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陳振盛學製提琴上癮 奪2金獎 盼當職人

喜歡手工技藝的人,對日本的職人精神必不會感到陌生。“職人”是源自日本的名詞,百度百科指這是“具有精湛技藝的手工藝者的稱呼”,而“職人精神”又稱“工匠精神”。在我國,能被稱為職人的不多,尤其是在提琴製作領域更是少之又少。剛剛在第10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非職業製琴師組別中贏得中提琴及小提琴金獎的製琴師陳振盛,便把成為“小提琴職人”視為他終生追求的目標。

Advertisement

陳振盛是於2013年開始投入製作提琴的工作,並在2015年立志往全職制琴師的領域發展,成為國內寥寥可數的制琴師之一。

不過,在這之前,他原本只是一名開設兩家音樂學院的商人,對音樂有興趣,喜歡看小孩學習音樂則是促使他開設和經營音樂學院的主要原因。除了提供課程讓孩童能學習音樂,他也經營樂器買賣生意,為學生尋找和提供適合的樂器。

ADVERTISEMENT

樂器買賣的過程讓他開始接觸樂器製作的源頭。在一次機緣巧合下,他發現這400年前的精工手藝竟然還在現代流傳,頓時見獵心喜。

2011年,他前往中國北京拜師學藝。在一年之內,他經常往返大馬和中國兩地,每次在中國逗留數週,用雙手完成他人生中第一把自製的小提琴。

在這一年的學習過程中,他僅僅是搞懂了製作提琴的每一個步驟。

關掉其中一音樂學院製琴

“我不敢說已掌握製琴的方式,對於自己在那段期間所學到的知識,我只能說,我終於知道了製琴的每一個步驟。手藝這門事,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只有通過不斷的磨練,才能讓技藝越來越純熟。”

在完成第一把手製提琴後,他仍繼續經營音樂學院,但比起以往僅提供課程和經營買賣提琴的生意,他已開始接洽提琴保養和維修的工作,並通過這種基本的練習方式,進一步鞏固手藝,也算是對自己的測試和考驗。

他花費兩年時間來醞釀和探索,非常享受和投入製作提琴的過程,並不厭其煩地把它做好,一個小小念頭也開始逐漸在心底萌芽。

2013年是他人生的轉捩點。為了專注製作提琴,他把其中一家音樂學院關掉,只保留一間音樂學院繼續運作,以便在賺取生活費的同時,能有更多時間和精神投入製琴工作中,專心一意地往製琴的目標挺進。

“當時,我還無法成為全職的提琴製作師,因我同時間也在打理音樂學院。至於全職製琴一事,那是在那之後兩年的事情了。”

當全職製琴師

朋友挺瑕疵品

2015年,陳振盛正式成為全職制琴師,他說,他很幸運,總是獲得身邊朋友的支持和貴人的幫助。

“手工這種東西的最大挑戰是不能重來。在製作提琴的過程中,每一刀每一個雕刻都需要傾盡全部的專注力,也需要很多耐心,從挑選適合的材料,到一步一步地把提琴做出來,過程中只要一時恍神或失神,很可能就會帶來錯誤。”

在面對錯誤時,他都會努力修補,身邊朋友給他的支持也讓他感動。“有時候,他們知道我做出來的提琴不完美,但還是掏腰包把它買下。”

除了小提琴,陳振盛也逐漸拓展能力,開始製作中提琴與大提琴。

他平均需要花費約250小時完成一把小提琴,約相等於一個月,此外,上漆也需要一個月,製作一把大提琴所需耗用的時間則是製作一把小提琴的三倍。因此,若是同步製作大提琴和小提琴,他在1年內也只能做出約10至12把製成品。

製琴前先討論

瞭解顧客需求

為了打造符合顧客需求的提琴,陳振盛接獲訂單後,都會先與顧客討論,瞭解對方的要求與需求,然後才着手製作。

“顧客在整個過程中都會參與,我需要瞭解他們的要求,比如顏色、是日常使用或是為了比賽用途等等,所有細節都在開始製琴前就先行討論。”

他展開全職製琴生涯至今,所製提琴不少,但若問他對哪一把自製提琴最感到滿意時,他卻直言沒有。“對工匠來說,下一把琴才是更好的。”

或許,這也是工匠精益求精,好讓自己不斷進步的一種推動力。

35歲開始製琴 

參賽拓展視野

也許因為整個大環境和文化的關係,在我國,普羅大眾並不會把手藝視為專業,因此,一般父母傾向於讓孩子接受完整的大專教育,然後才展開符合大眾標準的職業生涯或職業規劃。對許多父母來說,手藝是一門吃力不討好,甚至是“書唸不成”才被迫選擇的職業。

由此可見,製琴是一條單打獨鬥的路,陳振盛希望通過各種推廣活動,能打破普羅大眾的這種迷思,好讓大家瞭解製琴的工作,同時也讓更多人知道,這是一門非常需要專業的職業。

一路走來,他樂此不疲地參與各種推廣活動,但時間和精力的限制也讓他能做的有限,再加上提琴製作是利基市場,也因此讓他在推廣時有所限制。

“我不要單純地開課,而是希望招收決心要在此領域發展的人成為學徒,好把自己所學傳授給他,以培育製琴領域的精工匠。”

他以自己為例,“我35歲才踏入製琴這門行業,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並發展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希望能夠找到立志在這領域發展的人。”

與此同時,他不斷精進技能,通過參賽打開視野及眼界,持續地向各國大師學習,希望有朝一日能讓自己成為職琴領域裡的職人。

收入琴盒保養

助維持穩定性

一把優質的提琴往往價格不菲,因此,使用者必須定期為提琴保養及維修,以便提琴能時時保持最佳狀態。

陳振盛建議提琴主人在使用後,務必把提琴放回琴盒,維持提琴的穩定性。

他說,我國的氣候和空氣的濕度是保養提琴工作中最需要注意的部分。

“天氣變化和空氣濕度會對提琴保養帶來一些挑戰,由於提琴是木製品,保養不當將會影響其穩定性。”

他每次使用提琴後,都會把提琴擦乾淨放回琴盒,他說,這有助減低潮濕空氣對提琴帶來的影響。

客製化提琴帶靈魂 

價格不菲

市面上有許多提琴供選擇,價格和品質都不一樣,消費者可依循需求作選擇。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才需要訂做提琴呢?

近些年來,許多消費者喜歡購買按個人需求量身打造的“客製化”商品,即所謂的訂做商品,對此,陳振盛坦言,若僅僅是需要一把可以演奏的提琴,那麼,消費者就無需購買客製化提琴。

“客製化的特點是,一把提琴不再只是樂器,它是藝術的展現,是製琴師的心血,提琴採用來自大自然的木塊帶有生命,加上製琴師手藝,這些都會隨着提琴主人的使用產生連結,它也將成為獨一無二且帶有靈魂的作品。不是說量產不好,量產的當然也有品質好且音色佳的提琴,但這是看個人的需求和經濟考量決定,畢竟音樂的學習和演奏也是非常個人的事。”

他披露,一把客製化的提琴費用約是一般經理級的兩個月薪金,因此,一般人在考慮是否購買客製化提琴的當兒,多以經濟能力作為考量之一。

獲獎為國爭光 大馬琴也優質

人生往往難以預料,在第10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非職業制琴師組別中分別贏得中提琴金獎及小提琴金獎的陳振盛並非第一次參賽,但這卻是他首次在國際賽事裡為國爭光。

他從2016年開始活躍於各項賽事,但都鎩羽而歸。這次參賽,他抱着平常心看待,參賽的小提琴在比賽前3個月便已做好,而中提琴則是他曾經用來參加北京一項賽事的作品,這兩把作品分別取名為“我的國家”(Negaraku)和“輝煌條文”(Jalur Gemilang)。

結果,比賽成績出乎他的意料。“世事有時就是難以預料的,在參加了這麼多比賽後,這一次,我的心態已經有點不同,不像之前那麼希望能有什麼成果。”

第10屆國際提琴製作比賽是由意大利國家提琴製作藝術協會(ANLAI)舉辦,今年是於9月2日至7日在塞斯托費奧倫蒂諾舉行。比賽分為職業與非職業製琴師兩組,參賽作品分為4類,即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古典吉他。

陳振盛披露,非職業與職業制琴師的分別是,非職業組別是讓新秀制琴師參賽,而職業組則是專業大師級制琴師的戰場,所有新秀制琴師首次參賽時都會被歸納在非職業組裡。

他說,此次得獎也讓馬來西亞在國際舞台上揚名,並讓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其實也有專業的制琴師。

“與此同時,這也能讓國內的人知道,並不是來自歐洲的琴才是好的,我們也能製作出優質的提琴。”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