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飲食鍛煉遠離肌少症 做好準備老又何懼

(香港訊)年老悄然來,肌肉漸流失,行動感吃力,跌倒復跌倒……百病纏身,是否令你意志消沉,甚至覺得生無可戀?

老,是一個必修科。若沒有做好準備,則易患上“沒有好好準備變老綜合徵”、“照顧者空巢症”、“初老身心危機症狀”;需要自身意志、體會、覺醒、積極,才可以慢慢應付,好好享受餘下的黃金歲月。

Advertisement

神科專科醫生轉介一名病人來說,病人是一名長者,除有失眠及精神緊張之外,或許已患上“肌少症”,希望老人科專科評估跟進。

患肌少症意志消沉

眼前的鄭女士,若以肌少症的徵狀初步審視,不屬於嚴重級別。首先,鄭女士雖是elderly(長者),但她只是66歲(比我還要少1歲),尚算年輕,屬young old(初老)。

ADVERTISEMENT

我相信初老的體魄要應付這個老人病,還有餘力。其次,經初步評估,包括手部握力及走路速度等,均顯示病情屬輕度。

當然,若要確定病況,鄭女士需做電腦斷層檢查、量度骨質等。但我還未向鄭女士確認病情時,她已消極回應:“哎啊,醫生,我想已沒得醫!百病纏身,等死咯!”

為何病人心態如此消沉?我急忙解釋,雖然肌少症目前沒有特效藥根治,但臨床治療例如疾病評估,有效藥物配以物理治療,加上註意均衡飲食,補充營養、鈣質、維他命D,以及攝取足夠日照,維持理想體重,培養運動習慣等,都有效延緩惡化。

雙腳無力停止爬山

我分享了另一位病人五嫂的情況給她。五嫂兩年前發覺雙腳無力,迫於無奈要中止熱愛的爬山活動。醫生診斷她雙腳乏力可能與肌少症有關,為應付這個問題,五嫂開始非常注重飲食與運動。

阻力訓練是養肌關鍵,她每星期上2次健身課,主要做阻力訓練,如拉阻力帶、舉啞鈴等;平常還輔以不少帶氧運動,如踩健身單車、健走、深蹲式伸展等。至於飲食,五嫂更注意飲食均衡,尤其補充蛋白質,因為蛋白質是肌肉合成原料。

不消1年工夫,五嫂高興宣布:“雙腳力量已完全恢復了!”所以,肌少症不是想像中可怕。

提早退休照顧母親

“醫生,你有所不知,我情況不同,應付不了!”鄭女士說,她的問題不在於經濟。

她雖獨身,但由於是退休公務員,每月享有長俸,而居所是自置,所以生活開支不是問題。她退休超過10年,因為當時患有嚴重眼疾,做手術也未能糾正,感到再難應付工作,便毅然提早退休。

她不諱言退休前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但當時母親有認知障礙症,便想着正好一心一意照顧她,才發現照顧者之職原來是這麼磨人。

她說,一當起照顧者,便六親不認、全年無休,全天候照顧母親,但是母親病情絲毫未見好轉,更是每況越下。母親性情大變,常責難和懷疑她,向她吐口水,甚至嘗試攻擊她。

不過,最難受是兩個妹妹的反應,不但沒有體諒獨力照顧母親的難處,還出言頂撞,竟然說“一切所謂犧牲,都是你咎由自取!”

媽媽離世不懂得哭

鄭女士獨力照顧母親7年後,終於同意將她送到安老院。不過,這不代表照顧者之責可以甩掉,她仍風雨不改,每天到安老院探望母親,每日兩餐飯菜都由她親自餵食,精神寄託仍然在照顧母親上。

但一個世紀疫症改變了一切,院捨不容家屬探視,隔着玻璃也看不見母親。

“我當時真不知怎樣辦?”鄭女士說,“我咬緊牙關每日留意疫情,當知道院舍爆發疫情,就知道‘死梗(死定)’”!

鄭女士母親結果成為香港第五波疫情的離世者。 “我真的不懂反應。一切來得很快。由院舍告知:你媽媽‘中了(冠病)’、已經送入北大嶼山醫院、你媽媽已離世,我都好像在看電視新聞般,不覺得與我有關。”

“所以,媽媽離世,我沒有哭。我不懂得哭啊!”這刻的鄭女士,臉上卻有兩行淚水。

覺醒享受餘生歲月

她說,這1年多,感覺身體急速變壞,對什麼事也提不起勁,晚間睡不着,日間沒精打采、胃口欠奉,說自己“了無生趣”。

“單是失眠已經令我死了一大半,現在你又說我有肌少症,不如讓我早死!”鄭女士這樣要求。

鄭女士現下問題並不在於肌少症。她要面對的其實是“沒有好好準備變老綜合徵”、“burnt out照顧者空巢症”、“初老身心危機症狀”、“冠病防疫隔離後遺症”;不過,無論以上任何一項,相信藥物都不能簡單地應付,而是需要患者自身意志、體會、捨棄、覺醒、改觀、積極、投入,才可以慢慢應付過來,甚至是好好享受餘下的黃金歲月。

“變老”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卻是一個必修科,因此越早修煉越好。不過,即使遲了也無妨,因為只要立定心意好好準備,變老是平常、是喜樂、是感恩。

願祝大家:癸卯年身心愉快、平安喜樂!

                                                                                    老人科專科 梁萬福醫生

40歲後每10年減肌8% 70歲後少15%

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因身體老化,肌肉量逐漸流失而引發的徵狀;驟耳聽來,好像是新興病症,因為這個醫學名詞10多年前才開始用。

但如果細看肌少症徵狀,其實一點也不新鮮:動作緩慢、走路遲緩、重物難提、毛巾扭不乾、爬10級樓梯都要停、從椅子起來要藉力、跌完一次又一次……這不正正是“年老衰退”的徵狀嗎?肌少症只是一個較“in”的叫法。

患者預期壽命較短

肌肉流失,一直是生物學持續探討的課題。早於20多年前,醫學研究已給肌肉流失得出一個定義。人到了40歲,肌肉量便會減少,每10年減少8%。到了70歲,流失速度就更快,每10年減少15%。

更重要的是,肌肉細胞一經流失,便不會重新增長。換句話說,隨年齡遞增,肌肉細胞只會減少,沒能補充。老化之後,肌肉陸續萎縮,買少見少。君不見踏入下半場後,我們紮實肌肉已不復見!

對很多人來說,肌少症好像是驟然而至。因為肌肉流失初期,身體機能還未出現顯着變化,大部分患者因此未為察覺;不過,潛藏事實卻是,健康已受威脅。

因為當骨骼肌變少,基礎代謝率同時變慢;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便容易積聚,患上心血管疾病風險自然提高。同時,新陳代謝率影響蛋白質儲存及血糖代謝。

因此,肌少症會更易引發糖尿病、代謝綜合徵、身體失能,甚至死亡。不少科學研究顯示,肌少症患者預期壽命往往較短。

分生理病理2因素

因此,肌肉流失的影響絕對不容忽視。肌少症究其原因,可分為生理或病理兩因素。要說到生理,多多少少可以算到老化的頭上。

老化造成神經系統變化、荷爾蒙減弱、雌激素變少、胰島素阻抗等,再加上衰老後活動量減少,久坐不活動,臥床不起,更是肌肉持續流失的主因。結果變得腳步浮浮、無故跌倒、肌肉無力、痠痛不止、萎縮變矮、舉步維艱……。

所以,一提到肌少症,大家便立即想起“老人”。

至於病理性因素,大多因為身體變化所引致;包括營養不良、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及各種癌症等。如果發現體重在短短數月之內驟然下降,肌肉嚴重流失,便必須做一次詳細檢查,務必找出病因,及早對症下藥。

文 \ 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

缺乏運動食慾不振 染疫加劇肌肉流失

多數研究均指出,感染冠病後容易出現或加劇肌肉流失。

特別是年長一族在疫情下缺乏運動,染病時食慾不振,以及因病導致超量發炎,均會加速肌肉流失。

有長者經常說,“坐下起身無力、走路腳軟”,可能是缺乏肌肉及肌力的徵兆。

增加跌倒骨折風險

許多研究指出,缺乏肌肉或與慢性痛症、癡肥、二型糖尿病、機能下降等問題息息相關。一些長者的腰背痛或膝頭痛,可能是因為臀部肌群乏力,步行時身體姿勢不穩及傾側。

而長期姿勢不良會使骨骼處於非理想位置,加速骨骼磨蝕並可引致退化及疼痛。肌肉量下降不但影響日常生活,更會增加跌倒以至骨折風險,對長者及照顧者而言均是一大問題。

家居簡易3式操肌

做運動要做得正確,不單是隨便走走、隨便動動。因為肌肉必須受到足夠刺激,讓其產生微量損傷後自我修復,才能使肌肉變大。

長者練肌肉必須做阻力運動,通過肌肉對抗外在阻力的方式,達到鍛煉效果。做的時候須重視離心收縮,即用力後須回到原來姿勢,以及盡量延長肌肉收縮時間以刺激肌肉。

以下3個家居簡單肌力訓練,建議1星期最少做2次(非連續2天),每個動作10次為1組,做3組。

下肢訓練

旨在增加坐下至站立時使用的臀部及大腿肌力,並減少因肌肉乏力導致腰背痛、膝痛或跌倒風險

動作:

1/坐在穩固椅子上,雙手交叉放胸前。身體微微前傾,雙膝保持輕微外八(圖A)

2/利用臀部及下肢用力站直(圖B)

3/邊數3秒邊坐回椅子,動作要慢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雙手可拿水樽或裝有物件的袋子以增加負重,刺激肌肉增生。相反,若動作太難,可以扶着穩固物品站起

背肌訓練

旨在強化中及下背部之背肌,減少因肌肉乏力導致圓肩(即寒背),以及因肩胛骨不穩而可能導致肩周炎

動作:

1/坐在穩固椅子上,身體前傾。雙手舉高成Y字(圖C),肩膊放鬆避免聳肩,雙臂向後用力,夾緊背部及定着3秒,回到原位

2/Y字手向下至手肘與肩膊平排(圖D),肩膊放鬆避免聳肩。雙臂向後用力,夾緊背部及定着3秒,回到原位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雙手可拿水樽增加負重,刺激肌肉增生

臀部外展肌肉訓練

旨在強化臀部外展肌肉,減少此肌肉乏力而導致跌倒風險,以及因姿勢錯誤而導致腰背痛或下肢疼痛

動作:

雙手扶着穩固椅子站立,保持身軀正中及挺直,向側邊提起一邊下肢,定着3秒(圖E),緩慢放回原位,換邊再做

註:若做3組後仍感輕鬆,可延長定着時間到5至10秒,下肢亦可緩慢地凌空畫圈,或在雙腳踝上使用阻力帶,增加肌肉刺激

上述運動絕不能取代經專家評估的治療方案,如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物理治療師。

文、示範 \ 陳嘉顥(物理治療師)

長輩忘記吃藥 怎麼辦?

長輩們補服藥物的原則,取決於是慢性疾病用藥還是症狀治療藥物;慢性疾病用藥是否需補吃,取決於何時想起忘記吃藥。

通常,以兩次服藥時間的中點為依據:若想起忘了吃藥時,是在兩次服藥時間的中點前(例如早晚服用藥物,接近中午時想起來早上的藥忘記吃),就應該立即服用。

 

簡化療程減少吃錯

但如果想起時已過了兩次服藥時間的中點(例如早晚服用藥物,下午才想起來早上的藥忘記吃),就不需要補服,只須在下次服藥時,使用原本的藥量即可(絕對不能因為一次忘了吃,而在下次服藥時使用2倍劑量)。

但建議要額外記錄發生日期與時間,於回診追蹤時提供醫療人員評估目前藥物的療效。

對於有多種疾病、多重用藥的長輩,可透過療程簡化來減少吃錯或忘記吃的發生;但藥物使用不會一成不變,會依照病情需求來加藥、加量或減藥、減量。

因此,當用藥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時,建議可透過各醫療院所的整合照護門診來評估,以減少不必要的用藥、避免重複用藥與交互作用等用藥問題。

除了家人或照護者的協助外,善用小工具例如藥盒或藥品剝半器避免錯誤服藥,確保自己與家人的用藥安全。若有分裝藥品的問題,可至社區藥局和藥劑師諮詢。

文 \ 李季

Tags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