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訊)無可否認,當一個人上了年紀,因長期使用骨骼,固然會增加骨關節炎的機率,但年輕患者也不可忽視,尤其是活躍於激烈運動的年輕男女。 骨科顧問林孝鈿醫生(Ling How Tieng)指出,人體的骨骼是很堅硬的,足以承受人體重量,但它的本質不適宜摩擦。 他說,倘若骨骼之間出現摩擦就會破裂,因此在骨骼與骨骼之間有保護層─軟骨,它的功用就是保護整個關節構造,若軟骨受到持續性的破壞,除了會使到骨骼失去保護,就連周遭的構造如韌帶、肌肉以及半月板等會陸續受到傷害,這就是所謂的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因此把軟骨視為骨關節炎中的“主角”並不為過。 “門診中亦有20餘歲的骨關節炎患者,證明了骨關節炎與年齡是不成正比的,因為骨關節炎的形成與軟骨被破壞息息相關,與其說骨關節炎是退化造成,不如把它看作被破壞更為恰當。” 列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他提到,根據歐美等國家的醫學統計,骨關節炎是十大慢性疾病之一,每年各國為骨關節炎患者所付出的醫療費用,是一項沉重的財務負擔,皆因這類病症可說沒完沒了,而其中最大的主因就是很多人對骨關節炎的形成不了解。 他說,軟骨的破壞可分為兩大層面,分別是明顯創傷以及不明顯創傷,前者包括車禍、嚴重被撞傷或從高處墜下等,隨後關節就會出現腫痛,至於後者則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遇到,比如上下樓梯、行走較遠的路程,甚至是戶外爬山等。 有人會以為,“我沒跌倒,哪會對軟骨造成傷害呢? ”他說,其實當人在行動時,骨骼之間就會不斷碰撞及摩擦,對軟骨都有一定程度的創傷,只是原因不明顯,可以這麼說,軟骨的創傷是日復一日在進行中。 骨關節炎可以發生在人體任何一個關節所在,不過,一般人最常面對骨關節炎的部位是膝蓋,其次是手指,至於其他部位如髖、手肘等則較少。他說,由於軟骨沒有神經線,因此骨關節炎在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只有極少部分患者如醫護人員是在初期發現,也因此,往往到來求診時已屬於嚴重階段,導致在治療時加倍棘手,病人想要完全痊癒是天方夜譚,醫生能做就是避免情況出現惡化。 “根據過往的病例,患者會出現幾種症狀,如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甚至是不動就沒事,但一動就要命,不過到了嚴重階段則是不動也會疼痛不已,與炎症性關節炎相比,其患處也會出現紅腫發熱,惟情況不明顯。” 深蹲爬樓梯 自我測試 林孝鈿說,通過生活中兩個小動作就大致可知道是否有初期骨關節炎,第一為上下樓梯。當一個人在上下樓梯時發現關節有不舒服感覺,不要把它視為平常事,因為這可能是初期骨關節炎的症狀。 第二,當一個人在蹲下時感到吃力,倘若嚴重到必須扶着周圍物體才能站起來,或與初期骨關節炎有關。 初期患者多不聽忠告 “想要延緩骨關節炎,理論上可行,但在實際上卻是挑戰極大。按照骨關節炎治療原理,通過初期診斷,避免重複的傷害動作,確保關節可以獲得休養,即可避免骨關節炎持續惡化,但挑戰就在於骨關節炎初期沒有明顯症狀。” 他解釋,按照正常思維,只有痛才可視之為受傷,而初期的患者絲毫沒察覺有痛,或者1年來只有一兩次痛,但醫生卻要他停止進行他所愛的運動,如踢球、打籃球或登山等,這對患者而言何其'殘酷',結果很多人不聽忠告,繼續不利關節的運動,這就是為何骨關節炎患者會沒完沒了。 運動休息須找平衡點 “運動固然是好事,但對於骨關節炎患者而言,碰撞性運動以及較為激烈的球類運動如足球、籃球以及羽毛球等都不適宜,此外登山活動近年成為年長者超夯的運動之一,理由是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之餘也能對心血管有所幫助,不過對骨關節炎患者,登山的傷害絕不亞於上述提及的運動,皆因它可造成膝蓋軟骨受到嚴重破壞。” 他指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這點體現在關節結構、軟骨復原能力等,可做哪些或可做多久的運動是因人而異,沒有一套籠統方式,如登山只能上多遠、一年可以爬多少次、或者踢球可以踢多久等,這也是面對骨關節炎的另一大挑戰,因此每個人都必須了解自己,在運動與休息中找到平衡點。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