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賴國芳:投年輕人所好 用網絡傳播華教文化

(吉隆坡25日訊)數碼行銷專家認為,馬來西亞是中港台以外擁有最完善的華文教育機制,然而我國華人文化及教育內容在網絡傳播上還未到位。

Advertisement

數碼行銷專家賴國芳教授指出,目前國內年輕人花在印刷媒體、電台及電視的時間幾乎是零,若要讓他們看到所要傳達的訊息,就應該投其所好,在社交媒体上宣傳。

他早前在馬大中文系主辦的《數碼傳播講座》上說說,國內華人文教組織應該善用成本低廉的網絡傳播,把具有本地色彩的訊息與內容推廣到全世界。

ADVERTISEMENT

本地色彩內容易找到定位

他認為,我國華裔在科技與語文掌握可能無法與市場兩大主力即歐盟和中國直接競爭,但具有本地色彩的內容是可以讓華裔在夾縫中找到定位。

他以文章為例,若寫普世內容,肯定無法與中港台這大中華文化圈競爭,中國作家文字底蘊深厚,而台灣作家則文字華麗优美,我國作家若撰寫南洋色彩的內容,則其他國家無法攀比。

賴國芳是網絡行銷科技公司BuzzCity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員,目前在新加坡國大電腦系及南方大學學院受聘教授數碼行銷課,并創立自己的作品網站《人間煙火》。

他最近協助馬大中文系及南方大學學院,通過臉書專頁及谷歌搜尋功能提高網絡人流量,讓更多人關注它們所要傳達的訊息與內容。

他說,除了中國,臉書依然是社交媒體主流,文教組織可以設立本身的臉書專頁,並透過臉書付費廣告方式,提高貼文覆蓋率。

他說,文教組織可善用谷歌的搜索引擎優化(SEO)及關鍵字廣告(SEM),提高官網的搜尋排位,以取得更多流量。

電商領域突圍需創設特質品牌

賴國芳認為,數碼網絡普及化,加上電子商務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商家不能再打削價戰求存,而應該創設人格特質的品牌。

他說,很多網上商品都大同小异,若電商繼續沿用舊模式經營,試圖在價格上競爭,一旦售價沒辦法再支撐成本,最終將被淘汰。

“以前消費人選擇不多,售賣產品的門檻很高,當轉售商是可行的,可以賺到錢。現在若大家售賣的商品都是從中國買回來,產品是一樣的,那要怎樣吸引人買?

他接受馬新社訪問時提醒本地商家,若要在日益競爭的電商領域突圍,不能只追求價格差异,應該加強產品內容或創造附加價值。

他說,具備人格特質的品牌能讓消費人接受与產生情感連結,他以哈雷摩多為例,這個重型機車的品牌象征著自由,而不是大引擎。

他也提醒要採納數碼行銷的商家,必須清楚受眾群資料如地區、性別、年齡、職業等,然後通過故事或訊息替品牌定位,再選擇适當渠道傳達訊息,才能抓到消費者目光。

賴國芳認為,未來能夠繼續生存的商店多數與人工手動有關。

他說,餐飲業、醫療、教育、維修、推拿等行業能繼續生存,其他傳統零售業,則需要認真思考如何替產品或服務增值,以及建立本身的品牌。

傳統媒體解困需開拓收入來源

賴國芳說,本地傳統媒體建議政府向谷歌及臉書征稅只能解燃眉之急,若要擺脫廣告收益下挫的困境,需尋找長期方案如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他認為,縮緊開支削減人手只會導致所製造的內容質量下滑,反而影響讀者、用戶群與廣告收益。

“目前全球傳統媒面臨同樣的困境,不只傳統的廣告收入大減,開拓數碼平台所得的廣告收益都很低,是無法長期支撐昂貴的內容制作成本。”

可通過辦活動方式提高收益

他舉例,若平面媒體在報章得到1令吉的廣告收益,同樣的讀者群在電腦媒介只得10仙,而在手機僅獲得1仙,換言之,大部分網絡廣告收益都歸谷歌臉書所有。

因此,他強調,找一個制作內容成本与收益相當平衡的方式才是長遠之計。

賴國芳分析,傳統媒體需要許多人力與機械生產高品質內容,內容素質與成本成正比,然而運用科技的谷歌及臉書在初始高度投入,在超過臨界點後,內容素質急速上升而成本增長趨緩,高收益模式因而遠遠超越傳統媒体。

他說,《紐約時報》、《華盛頓時報》等已在嘗試從其他方面找新收入來源,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收購的《南華早報》也在尋找切入點,因此本地紙媒也許可通過主辦活動等方式提高收益。

他認為,傳統媒体對社會還是有其價值,可以起著正面影響,甚至扮演第四權,只要解決可持續收入問題及維持高素質內容,將能繼續吸引用戶。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