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身歷其境體會深 麻醉科醫生李靜芬痛不可怕

痛症問題困擾許多城市人,無論是普通勞損、退化、運動創傷或因患上嚴重疾病所產生的痛楚,似乎都難以解決,讓人覺得氣餒。香港麻醉科專科醫生李靜芬(Carina)是痛症治療的專家,她曾是運動員,多年來與運動帶來的痛症共存,並堅信沒有牆攀不上,沒有渡不過的難關,她只想告訴大眾,痛並不可怕,最重要是能找到源頭,對症下藥,並保持樂觀心態應對。

雖然她的病況時好時壞,更常跟病人笑說,自己的磁力共振影像比他們還差,但都能控制,“因此更能明白病人的痛楚”。她也經歷過人生低潮,但從病人身上獲得許多啟發,能積極面對。“人生總有很多挑戰,憑着信念是會走得出這個困局。”

Advertisement

李靜芬很享受分享知識的過程,在教書以外,她也不時擔任演講嘉賓。

今天很享受行醫的李靜芬,小時候的夢想並非醫生,而是運動員。她從中三開始加入壘球隊,被選為投手和隊長,老師是港隊代表,一心要跟從其道路,每天練到深夜,學校關了門就爬牆離開,中四時連會考也沒怎麼理會,卻在那年暑假遇上意外。球擊中了她的眼鏡,碎片割傷了眼睛,立刻血流披面並失去視力,由於當時全港只有一個眼科醫生當值,她被輾轉送去診所、威爾斯親王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由天亮獨自等到天黑,擔驚受怕,連下床去廁所也被禁止,第一次明白作為病人是如此無助。

一個月後,她恢復視力,很不滿香港醫療人才和資源缺乏,從此立志成為醫生。用半年時間急起直追,會考和高考都考得好成績,如願入讀醫科,並打算日後到戰場去做醫生。大學玩曲棍球,卻因此患上難以痊癒的痛症,她於是選擇麻醉科為專修,一來可以明白如何處理痛楚,二來也可以在急症派上用場,而且每次只處理一個病人,能更專注於對方的需要。

考到專科資格不久,她就碰上沙士浩劫,醫院一片緊張氣氛,她卻自願報名進入感染率高的深切治療部幫忙。當時她在瑪麗醫院工作,大家對於這死亡率高、不知道如何傳播和治療的疾病都很恐懼,“我自己住,家裏只有一隻貓,沒有家庭負擔,不太害怕。”也是在那裏,她目睹意志和希望如何扭轉命運。“仍記得有一個三四十歲、從淘大轉過來的男病人,當時他的肺已經全花,要趴着吸100%純氧氣,並要插喉和用呼吸機,太太雖然不能進來探望,仍每日錄一段音交給我們在旁邊播放,最後病人竟然可以痊癒,走出醫院。原來聽到鼓勵後,心中真的能獲得力量,重燃鬥志。”

ADVERTISEMENT

李靜芬(左四)創立的國際肌肉骨骼疼痛協會不時舉辦保護關節活動。

改善痛症需親友支持

工作了數年,她決定轉向痛症範疇,專注手術後護理、痛症、癌症等病人,希望從身和心都能幫助他們度過困境。為此她特地到加拿大學習新技術,在實時超聲波引導下做神經的麻醉和止痛,再把這技術帶回香港,好處是可以用更便宜和快捷的方法作診斷和治療。為此她也成立香港肌肉骨骼疼痛學會及國際肌肉骨骼疼痛協會等慈善機構,訓練人才之餘,也讓各範疇的醫護和物理治療師互相交流,增進知識。

痛症求診的病人原因多樣,李靜芬指出,如果痛楚超過5分,就會影響情緒、工作和睡眠。有些人患長期痛症,卻找不到原因,被人質疑是心理因素導致,她表示這是誤解。“與痛症相關的區域在腦幹附近,和情緒及睡眠都是同一個中心管轄,不是因為負面情緒加劇痛楚,而是身體神經內分泌,如安多酚、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影響了平衡,讓人痛上加痛。”她強調,治療痛症不能單靠吃藥。“改善痛症是跟身、心、社、靈一併改善,不只是患者個人的問題,也要朋友家人支持。”就算癌症病人飽受痛楚困擾,她也鼓勵他們多出去社交,多嘗試做運動,產生血清素、多巴胺、腦內啡來幫助自己走出困局。而醫生的工作就是幫助病人找出痛感的真正源頭。

多加陪伴 讓患者走得有尊嚴

幫過許多癌症病人,李靜芬感嘆到臨終時,最重要是跟病人溝通好治療方案,讓他們走得有尊嚴。看到病人家屬苦思如何用藥或各種療法延長壽命,她覺得不如多花時間陪伴病者,一起完成其心願,更能肯定其生命價值。而她父親也是癌症病人,經歷兩度痊癒,在第三次復發時情況已經相當嚴重,最後尊重他的意願,不作太多治療。她笑言,作為醫者,面對親人也覺得很難處理,因此寧願交給其他醫生判斷什麼是對爸爸最好。“也希望其他癌症病人家屬不要單靠網上知識就覺得自己是專家”。

在爸爸最後的日子,她和家人都儘量陪伴,“許多家人對於老人都有補償心態,覺得要拿錢作最好醫療,但老人家未必如此想,只需要子女為其多做一些事,就像我父親,他已經無法吞嚥,仍要我們買食物給他,就如小朋友,只是享受被哄的過程,想找個藉口叫人陪伴和探望,但不懂表達。”

明白這點後,每次探望李靜芬都會帶上芒果和香蕉,他就算不能吃也能聞香味,“癌症病人最後很多也食之無味,但只是聞也會很開心,我們會沾沾他的嘴唇讓他高興,他開心到拿着芒果不放,晚上睡覺甚至要抱着,有空時就拿近鼻子聞聞,醫生巡房時也自豪展示給人看,因為疫情期間家人很難陪伴,芒果就如子女給他的愛。愛的表達就是如此簡單。”

重振意志 鼓勵病人多做運動

而其他癌症病人都讓李靜芬受啟發,尤其當看到病人勇敢面對生命的終結,她也很受感動,其中一個是知名女演員狄娜,獲贈她親筆簽名的自傳之餘,更從她身上學會很多人生道理。

而一些遭受嚴重肢體創傷的病人,其生命的韌性也為她帶來很大啟發。例如巴基斯坦裔港人Ajmal Samuel(施杰浩)曾是巴基斯坦軍人,廿多歲時在印巴衝突中被炸彈擊中,脊椎受傷、下肢癱瘓,後來轉投電腦科學,到香港的科技公司工作。李靜芬很早就認識他,那時他為了止痛,常要服用高劑量麻醉藥,她隨口建議他多做運動,靠身體產生的腦內啡止痛,減少劑量。他果然認真做起運動來,最後甚至可以完全停藥,更成為傷健賽艇手和香港賽艇協會副主席。“現在他不但周遊列國比賽,更成立基金幫助其他人。”

李靜芬曾是運動員,明白除了治療身體,更重要是重振病人的意志。“其實運動員都是很厲害的,只要有人在中間扶一把,或者提醒他們,他們就會找到方向,過很積極的人生。

“只要心裏覺得自己可做到,就算患上嚴重痛症、癌症,都能做想做的事。”

李靜芬(左)經常服務社區,圖為她幫市民照膝關節超聲波後,評估及解釋報告。

癌患心結 怕痛錯失治療良機

許多人都說痛症與退化和勞損有關,自行買止痛藥、膏布等,但李靜芬不表苟同,因這可能忽略了疾病的先兆,例如是癌症、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神經病變、生蛇、痛風等,要對症下藥或有生活習慣的轉變,才能根治。而就算坊間的止痛貼或消炎藥膏,都可能有藥性。“如果搽得多等同吃消炎止痛藥,也有可能傷害到腎和胃,增加心血管風險和容易引發中風。”

癌症引發的痛楚常令人畏懼,有些病人擔心西醫的治療方案會引發更大痛楚,選擇另類治療方法,最後錯失治療良機,也讓她很惋惜。“中國人最重要的是‘好死’,不想走得很痛苦,就算癌症痛也有不同的藥物對待,不要為了怕痛而跑去選擇另類療法,最後要帶着鬱結和失落離開。”

李靜芬曾在南蘇丹做義工。

助人為樂 夫妻同步齊當義工

即將迎來50歲的李靜芬自言人生很幸運,30出頭就做專科醫生,能到不同地方學習和見識,她曾到南蘇丹做緊急人道救援工作,同事都是小時曾做童兵的當地人,他們最大的心願是和家人過平靜生活,雖然經過很多創傷,但為人簡單快樂,“是從心裏開心出來,這是城市人很多時忽略了的感受。”看過很多病人忙於追求名利物慾,到突然病倒或家人病倒就非常懊悔,她也提醒自己要活在當下,要做的就馬上做。

因此,她參與不少義務工作,希望能幫更多人,延續父母的教導。“他們為了逃避戰亂來香港,習慣了守望相助,媽媽常說,有能力幫人也是福氣。”

她曾為不同運動項目擔任醫療輔助隊,也參與聖約翰救傷隊,教授急救知識,並經常與慈善團體合作,到社區中心為老人作膝關節退化評估,教他們做運動和減體重等,希望幫助更多病人及早處理痛楚。“因此無論多忙,就算有小朋友也會撥出時間參與。”

而更大的得着是做義工認識到丈夫黃偉建。兩人同樣以助人為人生目標,丈夫曾是攀山拯救隊成員,更是第一個攀上難度比珠穆朗瑪峰更高的洛子峰的香港人,她笑言:“如果有什麼天災發生,我們的知識都可派上用場。”夫妻倆很支持彼此的義務工作,更輪流帶小孩,支持對方做想做的事。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