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藥物、運動‧三管齊下控制血糖

(檳城訊)根據大馬國家健康和發病率調查(NHMS)顯示,平均5名30歲以上的大馬人中就有1名患上糖尿病。遺傳性、飲食習慣、缺乏運動等因素,都是造成糖尿病率居高不下的因素。過胖人士或有心臟病、高膽固醇、高血壓病史的患者尤其屬於高危病群,曾患上妊娠糖尿病的婦女往後患上糖尿病的風險也相對的提高。醫生表示,治療糖尿病就像三腳椅概念,除了藥物治療,運動與飲食控制也是控制糖尿病的關鍵,缺一不可。

葡萄糖聚集致血糖上升

Advertisement

內分泌及內科專科生姚道萍醫解釋,糖尿病患者因為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使胰島素分泌不足所致。她解釋,胰島素就像開啟大門的鑰匙,讓葡萄糖可以被人體吸收,當胰島素功能下降,則導致葡萄糖聚集,血糖也相對的提高。

當人體偵測到血糖過高,則會啟發抵禦功能,設法將多餘的成份排出體外,因此會出現經常排尿及口渴的情況。患者的下體或生殖器官也會因受刺激而紅癢,他們的免疫系統變差而容易受感染、經常感覺疲倦、體重下降,甚至後期影響視力。

“雖然患者體內有高糖分,但由於如法被吸收,導致肌肉無法得到養分,患者就會消瘦。糖尿病的潛伏期長達10年,但因其逐步變化不大,導致患者容易忽略病情,或經過幾年後才被診斷。”

潛伏期長達10年

ADVERTISEMENT

眾所周知,糖尿病的併發症很多,如心血管硬化、腎功能衰竭、眼部病變、神經系統病變及腳部感染等,都是常見的病症。然而,若治療得宜,糖尿病患者仍然可以過正常人的生活。

糖尿病治療並不只是控制血糖,血壓及膽固醇的控制也是治療的關鍵。姚道萍醫生因此建議糖尿病患採三角椅治療法,即從藥物、飲食控制及運動方面著手。

三角椅療法控制病情

“雖然醫生可為患者處方高藥效的藥物,如給予可防止胃部吸收碳水化合物、或刺激胰島素分泌、或防止肝臟釋放過多血糖至血管,甚至可幫助排尿等的藥物,但這也只是治療的一部份。若患者僅靠藥物,並沒有配合均衡的飲食或運動,那藥效幫助也不大或不長久。因此糖尿病患者應該選擇多管齊下的療法,讓治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碳水化合物計算

進食不只重視分量

除了接受藥物治療,糖尿病患者也得配合適當的飲食控制,飲食治療師姚金賢解釋,在選擇食物時,民眾應斟酌3項主要細節,即食物分配(主餐與小吃)、碳水化合物類型(簡單與複雜食品)及碳水化合物計算。

“現今不少人開始選吃糙米,認為其碳水化合物及熱量比白米低,然而其實同等量的白飯和糙米飯的碳水化合物及熱量差別不大,但由於後者屬於複雜食品,需要較長的時間消化,從而幫助降低血糖在體內的生產,因此有利於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其他複雜性食品包括全麥麵包、全麥餅乾或全麥米粉等,都是受推薦的食物。”

掌握食物熱量攝取

飲食治療師姚金賢建議,飲食控制應從正確掌握食物碳水化合物成分開始,而非食物分量。正常大人每餐平均需要攝取30至60克的主食(碳水化合物)及15至30克的小吃(如餅乾、麵包、牛奶等)。然而姚金賢解釋,很多人只在意食用的分量。

“有些患者以為米飯熱量高,而減少食用,但為了果腹,他們選擇了米粉或面類,印度煎餅當主餐。其實一小碗的米飯與一碗米粉或面類,甚至一片印度煎餅的碳水化合物成份同樣是45克,但人們尤其容易因為食物分量小,比如印度煎餅,而產生`吃不飽’的概念,導致他們都進食超過一片。曾經有患者告訴我,他一次可以吃上7至8片的印度煎餅。這就是為甚麼雖然他們沒有吃米飯,血糖還是超標的因素。”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飲食控制上不止要控制進食食物的類型,更重要的是依個人健康及營養所需,選擇對的食物與熱量攝取。

她舉例,患者可以選擇食用2個中等(手掌長度)的玉米棒、2個中等(拳頭大小)的馬鈴薯、9湯匙的麥片、或1碗的芋頭(約150克)取代所需的45克碳水化合物。

依循漸進運動

助降血糖

物理治療師張碧綾表示,運動可以降低血糖指數,幫助人體運用胰島素,從而減少胰島素的需求量,並可減低心臟病的風險。

她表示,糖尿病患者在運動時,可以參考指南,即頻率(Frequency)、強度(Intensity)和時間(Time)的配合。

“患者剛開始運動時,可以先從每星期1次的簡單有氧運動開始,如走路、慢跑或游泳,並每次堅持5分鐘。之後逐漸增加運動次數及運動難度,並加長運動時間(30至25分鐘)。”

她提醒,患者應依個人健康條件選擇適當的運動,比如選擇走路取代跑步,上班族和長者可選擇坐椅運動,既在座位上進行一些拉筋和保健運動,讓身子保持活躍。

“患者應選用適當的運動配備,如跑步鞋及舒適的服裝,避免運動傷害。運動前也避免在運用的身體部位上,注射胰島素。”

誰該做糖尿病檢查

◆超重人士(BMI>29的人士患上糖尿病的風險越高)

◆45歲以上者

◆有二型糖尿病家族史者

◆有心臟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者

◆經常食用高糖分、高膽固醇及加工食品者

◆缺乏運動者

糖尿病併發症

◆心血管硬化

◆腎功能衰竭

◆眼部病變

◆神經病變

◆腳部感染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