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語文局Kuetiau引熱議 食物譯名將徵詢華社

(吉隆坡11日訊)教育部國家語文局針對馬來譯名粿條(Kuetiau)引發的熱議,在昨日與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語範)召開線上會議,徵求華社的意見。會議上達致共識,語文局將代表官方與語範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成立“華譯馬咨詢專家委員會”,參與語文局制定華人食品譯名詞匯專項規範評定委員會。

Advertisement

會議上,語範也提呈2份工作報告書,針對已經由語文局規定及未規定的32個華人食物名詞馬來文譯名,雙方展開交流討論。

會議由國家語文局總監拿督沙列胡丁率領其部門語文發展司、字典出版主任、詞匯組專家團隊參與對話。

根據該理事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拿督吳恆燦表示,語範將派出八位代表加入該諮詢委員會。除了吳恆燦,其他委員包括楊欣儒、鍾啟章、黎煜才、林毓聰、何偉智、範忠星、吳明倪。其他當天參與對話會議的語笵理事包括李玉涓、黃玲玲、楊毅德及李浩傑。

ADVERTISEMENT

吳恆燦表示,在語範主席拿督馬漢順支持下,語範將向語文局提供除馬來文譯名建議和意見,也包括建議與語文局聯合出版以下未來的譯名手冊:

(1)《馬來人名華文譯名手冊》;

(2)《本地水果華文譯名手冊》;

(3)《非華裔食品華文譯名手冊》;

(4)《各州地方與首府道路華文譯名手冊》;

(5)《本地蔬菜與食用魚華文譯名手冊》

另外,語範也獲語文局總監授權提供肉骨茶的馬來文官方規範譯名。

鑒於肉骨茶是華人最主要的食品,目前有幾個不同的譯名,包括Bak Kut Teh/Bak Ku Teh/Bah Kut Teh/Ba Ku Teh/Ba Kut Teh/Bakut Teh/Bakuteh等,語範將搜集資料和徵求華社反饋,才向語文局提呈正式建議。

語文出版局已經規定的華人食物和常用名詞譯名:

華文/馬來文/備註

阿妹(小姑娘)/amoi/客家方言 Dialek Hakka

紅包/angpau/福建方言

阿伯/apek/福建方言

(油)炸粿(油條)/cakoi/福建方言

長衫(旗袍)/ceongsam/廣東方言

青(兩點水)採(隨便、將就)/cincai/福建方言

仙草(涼粉)/cincau Dialek/福建方言

我/gua/福建方言

咖啡店/kopitiam/福建和海南方言

瓜子/kuaci/福建方言

粿條/kuetiau/福建方言

梨子/lai(其他建議:buah pear)/福建方言

荔枝/laici/廣東方言

包(子)/pau//福建方言

三牲(仔)(流氓、歹徒)/samseng/福建方言

冬粉(華文讀音dong fen)/suun/福建方言

豆芽/tauge/福建方言

麻風病、大哥/taiko/福建方言

豆腐(華文讀音dou fu)/tauhu/福建方言

頭家(老板)/tauke/福建方言

二、语文出版局还未规定的华人食物和常用名词译名:

華文/馬來文

汤圆/bebola pulut(建议:tangyuan)

(潮州)菜粿/cai kuih(其他建议:caikue)

猪肠粉/chee cheong fan(建议:ci ceong fan)

炒粿条/kuetiau goreng

粽子/kuih cang(建议:zong zi)

米粉/mihun,bihun

海南鸡饭/nasi ayam Hainan

薄饼 popia

豆腐(华文读音:dou fu)tauhu, taufu

豆腐花(豆腐脑儿)/(华文读音:dou fu hua,taufufa

酿豆腐(华文读音:niang dou fu)/yong taufu,yong tau fu

肉骨茶(华文读音:bak kut teh)/Bak Kut Teh、Ba Ku Teh、Bakut Teh、Bakuteh

 

 

標籤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