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個應景的故事

東北季風吹起,水患照舊來襲。

為了應景,說個故事。

Advertisement

在中國遠古的堯帝時期,黃河流域洪水為患。為了制止洪水氾濫,保護農業生產,鯀被推薦負起治水的任務。他採用“堤工障水”之法,也就是以簡單的堤埂將居住範圍圍護起來,阻擋洪水入侵,詎料卻遭洪水反撲,淹死更多人,歷經9年以失敗告終。

舜帝繼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後,領悟出“疏順導滯”的方法,也就是利用水從高處往低流的自然趨勢,順著地形疏通堵塞的河流,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再引流入海,並將低凹的地方填高,從而解決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原,安居樂業。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為天下百姓“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情節更是被後人稱道。

據說,大禹新婚第四天就離開家,全心投入治水工程。在13年裡,他3次恰好經過家門,卻都因為擔心與妻兒共聚天倫會就此耽誤治水工作,連累百姓遭受水患之苦,竟沒有回家一次,連打從出世就不曾抱過的兒子跑上前喚他一聲“爹”,他也忍住視而不見。

ADVERTISEMENT

在技術不發達的原始社會,人類竭盡所能設法克服困境,讓我們看到了大禹治水那種不畏艱辛、身先士卒的奮鬥精神,更展現出一種“人定勝天”的堅定信念。

回頭看看21世紀的馬來西亞,我們的氣象局、水利灌溉局空有先進的儀器,卻始終只能做到提醒百姓天氣的轉變以及河流水位的變化,根本的水患問題不曾解除。

水患肆虐如同盜匪橫行,都是對百姓帶來財物甚至是生命的損失。遺憾的是我們的官老爺時至今日仍找不到解決水患的良策,只是預言今年的水患不會比去年嚴重。

這好比安慰我們,今年的強盜不會比去年多(但你還是會被搶)。

習慣成自然,年年面對水患,基本上百姓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第一種人會問:我們幾時要搬到救災中心?救援金幾時撥下來?

另一種人會問:我們的家園幾時才可以擺脫水患?政府到底是怎樣治水的?

自然變平常,年年應對水患,基本上國家該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第一種政府會說:幾億撥款已經下來,我們的救援單位已24小時候命救人。

第二種政府,他不一定說話,但會讓百姓確確實實聽到開山鑿川、疏導河道、引流入海的聲音。

在這塊土地上,第一種人的問題在第一種政府的身上找到了答案,所以也就不需要第二種政府了。

明年今日,東北季風吹起,水患照舊來襲。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