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與患者心靈交會靠誠摰‧安寧療護助推展生死教育

(雪蘭莪‧八打靈再也訊)死亡就像毛毛蟲轉變成蝴蝶,蝴蝶自由飛翔在它的世界。死亡也像蜻蜓,水裡逍遙,風中自由,能夠自在飛向晴天。臨床上,醫生只能減輕患者生理上的不適,卻無法解決他們心靈上的“病痛”。“安寧療護”便是補充這一個缺塊的要角,讓患者能更從容面對自己的死亡,實現心願及安詳離世。

安寧療護病房醫生說,安寧療護團隊從事的是一種“醫療藝術”,其老師就是一個個臨終患者,他們教會醫護人員如何在死亡之中,看見生命的價值,也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增值。而在醫者和患者之間的心靈交會可謂“只能意會,無法言傳”,卻深植心靈而充滿力量。

Advertisement

檳城淨蓮慈悲院醫藥總監李荷琴醫生說,生命是從另一個世界接生到這個世界,也是從這個世界送往另一個世界。若我們能以欣喜的心情迎接新生命的蒞臨,能否以平靜的心情應對生命的離去。這是每個人必須及早思考的問題,從而得以準備自己的死亡。

家鄉在麻坡武吉甘蜜的她披露,“安寧療護”(Palliative Care或稱Hospice Care)是以團隊的醫療方案,為臨終患者和家屬提供緩解和支持的照顧,藉此增強他們的生活品質,減輕遺憾與痛苦,從容自在面對死亡的降臨。此外,相關方面能夠及時推展生死教育,而民眾又能及早積極學習何謂生死,是面臨死亡的最好途徑,因為能夠減少死亡帶來的衝擊和遺憾。

她說,安寧療護病房醫生和護士每天都要面對臨終患者可能離世的情況,和死亡打交道,那麼,他們的滿足和成就感來自哪裡?答案就是以病苦為師,從患者身上體悟人生。我們從中看見和感受各種生命面向有著怎樣的可能及結果,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人生學習之旅。

從事安寧療護逾10年的她,在“與自己生命相約之一個資深臨終療護臨床醫生的心聲”講座上,和出席者分享她的心路歷程和許多臨床個案,句句智言慧語,觸動人心。

ADVERTISEMENT

李荷琴表示,當一個人要面對自己的死亡時,他要經過五個階段,即憤怒、否認、討價還價、沮喪及接受。這些階段會存在於不同的時空,互相交替,甚至同時存在,但只有一樣東西恆常存在,就是希望。

“所有人都是要有希望才能存活下去,患者也一樣,他希望病可以好起來,臨終患者則希望來世可以去到更好的地方。”

受苦是面對死亡的必須

醫生普遍最關心的是患者身體的病痛,較少留意到患者心靈的部份。

事實上,身心靈是無法切割的,很多患者是心靈上有許多狀況,以致影響生理,形成惡性循環。換個角度來看,醫生只能醫病卻無法醫命,“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有句名言:“偶而治療,時時減輕,不斷安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often,to comfort always),道出醫學的極限和重點在哪裡。

畢業於國大醫學系的李荷琴分享,臨床上,看到一些患者飽受癌痛的折騰,會使旁觀者也難以承受,急需尋找方法緩解,比如打一支止痛針。然而,患者的反應很可能是根本不必打止痛針,就好好感受這痛苦好了。這顯示我們無法面對和接受痛苦,而接受痛苦確是面對死亡的必須。

“安寧療護讓我們學會傾聽和聽見,誠懇、放下,並體會了要接受痛苦,陪著患者接受痛苦。由此可見,在安寧病房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是一個逐漸揭露和瞭解死亡的過程。在這裡,最重要的不是醫療和知識,而是心靈上的痛苦和困惑能不能獲得釋放,這是最困難和最俱挑戰的部份。”

她重申,安寧療護的核心是“我與他人的相遇”。因為有緣,我們才會相遇。這種相遇不是在醫生和患者之間,而是在兩個相等的人之間,在這相遇的片刻,我們所能給予的是真誠的心,即對於痛苦,我們打開我們的心,以誠摯來回應。通常,這都在靜默當中。從此證明,在醫者和患者之間的心靈交會可謂“只能意會,無法言傳”,卻深植心靈而充滿力量。

她認為,若說安寧療護亦是一種靈性的修行處是很貼切的,因為裡頭有各種各樣的心靈故事,只看我們能不能看見和聽見。

安心勿尋求奇蹟或偏方

臨床上,不少絕症患者的家屬都竭盡所能,尋求各種療法,包括所謂的秘方或偏方來醫治他們。相關家屬或許認為,這是愛他、她的表現,卻忽略其病情已是病入膏肓,只等最後一刻的來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顯示他們無法接受死亡的確存在,並也來到自己的面前的事實,垂死掙扎的結果往往是含恨而終,而非安然自在道再見。

李荷琴說,很多臨終患者的家屬嘗試尋求奇蹟。事實上,奇蹟並不容易找到,反而會造成他們身心俱疲、金錢盡失,甚至錯過和患者好好度過最後時光的機會,形成生死兩相憾。

“我們希望每個人能有圓滿人生。人面對最後一刻時,能夠安下心來,不要求有奇蹟或偏方。而是該說的說,該做的做,該懺悔的懺悔,該感恩的感恩。最後,瀟瀟灑灑地離開。”

她重申,面對摯愛的人的生死,確確不容易面對,不過,我們要在死神面前學習放手。不然,往往會造成患者更痛苦,難以安詳離世。

心念好壞影響免疫系統

現代臨床研究顯示,心念有很強大的力量,若是心存不好的心念如恨、惱、怒等,就會影響人體的免疫系統。反之,心存善念、好念,則會增強免疫系統,更好地保護人體。

李荷琴透露,日本“水之父”江本勝(Masaru Emoto)對水有深入的研究,他發現對一杯水充滿愛心,水結晶放在顯微鏡下看非常之美,呈六角形;若是惡念:“我討厭你、我恨你”,反應的圖案就非常難看。

人體內有七成是水份,假如心裡老是存有惡念,可見其對身體的影響有多大。

另一方面,她表示,很多家屬在照顧臨終患者時,不以其的意願為依歸,反在“愛的名目”之下,要患者這樣做那樣做,增添其所面對的痛苦。這也證明家屬要掌控患者,缺乏為患者設身處地的著想。

“凡事相信,凡事包容,凡事忍耐。因為患者所需要的可能是很簡單的,如有個患者臨終前的願望是可以吃一碗紅豆冰。”

【臨床個案分享】

◆充滿志氣的六妹

家境困苦的她患了鼻咽癌,無法呼吸、說話和吃東西,依賴氣管呼吸和吃東西。由於缺乏他人照顧,她的臉部處處可看到口水、粘液和痰穢,整個人的外觀看來很不衛生。然而,她卻從不埋怨。

有一回,她出院時,義工替她繳了住院費35令吉。她走出醫院時,不斷在褲袋裡撈取,義工知道她要還錢,告訴她不用還。她卻堅持到底,終在褲袋裡掏到一張50令吉,並作出一個“不用找”的手勢。由此顯示,她窮苦卻不貪婪,即使無法說話,卻用痛苦的身體和我們說話。

◆不理睬醫生的阿龍

阿龍對醫務人員的態度向來不佳,但無損他們繼續關懷他。有一天,他和醫生說:“我感恩我的病,因為癌症,我改掉很多壞習慣,包括不喝酒和不過爛生活。但有一樣改不了,就是愛喝冰水。”同時,他學會抄經唸經,只是他仍無法面對自己的死亡,他說:“醫生,請不要告訴我死亡的事,請你祝福我。”縱然如此,他仍是安詳咽下最後一口氣,因為他在抄經唸經的過程中得以柔軟自己的心靈。他的故事顯示人應當從病痛當中體悟,往善的方面發展。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