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漢順:統一地標食物名稱 華文規範理會勞苦功高

(吉隆坡24日訊)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主席兼教育部副部長拿督馬漢順坦承,他在剛上任教育部副部長時,尚未察覺到大馬華語規範理事會的重要性,後來隨著官方舉辦不少大型慶典活動,在尋求一些統一的翻譯名稱時,才知道原來“語範”過去作出的工作和努力很重要,在規範我國的地標和食物名稱上,扮演重要角色。
馬漢順今日為新書《華文譯名手冊3》的線上推介儀式致詞時表示,對比上一本《華文譯名手冊2》在2010年出版,這次過了11年後出版《華文譯名手冊3》,不僅內容豐富且資料非常齊全,語範全體編委成員的努力功不可抹。
“不但如此,我相信出版社和媒體界朋友也認同,有了這本華文譯名手冊,肯定大大減低大家在翻譯工作上需要花的時間。”
他指出,這是一本內容極為豐富的資料,從吉隆坡公共建築物到中央政府機構、著名旅遊景點的華文統一譯名,各州地方、山嶺河流和湖泊、首府之道路統一譯名,在手冊里一目了然。
“如果你們想知道本地水果、乾果、食用魚、蔬菜、非華裔食品的華文譯名,也可翻查此手冊。還有華裔食品馬來文的譯名是什麼,例如“肉骨茶”、“炒麵線”、“曼煎糕”等都有一定的譯名。世界各國和首都譯名,我國的和中港台有些並不一致。這本書也有這方面的資料。”
“這本書對媒體、教學、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參與編輯者都是我國的學者專家、教育界、媒體、出版界精英。他們都花了不少世界和精力,全心投入編輯工作,這點我代表語範向他們致以萬分感激。”
馬漢順也說,至於藝青出版社願意協助出版,為華教盡力,他也必須向藝青出社社長蔡永謙致謝。
“對於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的所有理事們,凡事都一起討論,一起工作,使得語範會務進行順利,我也借此機會感激他們的共同努力。”
華文譯名手冊3出版意義重大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委員長拿督吳恆燦指出,今天的《華文譯名手冊3》新書推介禮,象徵我國的華文教育體系的語文應用規範發展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高點。
他表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它代表一種精神,是我國華文語文工作者的集體合作結晶品,向世界中華文化圈,展示我國華文教育系統最重要的語文規範的統一,意義重大。
“語範的地位,是華社四大支柱所肯定。從2004年成立至今,除了第一屆由時任新聞部副部長拿督林祥才擔任以外,其他五屆主席都由擔任教育部華裔副部長所領導。這是語範最重要的第一支柱。”
“第二支柱是華社,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代表自動成為理事會副主席。第三支柱是華文媒體,語範在決定規範名稱的過程中,緊密與各中文平面與電子媒體配合與商酌,以求最精準及符合國情的規範詞語。第四個支柱是華校,語範所決定的規範用詞,將為教育部課程發展司、課本司及考試司為採用,所有中小學、大專院校統一應用。”
吳恆燦今日在《華文譯名手冊3》的線上推介儀式上致詞說,語範的社會地位是為華社服務、為華社所用、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做好做實的十年如一日之堅持工作。
他說,語範作為整個華文體系結構的領引機構,是非常重要的一支生力軍。
他披露,《譯名手冊3》收集的譯名非常全面,包括政府部門、公共建築物、旅游景點、州名、首府道路、山嶺、河流、湖泊、水果、幹果、蔬菜、食用魚、華裔與非華裔食品、世界各國與首都等統一規範的譯名,讓華語使用者參考採用,堪稱為最權威的我國華語譯名指南。
吳恆燦表示,語範在馬漢順的率領下,其官方地位再次提高,國家語文局已經批準語範的要求,正式成立“華馬譯名專家諮詢委員會”,語範成為專家諮詢單位,以避免粿條(kuetiau)譯名引起與華社普遍應用譯名詞語不符的情況再次發生。
“如肉骨茶的馬來譯名已經過民意調查及雙方語文專家審定為‘bakuteh’,將提呈於此委員會接納,就是一個官方與華社溝通合作的好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語範首任創會會長拿督林祥才也出席今早的線上推介禮。
手冊4預定2024年出版
另一方面,《華文譯名手冊3》主編楊欣儒也致詞說,《華文譯名手冊4》之籌備工作已經啟動,預定在2024年出版。
他說,從今年1月到6月間,編委會為了充實《華文譯名手冊3》的內容,以《手冊2》為基礎參考,增加和修訂了很多資料。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