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膝蓋痛未必是關節炎 及時詢醫 找出原因

(檳城訊)膝關節是人體最大關節之一,是支撐人體重量及活動的關鍵部位,其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組成。膝關節內有半月板、韌帶、關節盤有軟骨包著,關節外的肌肉肌腱是支持和影響功能的重要動力結構。

Advertisement

由於人們平常活動是要依靠膝關節來支撐身體的重量,因此膝關節非常容易受損,進而造成關節炎,但並非所有膝蓋痛就等同於患上關節炎,因為一般上膝關節內的任何組織受傷、感染或發炎,都可能造成疼痛。

常蹲姿做家務 亞洲婦女最易患

ADVERTISEMENT

膝關節炎主要分為感染及非感染性關節炎,一般上被世俗稱為風濕病關節炎是指非感染性關節炎,而非感染性關節炎其實也分為兩大類,即骨性關節炎(又稱退化性關節炎)及炎性關節炎(又稱病理性關節炎,最常見的是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osis和痛風關節炎Gouty Arthritis)。

骨科及關節造形專科醫生拿督李潔華說,膝骨性關節炎又可分為原發性(Primary)和繼發性(Secondary)。原發性骨性關節炎是指發病患者無遺傳缺陷、關節沒有創傷、感染及其他病症;繼發性骨性關節炎則指膝關節本就已受到其他病症或創傷,因而造成軟骨組織受損,繼而造成進一步的關節炎病變。

她解釋,膝骨性關節炎多數發生在5O歲以上,又以女性較多,真正原因不明。一般上被認為是老年性退化性疾病,但醫學上並不把膝骨性關節炎歸為老化現象,因為不是每個老人都患有這疾病。

不過,亞州婦女常以蹲姿做家務,加上亞州人文化習俗及宗教膜拜都常屈膝,所以膝骨性關節炎常發生在亞洲老年婦女身上 。

“其實是多種因素造成關節軟骨破損,導致關節軟骨的蛋白多醣受到抑制及膠原纖維受到破壞,如關節負荷過量、自身免疫反應對關節軟骨影響等。”

大馬肥胖率冠東南亞 膝關節炎或年輕化

李潔華醫生說,截至目前為止,並沒有具體的報告說明,膝骨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現象,可能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活躍且身上出現什麼問題也比較會去尋醫,因此讓人有膝骨性關節炎有年輕化的錯覺。

根據AROFIN 2017年的報告顯示,馬來西亞肥胖人口佔全國人口的13.3%,其中體重過重人口佔了38.5%,是東南亞人口肥胖率之冠,肥胖人口多在2至6歲之間的孩子,在三大種族中又以印裔居多,華裔排第三,所以不排除有膝關節炎年輕化的隱憂。  

她解釋,膝骨性關節炎開始時症狀只出現在長期膝關節屈曲時,如坐久了要站立時感覺無力、僵硬或膝關節後側微痛,然而初期症狀會隨伸屈運動膝關節而獲得改善。

“中期時會在伸屈膝關節時感到疼痛及摩擦感,關節部位會在走路時感到刺痛,但只要休息,症狀會有改善。一般上若持續增加膝關節負荷,如長時間跋涉、做家務及爬山跑步等運動,則會感到關節腫脹及劇痛。”

類固醇只能減痛 不能治癒

至於後期的膝骨性關節炎則會出現內翻或外翻畸形,即所謂的O型或X型腳。關節骨緣增大,活動範圍變小,關節韌帶鬆弛不穩,病人在走平路或站立也會疼痛。若讓病情繼續惡化,病人關節則不能伸展、持續疼痛、不能走路、肌肉萎縮及關節嚴重僵化移位。

她強調,若病患發現膝蓋狀況如上述初中期的情況,應及時尋醫,不要因為怕醫生怕開刀而趨向找偏方,因為許多偏方及未經衛生部審測的藥方都會滲有類固醇,類固醇只能減輕病人的疼痛,要完全痊癒是不可能的。

“基本上來看此類型的病患,醫生都會進行臨床檢查及照X光。因為X光片會顯示關節間隙是否狹窄、骨質是否增生(Osteophyte) 、軟骨下骨板密度增生、軟骨下有囊性改變、關節移位和畸形等情況,除非病患才30歲,那需要照MRI(磁力共振),因為可能不是關節炎,而是韌帶受損關係而引起膝蓋痛。”

一般上,倘若只是初期或中期膝骨性關節炎,醫生會建議病患找辦法減去關節負荷,避免繼續惡化的情況,如日常生活習慣需要改變、不要常蹲、不要做激烈運動或過度運動,可以做些伸展運動。雖然很多老人都很避忌使用拐杖,但拐杖確實可以減輕對膝蓋的傷害。

置換成功率高 術後可下床走路

李潔華解釋,醫生會建議後期膝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因為如果太嚴重,會造成髖骨關節會磨損,背脊骨也會彎掉,而目前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乃成功率最高的骨科手術之一,一般上風險不高,手術後病人可直接下床走路,所以近年來手術的案例益增。

“但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並不是救命的手術,就算沒動手術也不會造成病人的生命危險,所以醫生會給病人自己決定是否要動手術,並會在手術前告訴病患,手術存在的1至2%的細菌感染情況。”

在急性發作期,醫生一般會用非激素類消炎止痛藥,如口服或注射類固醇(Steroids) ,雖然會有快速消痛之效,但副作用頗多,又會對關節及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應盡量避免使用。

伸展運動 加強膝蓋韌性

她說,其實保護膝蓋的方法有好幾個,即盡量減輕負荷、飲食要均勻以避免體重過重、可以穿戴護膝套、避免劇烈運動如跳、下山坡或斜坡,但又不是完全不運動,因為關節少用的話會導致膝蓋僵硬,肌腱韌帶也會萎縮,所以伸展運動可以加強膝蓋的韌性避免造成萎縮。

手術後的病患,則需進行物理治療,每日適當地進行肌肉全鍛煉,避免關節僵化,保持肌腱韌帶的力度及柔軟度。手術後的病患一般的肌肉力度會降1級,需要3至6個月時間復建,且走路會不自然,需要時間讓身體適應。

另外,病患亦可以食用一些食物或營養補充劑如葡萄糖胺硫酸鹽(Glucosamine Sulphate)、糖胺聚醣(Condroitin)、姜、薑黃、石榴果等,只要含有蛋白多醣及膠原蛋白的食物亦可食用,但這些食物和營養劑功效不定,可能只對初期患者有效。

李潔華醫生勸請病患不要等到太嚴重了才來求醫,因為若任由膝關節移位及畸形,可導至身體姿勢偏侈,走路時兩邊身體的各個關節都不平衡,病人長期走路姿勢不正,可引發其他關節損傷而造成全身關節炎,最終無法行走,屆時就算手術後也未必能走路。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