨尿液排出,但有研究顯示,高劑量維他命C可能威脅健康。

迷思3

豆腐、菇類能不能吃?

痛風禁忌首推高普林食物,過去認為豆製品與菇類屬高普林食物,尿酸偏高或痛風者得忌口,但近年醫學研究早已推翻傳統飲食觀念。

哈佛大學歷時12年、追蹤4.7萬名40至75歲男性,發現豆類、菇類、燕麥等植物類高普林食物,不會增加痛風發作風險,但攝取較多肉類與海鮮確實風險較高。

香港、北愛爾蘭、上海、英國都曾做出類似的研究結果:素食者常食用的豆製品,不會升高尿酸濃度。

2015年,新加坡追蹤研究6.3萬多名成年華人,發現攝取大豆、豌豆、綠豆等豆類,不但不會升高尿酸濃度,還與較低的痛風風險相關。

迷思4

尿酸愈低愈好嗎?

一般認為尿酸偏高不利健康,是否代表尿酸愈低愈好?其實不盡然。

在人體代謝過程中,尿酸可將過度氧化的自由基帶出人體。 2015年美國與加拿大學者合作研究,運用英國健康促進網絡(The Health Improvement Network, THIN)資料庫,分析370萬名40歲以上民眾,將年齡、性別、體重、生活型態和健康狀況納入考量,結果發現有痛風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降低24%。

對此研究人員推論,可能是因為引發痛風的尿酸及抗氧化效果,對大腦有保護作用。

尿酸量過與不及都不好,對於痛風病人而言,雖然降尿酸是治療目標,但若降尿酸藥物的種類與用量不夠精準,可能造成尿酸濃度起伏太大,反而造成尿酸結晶遊動,導致再度發作劇痛。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