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玩明周刊副刊

茨廠街嚐煙火味

說到吃,腦袋和身體立馬精神起來!

這次跟隨茨廠街故事館的劉進寶(阿寶館長)到茨廠街一帶尋訪美味,

Advertisement

透過他的導覽開啟一趟美味之旅,細聽美食老店家和老檔口的悠遠故事。

由於這裡的美食太多太豐盛了,恕難以一一詳細敘說,如果你有興趣,

歡迎親自前來,讓味蕾親試其中滋味,當一回美食的俘虜吧!

對了,建議你空腹啟程,不然你會後悔的!

ADVERTISEMENT

茨廠街一帶遍地是美食,車子在身旁經過也無減吃興。

有人說,吃是一種傳承。的確是。

無論是傳承食物的味道,傳承食物的精神,甚至上一代傳承給下一代有關食物的選材、如何烹調等等,都是一種傳承;人的生命之所以越活越豐富,就是因為有傳承的元素在內,否則也精彩不起來。

於十九世紀發展起來的茨廠街,遍地都是美食。美食本身就是一種傳承,透過舌尖味蕾傳承一種取名“幸福”的圖騰。

阿寶館長在導覽開始前,給大伙上了寶貴一課,除了道出美食和傳承的意義,也分享了大馬的飲食文化進化史,讓大家對本土飲食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

馬來西亞到處都可以找到吃,不同種族有着本身獨特的食物以及吃的文化,根據在地文化推動組織“走街”整理出有關茨廠街尋味地圖的資料顯示,茨廠街的美食發展,是從十九世紀開始,地點就在當時的早市巴剎也就是現今的中央藝術坊附近,小販們挑擔叫賣,而後在大樹頭與 “中華巷”小販雲集,一直到思士街、蘇丹街組成“為食街”,足以讓我們用味蕾探視這座城市的變化。

從茶室變成茶冰室

“當年人們多是以勞力討生活,這裡有木薯廠、礦工工人,也有小型貿易。路邊有許多茶檔,就是小小的檔口,專賣茶水供勞工喝茶休息解暑。”木薯在粵語為“茨”,這也是茨廠街的命名由來。

茶檔慢慢演變成為茶室,也主打賣茶,但客人可以進店內喝茶。除了喝還有吃的,茶室也售賣麵包和雞蛋。

後來茶室變成茶冰室,添加了冷飲,檔次也高了一番,那個時候是用木屑把冰塊蓋起來放在木箱子內,以減緩冰塊溶解的速度。

麗豐從茶冰室演變為茶餐室,建築物外牆上就有兩個不同寫法的招牌,提供了最好的證明。

流動小販 進駐茶冰室

那茶冰室又如何演變為茶餐室呢?“當時雖然是茶冰室,但吃的方面還是要叫外頭挑擔小販的食物,例如雞飯、麵食、煮炒等等,它的問題是顧客需要時刻留意茶冰室外的流動小販,見到他們經過,才能買進店內享用,挑擔小販賣了就走,兜去另一家茶冰室,兜兜轉轉了地做生意。”

這往往是茶水喝完了,但能夠醫飽肚子的挑擔小販卻還沒有來到或者遇不上,遂生出種種投訴和麻煩問題。

於是乎,有心思的茶冰室老闆便向挑擔小販獻議,讓他們固定在自家的茶冰室設檔售賣食物,以便招攬更多生意,基於不必挑擔兜走,也不必面對日曬雨淋的不確定因素,挑擔小販樂得接受。

於是茶冰室從只是售賣茶水、麵包和雞蛋,變成店裡頭設有不同美食小攤位的茶餐室,達到雙贏成效。

在茶餐室內用餐若點不同食物便需要分開付費多次,外國人或會疑惑,但本地食客已經習以為常,這是大馬的獨有文化。

小販中心 彙集更多美食

從茶餐室大躍進成為小販中心,是取經茶餐室的概念擴大經營,小販中心裡頭有四五十檔甚至更多的美食小販,比茶餐室要多出幾倍。

阿寶館長笑言,很多外國遊客對大馬的小販中心非常好奇,他們對“為什麼吃頓餐點,也需要分開付費這麼多次”大惑不解,例如茶水一次,雲吞麵一次,雞飯一次,沙爹一次,炒粿條一次……哈哈,誰叫客人你點這麼多呀?!

然而,這就是大馬現今的小販中心美食文化,一個專屬的大馬風情!

鳳凰餅家 品古早情懷

鳳凰餅家1909年在中國廣州創辦,1945年飄洋過海來到茨廠街,是地方上的重點標誌。它去年6月停業並於年杪遷移至距離舊址不到100公尺的蘇丹街繼續營業,以全新面貌迎接各方食客。

從第一代創辦人陳誠傳到現今第四代掌門人陳汝順,113年來着重手工製作蓮蓉餅、豆沙餅、嫁女餅等,奠定本土中式喜餅老字號的地位,也是國內外遊客愛買的伴手禮之一。

喜氣洋洋的喜餅。

喜餅

喜餅是廣東人的嫁女餅,以一雙一對的姿態出現,寓意成雙成對好意頭。

喜餅一紅一黃,紅的餡料為紅豆沙,黃的餡料則是蓮蓉,餅皮上印了個紅色的“囍”字,可謂喜慶洋洋,好“喜”成雙。

為了符合現代人對健康飲食的追求,喜餅已經修改了配方,少油少糖,餅皮口感鬆軟,配上餡料層次豐富,入口綿綿密密,帶有一股香氣,富含古早情懷。

鴛鴦(前)及茶(後)。

鴛鴦

我有餅,你有茶嗎?來一杯鳳凰的咖啡、茶或者鴛鴦,已經是老鳳凰的新日常。

阿寶館長表示,所謂鴛鴦是七分咖啡三分茶,而海南茶則是八分咖啡二分茶,“為什麼海南茶是二分茶的比例呢?因為殖民時代英國人喝的茶品質優良,因此只用二分就茶香四溢,恰恰好。”

對現代人而言,無論是鴛鴦或者是海南茶,茶味的差別不大,懂得其中滋味的食客都會選擇自己喜愛的茶檔,喝上一口才過癮。

沙翁(前)和笑口棗(後)。

笑口棗、沙翁

除了喜餅,笑口棗和沙翁也是廣東經典油器。

笑口棗為圓球狀,內心比較紮實,外面粘有芝麻,在油炸時表面上裂開一個大口,看似一張笑哈哈的大口,因而得名。笑口棗香甜,酥中帶粘性,加上談談的芝麻香,非常討喜。

沙翁又被稱為炸蛋球或琉璃蛋球,流行於中國廣東、河南、香港等地方。它使用雞蛋、麵粉和油混合成麵團炸起後,瀟灑地撒上糖粉。剛出爐的沙翁表面較為脆口,內裡鬆化,口感層次多變,最特別的地方是雞蛋味道香濃,是大眾喜歡且熟悉的味道。

裔記豬腸粉 紅甜醬是特色

去年從老店搬遷到臨近的唐城美食中心繼續營業的裔記,是茨廠街老字號之一,經歷了三代人,已有超過80年歷史。

淋上紅甜醬的豬腸粉。

豬腸粉

豬腸粉的特徵就是那艷紅的甜醬,據說這甜醬的秘方是老奶奶從廣東帶過來,延用到現在,征服了本地幾代人的味蕾。白白嫩嫩的豬腸粉,切得細細幼幼,因為抹了油因此滑溜溜光澤閃耀,簡單的配上紅甜醬,撒上芝麻,衝擊出微甜芳香的味道。

怡保豬腸粉淋上冬菇汁,檳城豬腸粉專搭蝦膏,吉隆坡則是紅甜醬,有的人偏愛淋上豬皮長豆咖哩醬汁,也有人只喜歡清清淡淡的滴幾滴醬油,配上酸辣椒,各方人有各方的吃法,無需比較誰的最好吃,就享受當下入口的一刻。

吃魚生粥必須趁粥還滾燙時把魚片倒入拌勻燙熟。

魚生粥

享用魚生粥一定一定要記得在沸騰的粥品端上時,立馬將魚生倒入,讓滾燙的粥將魚片燙熟,生魚片的鮮甜滋味才能融入在粥裡,若遲了,得當心生魚片燙不熟,不好處理;而在倒入魚片的前一刻,務必先將小碟子裡的生魚片和蔥花、姜絲及麻油撈一撈拌勻,魚片在燙熟時才會沾有麻油香氣,入口香滑。

八寶粥配料豐富。

八寶粥

八寶粥也是非常值得推薦的粥品之一,熬煮得綿密順滑的粥,配上豐富配料如鹹蛋、皮蛋、雞絲、花生、炸豬腸、豬肉碎等,撒上蔥花滴幾滴麻油,既暖胃又滿足。

花姐自製的豆漿水做熟客生意。

花姐豆漿 古早味取勝

1979年開業至今的花姐豆漿水,是遊走茨廠街老人小孩都熟悉的豆漿水檔,坐落在蘇丹街舊時的柏屏戲院正對面。

柏屏戲院如今已易名為“麗士雜錦 REXKL”,雖說經過翻新,但實際上建築物內的老舊痕跡都被刻意保留下來,歡迎現代人細讀它經歷過的歲月風霜;“麗士雜錦”是市中心著名的文藝中心,裡頭有年輕人最喜歡來打卡的書局,以及不時推動的文化活動,為茨廠街區注入藝文風情。

花姐豆漿數十年如一日,從來不譁眾取寵,而是默默經營自己的路線,她的顧客都是在地人,例如住在這裡的老街坊,在附近上班的打工一族,以及毗鄰學校的學生。也因此她的營業時間安排在星期一至星期五,週末是遊客往來熱鬧日,她不湊熱鬧,休假去了。

張觀帶和吳佩嬋賣手工精磨素擂茶賣了十多年

這河婆擂茶湯料沿用祖傳配方,用番石榴棍擂上幾個小時,顏色青綠。

河婆擂茶香飯 用番石榴棍磨湯料

由張觀帶和吳佩嬋在2007年開始營業至今的河婆擂茶,主打手工精磨擂茶湯,其特別之處是15年來都是以番石榴棍來人手擂磨擂茶湯料,因此,擂茶湯的味道比較青澀,但卻是擂茶界正宗裡的正宗。

“擂茶湯料沿用祖傳配方,把香花菜、九層塔、苦刺心、樹仔菜等等放在擂缽內,用番石榴棍擂細,因用量多甚至要擂上幾個小時,靠的是一雙手的力氣,用的是暗力來行缽,不然行不到缽,擂不出醬。”

夫妻倆對擂缽和番石榴棍的要求極高,對擂缽裡的紋路也非常講究,中國入口的擂缽,內裡紋路呈交叉走向,比本地單向走向的擂缽效率更高,而番石榴棍則挑選10年以上樹齡的番石榴樹,而且還是有機栽種的。

“超過10年的番石榴樹身比較硬,樹幹不容易裂開,也更加耐磨。”張觀帶解釋。他家的擂茶是素擂茶,由於準備擂茶耗時,如今只有星期一和星期三才開檔營業,他們還設了擂茶群組,通知擂茶友營業狀況呢!

黃山耐心地把米粉煎香。

正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位在葉亞來巷深處的生記憑着生蝦面、廣府鴛鴦、薑蔥牛肉河等美食引來無數食客。

生記大樹頭生蝦麵  慢火+耐心成就好味道

“廣府鴛鴦”的鴛鴦指的是米粉和河粉,相對現今一般為求快速簡便,而用大火熱油把米粉炸成酥脆的方式,在1975年營業至今的生記則保留了傳統做法──以慢火和耐心將米粉煎脆,既耗時又費工夫。

到訪這一天,見到生記老闆黃山在早上10點左右就開始在大鍋子裡,細心地把米粉一一煎香,他笑言,得先把部分米粉煎香準備好,不然午餐時間到,顧客湧來用餐,米粉煎不及呀!

Kaya婆婆的檔口不顯眼,但熟客自然會摸上門。

Kaya婆婆和她的Kaya角。

Kaya婆婆 Kaya角蛋卷 擄人心

80歲戴上漁夫帽的Kaya婆婆在葉亞來巷口擺上一個白鋼玻璃櫥,小吃檔口絲毫不起眼,看來只有熟客才會摸上門;在重新翻修整頓過的葉亞來巷,Kaya婆婆與紅牆對立,也映照出一臉的緋紅,見了叫人歡喜。

婆婆有個非常漂亮的名字,叫碧玉。她每天早上天還未亮,就準備烹煮Kaya了,以雞蛋、椰漿和糖耗時四五個小時才完成,然後又搓揉麵團烘餅烤蛋糕,再費一番工夫。

除了Kaya角出名,其他小點例如Kaya蛋糕、蛋撻、瑞士卷等等也值得一試。

食慾瞬間被引爆,吃得人熱汗淋漓的咖哩叻沙。

咖哩粉必備的配料和裝在瓦煲裡的濃郁咖哩湯仿彿飄蕩着香氣,是否想來一碗?

中華巷美食 傳統咖哩叻沙吃得過癮

李霖泰菜市場除了賣肉賣菜,中華巷的咖哩叻沙、釀豆腐和豬腸粉都是值得一嘗的美食。

中華巷之所以稱為中華巷,是因為之前這裡有一家戲院叫中華戲院,準備看戲或者看完戲的客人都聚集在這裡祭五臟廟,小販們各自挑着扁擔兜售美食,後來小販們集中在一起,成為美食總匯。

單單是售賣咖哩叻沙的檔口就有3檔,由於各個檔口都分配了各自的座位,因此在點咖哩叻沙時務必先搞清楚每一檔的位置,否則坐錯位子就難堪了。

咖哩叻沙其實來自梵語Laksha,意思是百千,熬煮咖哩叻沙的材料是以許多不同香料組成,因此被譽為Laksha也實在貼切。

中華巷咖哩叻沙屬於傳統古早味,食材中必須包含5大要素──鮮蚶、炸豬皮、豆卜、長豆和茄子。咖哩叻沙湯則裝在瓦煲裡保溫,粉類和5大食材則盛在碗裡,待食客下單後舀上一勺滾燙的香濃咖哩叻沙湯,坐在高溫的棚下享用熱騰騰的咖哩叻沙,食慾馬上被引爆,熱汗淋漓,不得不邊吃邊抹汗。

釀豆腐都是現釀現炸現賣,堆積如山的釀豆腐有苦瓜、茄子、羊角豆、腐竹、魚丸等選擇,釀肉入口鮮嫩,口感豐富。

“四眼仔”鹹鴨具有品牌特色。

四眼仔特製鹹鴨 必吃鹹鴨鴨腳包

在七十年代,為了讓自家和茨廠街裡其他十餘檔燒鴨區別開來,本身戴眼鏡的創辦人,打造形象稱為“四眼仔”,才有了自己的品牌特色。

由於性格節儉,為了避免浪費而把鴨腳鴨掌等食材留下來,滷成美味的鴨腳包,鴨腳吃起來沒有肉,其實圖在吮其鮮味。

陳玉環的麻芝檔口已有30年,研創多種口味的麻芝。

麻芝皇后 十餘種口味好難選啊!

走在茨廠街,聽到“滑溜溜滑溜溜,世界第一流……”就會意識到,已經來到麻芝皇后陳玉環的檔口。

陳玉環的麻芝檔口已有30年,從原味開始,慢慢研發出各種不同的口味,可謂腦袋靈巧轉數快;她家的麻芝口味在高峰期有近20種,對有選擇困難症的人而言,可就為難了。

這些口味包括荔枝味、芒果味、利賓納味、奇異果味、班蘭味、黑芝麻味、火龍果味、蘋果味、橙味、綠茶味、咖啡味、巧克力味、杏仁味、檸檬味、香蕉味和黃梨味。

滑韌的麻芝撒上香噴噴的花生碎,入口慢嚼細細品味,感受嘴巴內的軟滑甜滋滋的豐盛。

何玉記的粽子口味繁多。

何玉記粽子 種類繁多

何玉記的粽子對天生具有選擇困難症的人而言,確實是一種挑戰。何玉記於六十年代創立,如今由葉月紅負責,她家粽子種類繁多琳琅滿目,包括裹蒸粽、娘惹粽、加料炒米粽、什錦鹹肉粽、眉豆蛋黃粽、綠豆蛋黃粽、五香鹹肉粽、鹼水豆沙粽、鹼水粽。這麼多,你怎麼選擇?

其實,不同籍貫的人有其專屬口味的粽子,廣東肉粽多為白色,因為糯米不經炒制直接裹;福建粽呈黑褐色,因為在炒米的時候加入黑醬油;潮州粽鹹中帶甜,是加入紅豆沙的關係;娘惹粽的精髓在於加了糖冬瓜。

炸番薯蛋 外脆內軟

這番薯蛋檔現任負責人是第二代黃安,他表示檔口自1973年開始營業,陪伴着許多人一起長大。

將蒸熟的番薯搗壓成泥狀,加入糯米粉和糖,搓揉混合成粉團後再分成大小均勻的小劑子,加入一小撮椰絲搓成球狀。燒開的油鍋先放入班蘭葉油炸,增添香氣,番薯球下鍋炸成金黃色即可。

入口時慢慢感受黃金小圓球外酥脆、內軟韌的美妙滋味,再細嘗番薯球在嘴巴裡炸開的歡快,品味番薯和椰絲產生的化學作用。

德記包點新鮮出爐,非常搶手,需要預訂。

德記包點 糯米雞軟糯馨香

德記坐落在蘇丹街小巷子旁,如果不留意,車子開過,就錯過他了。

德記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家那日復一日流傳了40年的老麵(菌種),要製作包點時,取出一半,留下的一半加入麵粉讓它持續發酵,明天再用,如此年年歲歲,時間一晃就是40年。

由於包點都是天然發酵,因此包子的表皮顏色略黃,微香中看見包子上一個一個的小小氣孔,彈性更佳,這,就是天然發酵的特質。

德記的糯米雞軟糯馨香,配上醃製足味的雞肉、豬肉、臘腸等,趁熱吃口感味道交融在一起,融合成老德記們追求的享受。

特約報導+攝影 \ 高寶麗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