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綠葉

馬來西亞人的餐桌上,總不缺香蕉葉。

蕉葉不能吃,但它是食物周邊少不了的綠。

Advertisement

碗碟上綠的點綴,肉香菜香飯香中綠的包裹,糕粿裡綠的蕉香……

人們漸漸忘記,香蕉葉在那個保麗龍、塑料袋、油紙和報紙還沒在食物包裝上大行其道的日子,它可是許多食品物品的包裝品,那是古早人最自然的環保智慧。

霹靂太平小販包裹粉麵的“大葉婆"圓葉,是香蕉葉之外,仍在大馬使用的綠葉包裝。

這薄薄一片綠,盛著米飯,裝著糕粿,點綴著盤碗,握在手裡,看在眼裡,胃口就好起來了。

ADVERTISEMENT

追蹤大葉婆

太平街坊叫這片大葉“大葉婆",正式名稱是星果木(拉丁學名Dillenia Suffruticosa)第倫桃科,南洋一帶常見的樹木。環視整個大馬,似乎只有太平販商懂得利用這個比一個人臉還要大的葉子,把本來已經香噴噴的粉麵包起來,紮緊了味道,包出了太平人的個性。

以前用來包豬肉

所以也稱為肉葉

太平湖足以讓太平人自豪,大葉婆也一樣讓太平人覺得他們很“前衛"。在太平人的記憶中,40年代開始,當地小販將它包裹豆干、豆腐、豬肉、粉麵、炒粿角及豬腸粉等,是輕易簡便,常見的包裝葉子。

過去,大葉婆樹木唾手可得,野林和沼澤地遍佈著茂密的大葉婆。巴剎商販廣泛使用它包裹食物、干貨和肉類,這傳統自40年代開始,一直延伸到現在。

太平拉律峇登綜合公市飲食中心販商涂澄福清楚記得,在塑料袋未大行其道前,當地巴剎販商都以大葉婆為顧客盛裝商品。由於大葉婆過去主要用來包豬肉,所以當地人稱它為肉葉,廣東人叫它山竹葉或大葉婆。

“那時候,巴剎小販都用這葉子包裹食品,然後再以鹹水繩綁緊,讓顧客提著回家,它比塑料袋子還方便呢。現在的小販,誰不是用保麗龍、油紙、報紙或塑料袋為顧客打包食物的?但我們太平的小販,一些還是堅持用大葉婆。"

成太平小販特色

遊客聞香慕名來

使用大葉婆包裹粉麵的小販主要是炒粿條小販。他們的堅持,形成了太平小販的特色,引起國內內外提倡環保人士的讚揚,還把小販們使用大葉婆的詳情上載網上呢。

“遊子回鄉,離開家鄉返回居住城市時,一定要買數十包用大葉婆包裹的炒粿條,熱騰騰帶回去,才算圓滿。他發現,不少遊客因大葉婆炒粿條獨特的美味慕名而來。"涂澄福驕傲地解說。

就因為大葉婆包粿條近年已形成了太平飲食中心的特色,炒粿條小販們即使需要自己出門摘葉也不嫌煩。

大葉婆的年代

漸行漸遠

城市發展迅速,許多長著大葉婆樹木的野林沼澤曠地,已建滿樓房。大葉婆不容易找,那些過去使用它包裝食物的小販,只好改用油紙取代。不過,太平拉律峇登綜合公市飲食中心的小販,卻堅持使用大葉婆,長年冒險到山林摘葉。

太平飲食中心炒粿條小販何瓊美從家翁手中接手粿條檔以來,一直使用大葉婆給顧客包裹炒粿條。她記得,過去有市民專門採摘大葉婆,把葉子賣給小販。

現在,大葉婆買少見少,這樹只長在偏遠郊外,也不再有人費勁的採摘葉子供應小販了。

“家翁賣炒粿條的年代,大葉婆是太平的媽姐採摘的,一百片葉子賣約兩塊錢。現在,哪有人還要幹這種活?我們現在用的大葉婆,是丈夫工餘時與朋友結伴到野林裡採的。"

何美瓊說,長著大葉婆的野林蛇獸埋伏,一點都不安全。丈夫每次去都打醒十二分精神。他通常一星期去一兩趟,一去就花幾個小時,每次都要求朋友同行。

“我也曾經跟丈夫到山中採大葉婆,那次差一點被蛇咬,從此之後不敢再去。採葉前需預防打草驚蛇,看清楚環境,才下手採葉。"

大葉婆生長於荒原、森林邊緣和沼澤,有很大的葉子和黃色大花朵。花通常只開一天,它包圍在種子周圍、薄薄一層紅色的果肉,是鳥兒喜愛的食物。

迫出香氣

大葉婆在包裹粿條前,需撕下葉梗,再以濕布抹凈。

小販一般使用報紙,再墊上一張葉子,裝入粉麵,包成錐形,再以樹膠圈綑綁底部,粉麵就能牢綑。

如果是遇到体積小的葉子,販商就得使用兩張葉子,二合為一的夾在報紙內使用。

用大葉婆包裹粉麵,熱烘烘的粉麵香味鎖在葉裡。

打開葉子時,淡淡的葉香滲透了粉麵,撲鼻的香味令人胃口大開。

相比之下,以油紙或塑料袋包裝粉麵,粉麵的熱氣將鎖在包裝裡頭,無法散透。

打開包裝時,食物水份的蒸氣滲透食物,沾滿包裝,這讓食物快速變酸快壞,也大大破壞了粉麵的好味。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