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足底筋膜肩負“舉足輕重” 練肌力防足踝扭傷

(香港訊)崴腳,學術名稱“足踝扭傷”,要預防須先明白“力從地起”的概念。

崴腳,以內翻足踝扭傷(inversion ankle sprain)佔85%以上,受傷結構主要為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 )和後距腓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L)。餘下15%是外翻足踝扭傷(eversion ankle sprain),導致三角韌帶(deltoid ligament)受傷。

Advertisement

韌帶扭傷分為3級

受傷嚴重程度視乎崴腳那一刻的受傷機制,即什麼動作和平面中扭傷、相關關節位置及所承受的衝擊力等。當中韌帶扭傷可分為3級:

ADVERTISEMENT

◆第1級:韌帶結構受損但沒有撕裂,足踝活動能力沒有大影響,但會出現輕微疼痛和腫脹。

◆第2級:韌帶結構約30%或以上撕裂,受傷部位出現腫痛,其後出現呈紫紅色的瘀血;足踝活動力受局部影響,且難於承受體重站立和步行。

◆第3級:韌帶結構完全撕裂,受傷部位出現嚴重痛楚、腫脹和皮下出現瘀黑;活動力大受影響,可能不能或極難承受體重站立和步行。

崴腳康復速度和程度,取決於受傷嚴重度,也受限於患者關節結構位置、柔軟度、肌力、神經肌肉控制和整個身體活動模式(movement pattern)。

若是重複性扭傷患者,康復程度則受限於之前受傷和康復程度,復康訓練是否全面,足踝功能性是否達到相應要求。

文職工作者的復康目標,是日常生活走動無痛便足夠;而運動員要求較高,訓練也需要針對該項運動模式。

肌肉反應慢是主因

要預防足踝扭傷,先要明白“力從地起”的概念。腳掌是接觸地面第一點,其結構複雜,共26塊骨及30多個關節。

當中足底筋膜肩負着“舉足輕重”的功能!足底筋膜是足部“避震器”,透過絞盤機制(windlass mechanism)使足弓在步行時變得穩定,同時也吸收雙腳着地時因體重所造成之衝擊力。

足底筋膜具有不同的感受器(sensory receptor),包括對壓力分佈、震盪、冷熱、針刺或輕觸等感覺,而各種感受器接收不同信息。若那些感受器失調失效,影響足底小肌肉,甚至整個下肢的發力模式,會直接影響平衡力。平衡力不足或肌肉反應遲緩,往往是扭傷的主要原因。

腰腹反應慢肌力不足 被撞倒即扭傷

要留意足踝扭傷是“自拗”,即自己失去平衡而受傷;或是給外力撞倒而崴腳。

若是後者,舉例在打籃球時,對手在你右方跟你碰撞。這一刻你的右方腰腹會作出收縮以抗衡這外力;若右腰腹反應遲緩或肌力不足,上半身便被撞倒而重心轉移至左腰盤及下肢。

若左骨盤和大腿內外側肌肉能及時反應,便能保持平衡不至受創。若不,那衝擊力便沿大腿經膝部傳至小腿。若小腿肌肉有足夠的力量和反應,你能逃過一劫。否則,你難逃一“崴”了!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