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頸椎骨折癱瘓者佳音 機械腳助站立行走

(香港訊)脊椎包括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與尾椎,有保護脊髓(spinal cord)的作用。脊髓是由大腦連貫到盆骨的神經組織,是中樞神經系統一部分,控制身體各部分活動,如果脊髓受傷會影響神經傳導,令人失去感覺和活動能力。

骨科專科羅尚尉醫生

Advertisement

受傷節數越高殘疾越嚴重

頸椎由7節頸椎骨(C1至C7)組成,對應8對脊髓神經(C1至C8)。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專業顧問、骨科專科羅尚尉醫生指出,如果只是頸椎骨受傷,沒有傷及神經線,未必導致癱瘓。然而一旦傷及脊髓神經,受傷的節數越高,殘疾越嚴重。

他說,C1至C3受損會導致患者不能呼吸,如果未有及時治療可以致命;“而受傷脊髓以下的所有神經根都會受傷,像一條河一樣,上游截住了,下游就再沒有水流。”

ADVERTISEMENT

脊髓神經線複雜修復力低

受損的脊髓可否完全康復,取決於受傷的嚴重程度。羅尚尉表示,就算受傷節數很高,若受損程度不太嚴重,康復機會較大。若脊髓完全受損,即受傷節數以下所有神經都失去功能;不完全受損,受傷節數以下神經功能部分保存。

曾有患者因跳水而頸椎粉碎性骨折,“我們心裏有數,他能完全回復正常狀態的機率非常微;有些只是頸椎脫位,立即做手術,最終可完全康復。”

他補充,脊髓受損難以治癒,“因為神經線是很複雜的細胞,它們專職做神經傳導,修復能力比其他細胞低很多。加上脊髓裏的神經線十分密集,要逐條接駁極之困難。”

物理治療師鍾致康

植入電極裝置效果不穩定

針對頸椎創傷癱瘓而開發的技術日新月異。羅尚尉說,大家正在幹細胞上做很多研究,有些文獻顯示幹細胞的早期介入會有幫助,不過未能廣泛使用。

幹細胞就像小孩子細胞,可塑力很高,“放一些‘新的孩子’入脊髓,然後用生物學方法導向它們變成成熟的神經線細胞,但仍有很多技術上問題。”

另一種技術是將電極裝置植入脊椎,以電刺激神經,除了可局部鍛煉肌肉,也可讓患者再次行走,但尚在早期研究階段,效果不太穩定。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床導師、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外國正研究用電腦接收大腦信息後連接到患者軀幹,控制手腳或連接機械手腳,協助活動。“說到機械手腳,早於2000年已有外骨骼機械裝置面世,但當時的機體笨重,使用範圍也受限。新型外骨骼機械腳(下稱機械腳)在近幾年引入香港,應用於復康治療。”

機械腳——外骨骼機械腳是新近引入香港的復康治療儀器,機械力量協助下肢活動能力受損的患者作步行訓練、活動關節、訓練心肺功能,甚至重拾正常步態。

助活動關節訓練心肺功能

“現時的機械腳已進化得很輕巧,可穿在腳上,幫助患者在平路上行走。” 只要患者頸椎情況穩定,可以坐和立正而不會血壓驟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械腳。

機械腳主要有兩個模式。“協助模式”可感受患者輕微活動,機械腳協助慢慢達成正常步態;“全自動模式”讓患者雙腳無須發力,靠腰部活動指令機械腳完成動作。頸椎受損、中風、柏金遜、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都適用。

鍾致康引述臨床數據顯示,若患者雙腳本身有少許活動能力,機械腳可以幫助他們較容易重拾正常步態;“即使患者被診斷為脊髓完全受損,下半身功能不會復元,機械腳也能幫助活動關節、站立及訓練心肺功能。”

機械腳與傳統治療沒有衝突,可同時採用;由於機械腳無須旁人攙扶,即使腳力較差患者亦可以早一點接受步行訓練,令他們對復康訓練更有信心和成功感,願意持之以恆地接受治療。

他說,不過,以機械腳做復康治療的費用較貴,1堂1至2小時訓練,由1000(約600令吉)至幾千元不等;而且準備時間比傳統治療長,每次要花時間量度、調校、安裝機械腳。另外,如果患者腳部有斷骨、傷口未癒合、膝部或腳部肌肉攣縮、骨質疏鬆也不適合用;身體較虛弱和肌肉張力太強的患者亦不適合使用機械腳,需要先做傳統治療。

現時外國推出家用版機械腳,患者有經濟能力並通過考核,可以購置回家使用。一般來說,協助模式機械腳約數十萬元起,功能越多價錢越貴,售價可逾100萬元(約60萬令吉)。

 釋放壓力助復元 頸椎受傷盡快動手術

頸椎受傷患者入院後,醫生首先會檢查他們的手腳有無力,評估脊髓受傷所牽涉的範圍;再透過X光、磁力共振等檢查,判定受傷程度及做預後(prognosis)分析。

骨科專科羅尚尉醫生表示,一定要盡快做手術,“因為神經線被壓住,要盡快釋放壓力,才有機會復元。”

手術包括將骨頭復位、清除爆裂骨頭、固定移位的頸椎等,給予良好環境讓神經線復元。接着就要開始做復康,患者需要多學科團隊支援,包括骨科、腦神經外科、泌尿科、腸胃科等專科醫生,還有物理治療師、義肢矯形師和臨床心理學家等。

脊髓受傷初期關機

“脊髓受損患者初期會進入脊髓休克(spinal shock),完全‘關機’, 短暫失去功能,之後透過活動和訓練去刺激沒有受損部分恢復功能。”

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就算患者的脊髓完全受損,物理治療未必讓他們再次正常行走,但對骨質、關節、肌肉健康、心理質素等都有好處。

患者康復過程漫長

“患者接受手術後,通常會用呼吸機,因此康復早期會先做胸肺物理治療,移除痰涎和保持呼吸暢順,之後才可以做其他治療。”

鍾致康指出,患者長時間臥床,肌肉、關節會越來越緊,因此當可自行呼吸,便要開始手法治療、被動運動等,維持身體活動能力。患者能坐或站起來時,就可做步行訓練。由受傷臥床到能下床,再到輪椅和步行訓練,需時較長。

“康復時間需要半年至1年甚至更久,視乎頸椎受傷程度;患者若有併發症,如肺炎、壓瘡、傷口感染等,需時更長。”

羅尚尉亦指出,頸椎受損患者的康復過程相當漫長,尤其是不能完全復元的患者,一輩子都需要康復治療。“目標是讓他們重返社區,長期住院對身心靈都不好。”

但患者能否返社區生活,除視乎康復進程,也要家人支持和充足資源,包括改動家居設施和添置醫療儀器。

乘車睡覺易傷頸椎

常見導致頸椎受傷的活動有體操運動、跳水等,應否避之則吉?

羅尚尉表示,職業運動員無可避免做這類動作,“所以適當訓練和熱身最緊要,運動時要注意安全,很多時患者都不是比賽時受傷,而是練習時受傷,可能掉以輕心、不集中。”

另外,車禍和工業意外也容易造成頸椎受傷,平時我們有意識要用肌肉保護頸椎,但若乘車時睡着了,一旦急停,頸椎沒有肌力保護,容易嚴重受傷,因此坐車時要加倍留意。

文 \ 李欣敏《明報》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