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配藥推拿針灸 黃英瑞中醫師 中醫治兒科接受度大增

(吉隆坡訊)當孩子患上傷風感冒或咳嗽時,父母不再是只能把孩子帶到西醫診所就醫。

Advertisement

隨着時代邁進,資訊開通,父母在觀念上的改變,對中醫的接受度大增,甚至會把中醫作為治療兒科的首選。

一般上父母看中醫,也會把帶孩子帶到中醫診所,但通常是傷風,感冒等小病症,鮮少有兒童重症病患向中醫求醫問診。

ADVERTISEMENT

中醫師黃英瑞指出,兒科問診中醫的一般是傷風、咳嗽、哮喘、胃口不好,消化系統不好、厭食、拉肚子等,這些是門診上常見的病例,通常是配中藥或進行小兒推拿,如有必要才會進行針灸。

藥粉更易服用

他說,如今的中藥是藥粉,不是傳統上煲成一碗黑黑苦苦的湯藥,藥粉會有澱粉的賦形劑,因此,會帶有點甜味,小朋友都能接受。

來自台灣的黃英瑞,曾在上海工作,來馬工作的5年期間,沒有遇到曾在上海接觸到的兒科重症案例,如小兒腎病、腎炎等。

黃英瑞也特別分享了他的行醫心得及臨床經驗,讓人更了解如何以中醫來治療兒科及其功效。

案例1.兒童視神經萎縮 患先天性近視 4歲童改善視力

一名4歲孩童患有先天性近視,兩個眼睛的度數差很大,約有800至900度左右,看東西視線模糊不清,必須佩戴眼鏡。

當時,黃英瑞義務為這名孩子治療,在眼睛周圍的穴位,以及手腳的穴位進行針灸。

他主要在腳部的“光明穴”施針,配合“足三裡”,“陽陵泉”,以及膝蓋上的“內蓋眼”,通過針灸這幾個穴位來改善眼睛問題。

他指出,這名孩童有重度近視,不戴眼鏡時兩眼無法對焦,有一隻眼睛是斜向外側,但戴上眼鏡時則是正常,有可能是眼睛肌肉問題。

“經過1年的療程,當孩童摘下眼鏡後已改善視力,在不戴眼鏡時兩眼可正常直視,可以聚焦,而近視度數已減低。”

案例2.兒童憂鬱症 遭霸凌抑鬱 女孩重展笑容

女孩因長期在學校被霸凌,以致她的個性抑鬱,甚至有自殺傾向,對陌生人有所警戒,在初期的看診過程必須有父母全程陪同。

經過幾個療程後,可見小女孩的性格有明顯改善,雖然不會主動與人交談,但也開始展露笑容。

黃醫師以針灸為主,在頭上留針,頭上的“百會”穴位,以及“百會”的前後左右各一寸位置的“四神聰”穴位。

他表示,抑鬱是因為中氣下陷,“百會”是頭頂最高位置,有提氣作用,可改善情緒問題。

案例3.兒童過動症,發展遲緩 針灸穩定情緒 過動兒集中注意力

通常患有兒童過動症的小朋友,在上學後老師會向家長反映他們有過動問題,有些則是學業壓力,被霸凌,情緒抑鬱等問題引起。

黃英瑞表示,針灸可幫助過動孩子集中注意力,他們的問題是注意力缺失,不能把專注力放在某件事上,就會跑來跑去,通常他們也會有情緒暴躁問題,可採用針灸和中藥配合治療。

黃醫師採用鎮定安神的穴位,包括在頭皮上施針,可以讓小朋友躺着休息睡半小時,讓他們情緒穩定,在針灸的過程中他們都能配合。

“至於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到了4至5歲仍不能說話,甚至還有些自閉問題,父母必須配合為孩子做針灸。”

他表示,曾有一名小朋友,完全不能發聲,對外在刺激也不敏感,求診西醫仍找不出問題,後來進行針灸及配合語言治療訓練。每個星期治療一次,治療了8個月後,小朋友會主動願意溝通,儘管發音不清楚,但仍會加上肢體動作表達。小朋友的情緒也獲得改善,如今在特殊學校上課,已可掌握簡單的語言能力。

中藥貼穴位治哮喘

療法1.三伏貼

三伏貼是根據農曆,在一年中最炎熱的三天(三伏天)將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可達驅寒作用,提高免疫力,尤其是小兒哮喘問題。

黃英瑞表示,哮喘,呼吸道過敏,免疫力差,氣虛的的小朋友,可在這3天,用溫熱的中藥,打成粉製成藥餅,敷在背部的穴位治療,不同症狀貼在不同穴位。

“雖然大馬常年氣候溫熱,但還是建議遵循傳統治療方式,在三伏天,農曆七月中至八月中治療,一伏有10天,三伏則有30天的時間,每年日子不定。”

他說,在進行初伏後,中間可以分別休息約10天再繼續做二伏及三伏,孩童每貼一次2至4小時,成人可至6小時。

他表示,在大馬,較少人進行三伏貼療法,但在中國,台灣則相當普遍,在夏至後,很多中醫診所都有進行。

“三伏貼的效果明顯,可改善體質,不會一直打噴嚏,流鼻水,免疫力大為提升,不容易被傳染,根據研究報告,哮喘病人在連續3年進行這項治療,改善效果達80 %。”

他說,若虛寒症狀嚴重,藥粉要用薑汁去調配,以提高藥的溫熱性,其成分主要是細辛、肉桂等溫熱的中藥,這些會有刺激性,要注意避免藥物性灼傷,在治療時間,注意避免受寒、吹風、吃冰等。

教父母為孩子推拿

療法2.小兒推拿

黃醫師也會教父母進行小兒推拿,讓父母在家幫孩子做,這必須經常做,若偶爾做一次小兒推拿,效果不顯著。

他表示,父母可在幫孩子洗澡時,睡覺前,假裝與他們玩,以捏脊方式進行,類似按摩的方式,從上至下捏孩子脊椎骨的兩側。每天在家裡做,效果比偶爾在診所做更好。

他補充,在中醫上,這種方式可提振孩子的氧氣,幫助改善腸胃功能,尤其是免疫力較差,胃口不好或個頭小的孩子。

每週煲1次藥膳湯

療法3.食療

中醫有“藥食同源”之說,藥與食物都是同個來源,即是藥膳也是食物。除了中藥,針灸治療方式,在症狀改善後,可採用食療方式,如煲開胃健脾的湯。

他表示,民眾可到藥材店選購中藥材料,或是直接購買湯包,燉排骨或其他材料,一個星期煲煮一次,大人小孩也可以喝。

他指出,健脾四神湯的材料包括茯苓、山藥、蓮子、杏仁、無花果、龍眼肉,可自行搭配枸杞、紅棗、蜜棗等,味道不濃,沒有濃郁的中藥味,不會苦澀,小朋友都能接受。

 

姓名

黃英瑞

年齡

41歲

註冊團體

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

擅長

感冒發燒,過敏體質調理,消化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亞健康狀態調理,針灸治療內科疾病,疼痛管理,中風後遺症。

畢業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行醫感言

病向淺中醫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