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副刊

講法師郭月誼 臨終關懷領悟人生真諦

生命不在乎它的長短,而是它的內容和意義。

郭月誼從資深媒體人出發,到馬來西亞克切拉佛教中心的媒體出版社撰稿人,再成為該中心首席講法師,同時也是中心臨終關懷和善終儀式主要負責人,這一路上的經歷一重又一重加深她對生死的認識和瞭解,也提高了她對生命價值認知的深度與高度。

Advertisement

馬來西亞克切拉佛教中心首席講法師郭月誼曾經是媒體人,日日夜夜追着人物做訪問,把他人或幾年或許幾十年的閱歷,濃縮在短短兩個多小時或更多個小時的訪問時段內,再經過消化、沉澱,串成文句,把他人的人生變作投影片,定格在四四方方的報章或雜誌畫頁上。

別人的精彩故事她聽得多,但是呀但是,她內心“空洞”的一角卻一刻也無法獲得填補和滿足,不知道缺乏了什麼,聽取了別人再美麗再動聽或再意義非凡的璀璨歲月和生命旅程的分享,還是無法彌補自己感覺欠缺的那一塊,拼圖怎麼也拼不圓滿。

“這種像是‘黑洞’的感覺在心中,可是我卻不明白這‘黑洞’到底是什麼?是愛情缺席嗎?是親情遺憾嗎?好像都不是。它的空就是一個找不到源頭的空。為了填補這空的感覺,我一年和朋友出國3次,希望借助旅遊獲得滿足,可是不能。我報讀大學心理學科系,嘗試藉課程知識瞭解和挖掘深層的我,但是,也不能。”

郭月誼喜歡台灣已故逝30年的作家三毛,心理學修至第三年的時候,感覺被“黑洞”吞噬,無力感讓她想跟隨三毛的腳步,草草結束年輕的生命。好在,臨崖,她勒馬,停了下來。

ADVERTISEMENT

人生轉折點

在一次命運的安排中,郭月誼被上司委派採訪尊貴的克切拉創始人詹杜固仁波切,一般兩個多小時,頂多4個小時的採訪,她卻從晚上9點半開始,一直採訪至次日清晨五六點。不必再多着墨大家必定曉得,那一次的訪談不單止是訪談,而是在訪談中,更多碰觸到郭月誼本身的“黑洞”世界。

“仁波切不和我談佛法話教義,但是,上師說的每一句話,論的每一個點,都一而再再而三的擊中我內心那黑洞,一語道出我的渾沌與無知。”

那一個深夜的訪問,是郭月誼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過了那一夜,聽取了仁波切的一席話,她形容自己像脫胎換骨一般,完全推翻了她作為一名時刻強調自己是無神論者的言論,也顛覆了她對佛教一直以來的看法;原來,沒有先去瞭解,就斷言說“不”的行徑,是如此的愚昧。

“飽滿的能量,讓我把自己的黑洞填滿了。”她開心的告訴自己。

約訪兩度失約 感覺被耍了

在和詹杜固仁波切深聊之前,郭月誼曾二度和詹杜固仁波切擦肩而過,但冥冥中也有其安排相見的方式!

在郭月誼還是記者的時候,最擅長人物專訪的她有一次接獲上司的安排要專訪仁波切。

“我心裡很高興,高興不是因為可以採訪到仁波切,而是因為在早前,我透過一名認識的朋友,他也是仁波切的學生,曾經給我閱讀有關仁波切的資料,我對蓄着長頭髮,佩戴Calvin Klein墨鏡,穿着Giorgio Armani服飾,一身名牌還當過模特兒的帥哥大師大感好奇,如今終於有機會見到本尊,當然很期待。”

但事與願違,在預約好的採訪時間前的半個小時,電話鈴聲響起──採訪被取消了。

“那一次我非常生氣,這,太大牌了吧。這位出家人如此不守諾言,說實話我對他沒留下好印象。

“事過2年後,上司又再通知,上回給我放飛機(失約)的靚仔和尚又要安排做訪問了,我按照約定的時間抵達採訪地點,結果他也沒有出現,而是安排了幾個助理和他的學生來給我做訪問。”

那一次的郭月誼更生氣了,因為感覺又被耍了。“但我卻在這時候起了一種特別的感覺,就是上師的助理和學生,都是廿多歲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有專業人士也有大學生,我想上師一定有其獨特之處,才能吸引這一批知識份子吧?!”

郭月誼真正見著仁波切本人,是在數個月之後,於城中一家購物商場的攀巖運動設施開幕活動上,在非刻意安排採訪的情況下,她就如一般信徒那樣排隊拜見,她跪拜在大師面前,接受大師的開示和對話。

感覺有如現實版的“三顧茅廬”,但一旦見着了,大師和弟子的緣分就此結下,也開啟了郭月誼日後的修佛之路。

曾是無神論者 曼谷結佛緣

從無神論者到皈依佛教,郭月誼也驚訝於自己的轉變!

在訪談中,郭月誼不止一次提起自己是無神論者,一直以來她以理性看待世界,人事物之間的微妙關係和緣起緣滅都與她無關,她只是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任何外界的動盪搖晃,都絲毫起不了作用。

“可是有一次我和一群朋友到泰國曼谷展開為期7天的旅程,旅程第二天在曼谷皇宮外看見工人在修補牆壁上的佛像,我突然感覺聽到天空傳來一陣呼喚,見到佛像壁畫我特別感動,腦海裡的情緒被觸動了。接下來的旅程失去了意義,我只想快點回來,想到克切拉中心去。”

其實當時中心在舉辦一場祈福法事,弟子們正唸誦緣悲經回向仁波切祈求健康長壽,度假回國的郭月英第一時間聯絡上中心,成為唸誦者中的一員。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會突然轉變,從一名無神論者到皈依佛教,我想這就是因緣吧。”

郭月誼加入克切拉媒體出版社團隊,3年內出版6本書,因被要求上台分享書籍內容,奠下日後成為講法師根基。

郭月誼加入克切拉媒體出版社團隊,3年內出版6本書,因被要求上台分享書籍內容,奠下日後成為講法師根基。

車置小佛像 多次逢凶化吉

加入克切拉媒體出版社團隊,3年內出版6本書,因被要求上台分享書籍內容,也就奠下日後成為講法師的根基。

郭月誼還未加入媒體出版團隊之前,獲志工送上一樽金甲衣護法小佛像,並叮囑要把小佛像黏在汽車儀錶盤上,萬萬沒有料到,小佛像竟然多次讓她在開車途中逢凶化吉,躲過大大小小的車禍,甚至在一些無可解釋的意外事故中逃過一劫。

“在一次大意外發生之後,我次日就帶著感恩的心來到中心,自願為中心編撰一本他們原本就叫我幫忙編寫有關金甲衣護法的書籍。後來的後來我成為中心的職員,以自己駕馭文字之力在3年內陸續出版了6本書籍。”

仁波切喜歡在眾人面前,特別指定要郭月誼分享她所編撰的書籍內容,在大師的推動和鼓勵之下,她從幕後走向台前,成為中心第一屆講法師,帶發執行出家人做的事,專心一致維護和推廣佛法。

生前瞭解死亡 走時更安詳

臨終關懷領悟人生真諦,善終儀式種下佛法因緣!

除了是中心的首席講法師,郭月誼如今更多時候是處理會員或有緣者的臨終關懷和善終服務,“我們在世的時候,應該去瞭解有關死亡的課題。死亡是人生的自然現象,不論是佛教或其他宗教都有這方面的相關資訊,我們對死亡多一份瞭解,在臨終時就少一份恐懼。”

郭月誼表示,我們很多人沒有宗教信仰,但最起碼我們需要有死亡的概念,讓自己有尊嚴地離開。“生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但對死我們可以作出選擇。在心靈上讓我們變得富足,對死亡放下恐懼和牽掛,給自己善終的機會,也是善待自己和家人,對來生我們是去到了更美好的地方。”

郭月誼第一次被安排處理的臨終關懷個案,是一名患上皮膚癌的病人,因為全身皮膚潰爛,所以身體的每一寸肌膚都被白布包紮得如同木乃伊,甚至連頭部也被包起來,“我們善終儀式的其中一項步驟就是需要拉死者的頭髮,當我隔着白布拉扯其頭髮時,感覺還是溫溫的。”

郭月誼還記得當時雙手發抖,一來這是她第一次主理善終儀式,二來是死者的溫度尚存。而這一切的景象,如今還深刻烙印在她的腦海裡。“人生就是如此的脆弱,我們若可以,多一些瞭解死亡,也是讓自己好一點。

“我有一次處理一名五十餘歲太太的臨終關懷服務,這位太太也是癌患,臨終時疼痛得一直要求放棄生命,我們在病房外聽她撕心裂肺的吶喊,心裡非常難受,從早上9點至中午1點的4個小時,過得特別漫長,最後,她走了。”郭月誼個人心得是,如果這名太太多一些瞭解死亡,她可能就會走得更安詳。“雖然肉體是痛,但至少心靈上她會過得安靜,沒有恐懼。”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