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香港海洋專家崔佩怡 重建深藍底下瑚光珊色

Advertisement

助養珊瑚寶寶,是怎樣一回事?大海茫茫,珊瑚寶寶是否長大了,怎麼能知道?香港珊瑚專家崔佩怡說,他們舉辦的助養珊瑚寶寶計劃,待珊瑚長到2歲即放回海底,每個都有號碼。現時香港湧現這麼多潛水員,能為大家拍攝寶寶快高長大的照片,將來有更多資源,或能做出類似google map的珊瑚寶寶地圖!

80後崔佩怡是香港一所珊瑚學院的創辦人,珊瑚寶寶是香港珊瑚修復計劃的一部分。她自小對海底著迷,大學時第一次目睹珊瑚生蛋,淚水在潛水鏡內湧出,珊瑚和她的生命深深聯繫,她也希望更多的人與珊瑚的生命聯繫,因為這些的珊瑚群得來不易。

ADVERTISEMENT

珊瑚寶寶可以助養,太有趣了!不過,這個助養計劃不是出錢就可以,而是要學生和參與者親自體驗珊瑚寶寶成長過程,他們先用特別的膠水將珊瑚寶寶黏到一塊磚上,每個底座有標記號碼,每周監察水質及量度珊瑚的成長等。“珊瑚寶寶天生會黏在地上生長,養到珊瑚寶寶黏落底座,我們通常養2年,再放回海底,這是我們的珊瑚修復計劃之一,我們會儘量上載寶寶的相片到網上,助養者可以看到自已的珊瑚寶寶成長的情況,讓大家和珊瑚有一份聯繫。”崔佩怡說。

珊瑚產卵太奇妙

珊瑚學院是身為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師的崔佩怡,於2018年創辦的外展計劃,外展活動包括“養育珊瑚校園計劃”和“東平洲珊瑚生態探索之旅”。說實話,海不同於山,澳洲森林大火和巴西山火,全球有目共睹,但海底發生什麼事,我們未必知道,知道也未必看得到,感受上差一大截。為了令人和海洋聯繫,崔佩怡的團隊設計了不同的外展活動,她說:“助養珊瑚寶寶計劃,可以讓大眾參與海底珊瑚的修復過程,寶寶落了水後,你會記掛著它今年身處的水質怎樣了,你會記掛著海,會心疼它們。”助養珊瑚其實是個溫情滿溢的“育兒”計劃。

崔佩怡的開朗可能是來自海洋吧!“我真的太愛潛水了,也愛水底攝影。我愛上研究珊瑚這條路很平坦,自小爸媽就帶我去釣魚浮潛,哥哥也影響了我,他的興趣是海洋生態,我就一直跟著他走這條路!我們一起看了很多海洋紀錄片,尤其是看到珊瑚產卵,我說太奇妙了,將來一定要親眼看珊瑚是怎麼繁殖的!所以讀碩士時我就義無反顧選擇研究培育珊瑚產卵。”她走上海洋生態研究這條路,笑說是因為有哥哥讀IT撐家,父母鼓勵她愛唸什麼就唸什麼。

珊瑚產卵是如何奇妙,能吸引小小崔佩怡一見傾情?“珊瑚繁殖是自然界的大事件,珊瑚一年只有一次時間產卵,不如我給你看影片……”

水質污染 黑珊瑚大量死去

過去十多年,崔佩怡都很迷戀潛水,拍下很多照片,但她批評自己有一個缺點,就是太迷海洋,放假也是在看學術書本,潛水總是不離研究。“我很幸運,我的老師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李福善海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副教授),也是我的啟蒙老師,他做事務實,一定要出海看看發生什麼事,你雖然可以請人去海底取一個DNA回來,坐在實驗室研究一年,但你就和海洋生態脫離了關係。”有次,她在水底見到黑珊瑚大量死去,死去時骨是黑色的,一根一根黑骨在水中飄,她在想,這環境是否有毒。後來經過量度和研究,發現5米水深以下的黑珊瑚都是因水質污染而死去。

崔佩怡真是天生的珊瑚迷,看她滿臉笑容解釋珊瑚產卵的影片,原來她第一次看到珊瑚產卵時,就感動得流淚,淚水在潛水鏡後湧出。“你看,這是否很奇妙!”我看到珊瑚蟲(一般珊瑚是由許多珊瑚蟲組成的群體,每個珊瑚蟲具有杯形骨胳)釋出很多卵子(配子束,egg-sperm bundle),真像去了太空看漫天星斗,所以每次當崔佩怡去珊瑚繁殖講座或教學,大家看到配子束都很興奮,但她說,亦有同學覺得好難看,說好像在擠暗瘡。

海洋很大 珊瑚繁殖不容易

崔佩怡說:“珊瑚繁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有性繁殖,第二部分是無性繁殖(成熟的珊瑚能釋放配子束作有性繁殖,發育成為珊瑚蟲後能以出芽方式無性繁殖)。配子束裏裝好了卵和精子,同一個珊瑚是不可以交配,海洋很大,配子束要去找另一塊珊瑚,那是百萬中無一,茫茫大海,時間也很重要,若同一個品種,只有你產卵就沒有機會繁殖了。”還有,蝴蝶魚、蟹等都很喜歡吃珊瑚卵:“我們看著牠們大口大口吃,只能說,這就是大自然!”

珊瑚卵和精子在水中相遇後,會發育為胚胎,受精幾天後就會變成小小粒的珊瑚幼蟲。崔佩怡說,這就來到珊瑚的第二部分;無性繁殖,落地生根。“珊瑚幼蟲不會游水,黏在地上是幼蟲一世最大的決定,黏了後,就會轉變身體形態,有觸手,身體組織內亦有蟲黃藻。”蟲黃藻為珊瑚提供食物和能量,並賦予珊瑚特有的顏色,和珊瑚是一種共生關係,然後珊瑚蟲經過無性繁殖,由一個變兩個,出芽生殖,用這方法讓自己長大。

天敵吞噬 修復計劃救珊瑚

大部分的人知道澳洲大堡礁的珊瑚近年有近半死亡,但大家可能不知道香港的珊瑚情況如何?大堡礁珊瑚主要是被棘冠海星“吃”掉了 ,香港的海底也有很多珊瑚死掉,而人們完全看不見。香港也有長刺海膽“吃”珊瑚,也有許多其他環境的問題,這是為什麼崔佩怡和伍教授的團隊,推行“珊瑚修復”計劃的原因。

崔佩怡小時候就領教過被長刺海膽刺股的滋味:“那次我和家人去浮潛,見到一條小魚游入石隙,我就浮去石隙坐在石上拍攝那小魚,一坐下去,屁股好痛、麻痹,阿哥拖我回岸邊,發現泳褲和屁股上都是長刺海膽的刺。”她說,造成長刺海膽愈來愈多的問題,可能是現在牠們的天敵少了,也可能環境偏向更適合牠們生長。果核螺會吃珊瑚表面的珊瑚蟲,讓珊瑚露出骨骼,長出海藻,那便會引來長刺海膽把珊瑚吃掉,在2007年這兩種生物便為香港海下灣的珊瑚群落帶來大災難。

說完了那麼多珊瑚的故事,但讀者搞清珊瑚是什麼生物了嗎?是植物還是動物?原來珊瑚是具有碳酸鈣或骨針的刺細胞動物(刺胞動物門,Cnidaria),是水母和海葵等動物的近親!

排污嚴重 珊瑚一去不復返

崔佩怡這天帶我到中大李福善海洋研究中心。這裏的海水系統養育著珊瑚寶寶,情況猶如婦產科醫院的育嬰箱,一個個小玻璃缸,育養著珊瑚幼蟲,大概養到2歲,就會放回吐露港海裏。崔佩怡從事研究也有10年,曾拿過教學獎和漁護署舉辦的水底攝影獎,她在解釋育養珊瑚寶寶和珊瑚修復的關係時,見她站在小缸前,叫珊瑚做阿B,跟牠們說“對不起,會儘快拍完照片”,十分有趣,而事實上,她也快當媽媽了。

她說,根據研究,在香港吐露港和赤門海峽其中兩個島以下的海底,在1980年代以前,海底是被70%至80%珊瑚覆蓋著的,珊瑚為不同海洋生物提供繁衍及覓食場所。但到了1998年,這片珊瑚全部死掉,覆蓋率近乎零,是香港海洋生態大災難!

那時的新市鎮排污令水質污染,還有養豬業的廢料也排放在內灣。雖然現在水質已改善,污水不在吐露港排放,但珊瑚也沒有再回來,因為系統破壞太嚴重。崔佩怡的團隊(中大修復珊瑚技術研究,由教授帶領)在近年開始將長滿2歲的珊瑚寶寶,移回吐露港,希望重建海底珊瑚。“成績很鼓舞!有些已放了大半年,很明顯有生長!”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