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醫

腳疼抽筋發冷 或是周邊動脈病 早診早治保命免截肢

(吉隆坡訊)周邊動脈疾病還會影響從心臟運輸血至頭部、上肢、腎臟和胃部的動脈。因此大眾千萬別忽視腳疼問題,趁早檢查與治療,以避免危及性命而被迫截肢等嚴重後果。

心臟內科顧問 古瑪拉醫生 (Dr Kumara Gurupparan Ganesan)

Advertisement

50歲以上每20人1患PAD

心臟內科顧問古瑪拉醫生(Dr Kumara Gurupparan Ganesan)指出,周邊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是一種常見但嚴重的疾病。主要導因是當血液循環時,多餘的膽固醇和其他脂肪等物質淤積在為下肢供血的動脈壁上。這些脂肪斑塊的積聚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積聚的斑塊會導致動脈硬化或變窄,阻塞或令流向腿部肌肉的血液減少,導致肢體活動受限。”

他提醒,當血流量嚴重下降,導致氧氣和營養成分運送不足,就會發生缺血(ischemia)的狀況。缺血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最終可能導致壞疽(gangrene),意即身體組織壞死和腐爛。若情況持續,就可能需要將患肢切除。

ADVERTISEMENT

“在馬來西亞,吸煙和其他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風險因素,譬如腹部肥胖、高血壓、不健康的膽固醇和脂肪水平,以及糖尿病等,都增加了國人罹患PAD的風險。”

他指出,根據2015年國家健康和病發率調查(NHMS),大約有22.8%或499萬15歲及以上的國人為煙民,所抽的香煙包括加工香煙、手捲香煙或無煙香煙。

危及性命時而被迫截肢

“另外,在50歲以上的人口中,每20人就有1人面臨患上PAD的風險。這也表示,每名50歲以上長者有5%的機率罹患PAD。”

“調查也顯示,

二型糖尿病患罹患PAD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至4倍,

也就是20%。

另外,每當總膽固醇水平增加10mg/dL,

風險就會增加5%至10%。”

“隨着這兩個主要風險因素,即糖尿病與高血脂的上升,患者主動求醫是十分必要的。這是因為隨着病情加重,治療方案的選擇範圍就越窄。”

“因此,儘早發現PAD的症狀是避免嚴重後果的關鍵,譬如當腿部受感染並且已經危及性命時而被迫截肢。無論是從生理或心理角度來看,截肢對患者與其親人而言都是龐大的成本。截肢令勞動力減少,會對家庭經濟造成影響與負擔。”

他說,許多PAD患者或許不會出現任何體徵或症狀,即便如此,若你有以下任何症狀,請及時求診:

行走或爬樓梯時,腿部肌肉間歇性劇痛、麻木(或刺痛)、疼痛(ache)或沉重。

受影響的腿、臀、大腿、小腿和足部抽筋。

腿部發冷(其中一條腿的溫度低於另一條)。

單或雙腿脈搏消失或微弱。

腳趾、足部或腿部潰瘍或傷口癒合不良,或完全沒有癒合。

膚色蒼白或發青。

腳趾甲生長不良和腿部毛髮減少生長。

勃起功能障礙,尤其是糖尿病男性患者。

   規律運動健康飲食 助輕病者控制PAD

PAD的高危族群包括年齡超過40歲,且有糖尿病史、吸煙、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史或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的人群。

那麼該如何診斷PAD呢?

古瑪拉說,醫生會為你進行身體檢查,找出患處消失或微弱的脈搏、血液流動受限導致癒合不良的潰瘍或傷口,以及患肢血壓是否下降。

吸煙者應立即戒煙

“其他臨床上幫助鑑別的檢查,包括了以上下肢血壓比值來判斷血管是否阻塞的踝肱血壓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ABI);評估血管中的血流量,和識別動脈是否阻塞或狹窄的都卜勒(Doppler)超音波測試;通過血管造影術(angiography),顯影劑(dye)會被注射入血管,讓醫生得以查看動脈中的血流狀況;驗血以檢查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和糖尿病。”

他指出,臨床上有幾種治療方案可供選擇,主要目標是減少任何症狀(腿部疼痛)、改善生活品質和肢體活動能力,並阻止血管中斑塊的積聚,以降低並發症的風險。

“病情較輕微的患者可通過規律的運動和健康飲食來控制PAD,吸煙者則應立即戒煙。藥物治療對於控制高膽固醇、高血壓和糖尿病(血糖控制)和預防血栓十分重要。”

在家運動需諮詢醫生

他建議,可在家中舒適地進行一些運動,但是在開始任何計劃之前,請務必諮詢醫生的建議和指導。建議運動如下:

◆間歇性步行:快速步行一段短距離,直到感覺腿部輕微的疼痛。稍作休息後重複這個過程。根據你疼痛承受能力來管理間隔步行的時間。

◆上肢康復訓練踏板(arm cycling):每週兩次使用手臂功率計(arm ergometer)進行長達40分鐘並維持數月的訓練,據說可將無痛步行距離提高50%。

◆固定式腳踏車:維持2個月以上鍛煉將有助於改善無痛步行距離,提升腿部力量和心血管健康。

◆瑜伽:低強度瑜伽有助於降低高血壓並改善血液循環。

對於嚴重病例,周邊血管介入式治療(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PVI)是首選的非侵入性一線治療技術,目標是通過消除腿部主要血管的堵塞,恢復正常的血液流動。

老人醫學內科顧問 鄭惠蔙醫生 (Dr Tay Hui Sian)

 

 缺乏營養 長者體質變差

  老人醫學內科顧問  鄭惠蔙醫生(Dr Tay Hui Sian)

問 : 是否一個人上了年紀就無須再攝取“那麼多”的營養嗎?

答 : 非也。想要邁入健康老化,必須把營養攝取視為重中之重,正所謂健康老化,營養先行。據調查,在我國超過一半的長者面對營養不足,而住院長者更達到每3人中就有2人營養不足。

缺乏營養不僅會使到一名長者的體質變差,且會引發一系列的併發症,如更容易受病毒或細菌感染(如COVID-19)、加劇腸胃或皮膚甚至心血管疾病風險等,再來缺乏足夠營養的長者將增加跌倒風險,且痊癒能力也更差,增加了他們的死亡風險,因此,正確的營養攝取就如為長者穿上“防彈衣”,在日常生活中給予他們足夠的保護。

文 \ 楊倩妮

Tags
【免責聲明】
光明網促請讀者及網民,共同維護言論自由精神,營造理性交流環境;任何人身攻擊、鼓吹種族與宗教仇恨、誹謗與造謠等留言,皆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本網站有權刪除任何違反此原則的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你也可能感兴趣...